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天下动乱,官官相卫,民不聊生,当时的老百姓生存都是非常困难的,比如黄巾起义,绝大部分是因为老百姓无法生存了,只能成群结队的组合起来抢粮食,抢地盘,只是想生存下去而已。
在当时的官场,想要遇到一个清官,一个一心为民的官,一个不贪脏枉法的官,是比登天还难的,当时地方上的官场就是官官相卫,联合起来欺压、盘剥百姓,但凡能够生存下去,老百姓也都只能忍下来。
想当年的曹操因为平定黄巾军有功被封为济南国相时,到济南上任,结果就发现整个济南国内全部都是贪官污吏,于是曹操大力整顿官场,搞得官不聊生,搞得整个济南国官场对曹操意见很大,后来曹操也心灰意冷,辞职不干了。
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东汉末年时期地方上的政治有多么的腐败,官场有多么的黑暗,所以如果一个地方出了一个清官,好官,当地的老百姓一定是倾力维护的,如果这个清官被朝廷调走了,或者被其他官员诬告陷害,当地的老百姓一定会阻止、上访,甚至于跟随这个清官到其他地方上任。
只是因为清官在当时实在是稀有品种,老百姓一旦了解这个官员是个清官,就会非常拥护,如果这个清官调去了其他地方任职,就会发生百姓跟随清官去其他地方生活的事,这在当时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而东汉末年的刘备,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官和清官。当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荆州时,襄阳地区的部分老百姓执意跟随刘备一起南下,不是刘备胁迫,而是在老百姓心目中,刘备就是个有仁有义的好官。
刘备的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厚待人,仁义道德的品质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显得尤其可贵。
举个例子,刘备任平原国相时,在当乐善好施,待人一视同仁,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刘备都用同样的礼仪来接待,因此在当地深得人心,但并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对刘备有好感,于是平原国内有个看不惯刘备叫刘平的人,派出刺客来刺杀刘备。
刺客来见刘备想找机会杀他时,刘备还把刺客待为上宾,以礼相待,结果这个刺客大为感动,不忍心下手杀刘备,还把实情告诉了刘备才离开,刘备因此躲过一场刺杀,凭借的就是刘备的仁义。
刘备每到一个地方就施行仁义,拉拢当地民心,虽然刘备有着自己的政治目的,但是刘备所做的确实是一个好官,清官的所作所为,所以刘备深得民心,这也是刘备身上唯一的优势,也是刘备的软实力。
刘备自从公元201年来到荆州投靠刘表后,直到曹操公元208年南下荆州时,刘备一直生活在荆州最北边的过境地区,先是新野,后在樊城,这一段时间,刘备招揽了很多人才,比如徐庶、诸葛亮、魏延等等,同时也拉拢了一批士人百姓。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荆州,刘表病死,刘琮接任荆州牧,在手下一帮投降的忽悠下,刘琮举荆州投降,当时的刘琮驻在襄阳城,而刘备驻扎在樊城,当曹操大军到达宛城时,刘备才知道曹操来了,同时得知了刘琮投降,于是急忙率领军队渡过汉水向南撤退。
刘备向南撤退是要经过襄阳,于是向刘琮责问,刘琮不敢露面,诸葛亮当时劝刘备攻打襄阳城,刘备不忍心攻打,不排除诸葛亮是故意这么说的,是为刘备争取民心的,并不是所有的荆州人都愿意投降曹操,而那些不愿意投降曹操的人,大多都跟随刘备一起向南逃。
刘琮的下属及荆州很多老百姓都跟随刘备一起向南逃,刘备兵分两路向南边的江陵城撤退,一路是关羽的水军,另一路就是刘备以数千士兵和一路跟随的数十万百姓一起向南逃,《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意思就是说:刘琮的下属及荆州人士有很多人归附刘备,随刘备一起南逃,到当阳县时,追随他的人就达到十多万,粮草物资装了几千辆车,每天只能行进十几里,于是刘备派关羽另率几百艘船从水路行进,约定在江陵会合。
当时还有人劝刘备放弃百姓,因为带着十多万百姓每天走不了多远,如果曹操追来了,大家都走不了,而刘备还拒绝丢下百姓独自逃走,并且还说出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三国志》是这么记载的:
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这话的意思是:刘备说:成就大业应该取得天下人心为本,现在人们主动归随我们,我怎可忍心抛下他们而去!
刘备犯不着撒谎,也没有必要,都是生死存亡的时刻了,刘备也明白,带着这么多百姓一起逃,万一曹操军追上来,肯定会更加危险,如果让百姓留下来,就会辜负了他们,当然留下来可能不会有伤害。
在冷兵器时代,人口才是第一生产力,当时战争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抢掠人口,人口可以种地,可以繁衍后代,可以提供徭役,可以提供劳动力。
举个例子,曹操在汉中之战前后,把汉中及武都、阴平两郡的人口迁移走了十分之七,即使汉中之战曹操败了,刘备也不过是得了一片空地而已,人口才是当时最大的资源,比土地、财富都管用,刘备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说出以人心为本的话来。
这些百姓如果不跟着刘备逃亡,待在当地的话,是不会受到伤害的,只是徭役会增加,因为曹操统治下的地区一向徭役都比较重,而且法律严格,看看曹操晚年边境地区一系列的叛乱,大多是因为当地的徭役太重,比如宛城的候音和卫开叛乱,陆浑的孙狼叛乱,还有曹操想迁移淮南的人口时,整个淮南的百姓全部跑到东吴那边去了。
可以预见的是当时的老百姓都知道曹魏的徭役非常重,至少比刘表控制下的荆州和孙权控制下的扬州要重得多,同样也比刘备控制下的樊城和新野也重得多,老百姓跟随刘备一起逃亡,就是想逃避曹操的徭役,而刘备因为仁义,能够给老百姓提供一个相当安稳的生活,所以那些老百姓会跟随刘备一起南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