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8月16日,63岁的杜月笙在香港病逝。这位“海上闻人”、上海滩青帮大佬被誉为“三百年帮会第一人”“上海皇帝”,晚年竟烧毁了手中的所有欠条,面额小的也有500根金条之多,还让家人不要到处讨债,临终时留下的遗言是:“我没希望了,你们还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
杜月笙去世时,心爱的幼子杜维善年仅18岁,后来成为了国际知名的古币收藏家、研究专家。
他牢记着虽文化程度不高,却一生践行“先义而后利者荣”儒士风骨的父亲教导,永远以中国人自居。
今年刚过世的杜维善享年88岁,生前定居加拿大温哥华。
而从1991年开始,他回国先后7次向上海博物馆捐献了2128枚古币,其中有380枚极其珍贵的“丝绸之路”金银古币,价值高达18亿元!
一、与古董店老板赌气开启古币收藏之路
杜维善又名杜灏(章士钊题赠的名字),1933年12月16日生于上海,是杜月笙的第七个儿子,生母四太太姚玉兰是京剧名旦。1949年5月随家人从上海迁居香港,父亲逝世后又随母亲迁居台湾,中学毕业后留学澳大利亚勤工俭学,学习地质专业,学成后曾在台湾、香港工作。
1977年,杜维善因为酷爱收藏转而从商,致力于古币的收藏和研究。
他的藏品中最丰富的是秦半两和五铢钱,最珍稀的是丝绸之路古国钱币。他是通过丰富齐全的钱币收藏研究丝绸之路古国历史的开创者,在全世界同类收藏家中也堪称首屈一指,由此享誉海内外。
杜维善的收藏爱好既承袭自父亲收藏文物古玩的雅兴,又出于年轻气盛。
据他回忆,从澳大利亚回台湾工作后的一天中午,吃完午饭去商场里的古董店闲逛,随口问老板店里的五铢钱是西汉的还是东汉的?
谁知老板也不知道,还怼了一句“想弄明白,就自己买回去研究好了”,他一赌气真买下来回家研究去了,由此开启了古币的收藏和研究之路。
二、爱“钱”成痴卖房换巨款买“死钱”
杜维善的夫人谭端言是上海滩富豪、收藏家谭敬的二女儿,她曾调侃丈夫追求自己只花了两年时间,却孜孜不倦地追求了古钱几十年,自己辛辛苦苦挣“活钱”,他拼命花钱买“死钱”,最后送进了上海博物馆……
不过作为妻子她理解丈夫的爱“钱”成痴,还以自己的爹爹来举例,称老爹当年买字画从不议价,连养蟋蟀的缸都是大有来头的明代古董,着实伉俪情深。
杜维善是幸运的,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式进入古币收藏领域后结识了数位志趣相投的良师益友。
经过几年的探索,从小在重视文化教育的父亲鞭策下积累的书法、古文等优秀功底对他的收藏和研究助益良多,也让他下定决心专攻中国古币文物,从“半两”、“五铢”、“开元通宝”三大类一直涉足至鲜为人知的丝绸之路古国钱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苦心孤诣搜集,1988年考古学家夏鼐,在《文物》上发表关于新疆萨珊王朝古币的论文时。杜维善私藏中亚古币规模就已经十分惊人了,不仅数量不菲,而且优质齐全,举世罕见。
当时上海博物馆的馆长和副馆长去香港拜访杜维善,看到他展示的几十枚丝路古币十分震惊,更不用说他实际收藏有三百多枚了,因为馆藏文物超过10万件的上海博物馆曾经千辛万苦才从新疆博物馆借调到一枚萨珊王朝的古币。
惊世藏品的背后是杜维善爱“钱”成痴的执着、魄力和眼光。
乘坐飞机全世界追到拍卖会现场高价竞拍是他的日常活动,遇到珍品不惜一切也要竞标成功,为此还卖掉了台湾两幢价值上千万新台币的房子,尽管那时他每个月的薪水才一千多元新台币。
三、不求“暴富”只求“报国”
妻子谭端言抱怨丈夫平时连自己叫他买东西都记不住,却能够理清成体系的上千枚古币背后的王朝更迭、历史年代和人物,胸有成竹地娓娓道来,分毫不乱,简直是“脑子四分之四都用在钱币上”。
杜维善爱“钱”但更爱国,他表示从未想过凭借收藏“暴富”,只求“报国”完成父辈的心愿。
同时他认为倾注了几十年心血和财富完善古币藏品的体系,与其一个人在家独自欣赏,不如让全国人民都有机会了解。
1990年,杜维善重回阔别40多年的家乡上海,参观了位于河南南路的上海博物馆,这里也是杜月笙名下中汇银行大厦的旧址。
故地重游的杜维善心绪万千,平时不苟言笑的他突然幽默了一把,打趣马承源、汪庆正两位馆长称自己要“收房租”了。
正是出于这段渊源以及慎重的综合考量,上海之行后杜维善最终决定捐献自己的丝绸之路古国钱币藏品给上海博物馆。
1991年12月26日,上海博物馆郑重接受了杜维善、谭端言捐献的丝绸之路、中亚古国钱币。
那是两本厚重的集藏册,每一页都依次整整齐齐地嵌入了10枚古币,一共367枚。杜维善在每一枚古币的护套上都亲手写下了中英文说明,而那时的中国根本没有人能够解说。
杜维善首批捐献的中亚古币中,出处遍及西域50多个国家中的20多个,竟然集齐了伊利汗国完整的9位大汗金银币,还有萨珊王朝的金银币尤其令人瞩目,堪称价值连城,实际上根本难以用金钱来衡量。
而他和妻子定居加拿大以后,仍心心念念要补齐首次捐献留下的空白。
为了助力上海博物馆的古币成为国内收藏界的翘楚,杜维善此后又数次捐献藏品补遗。
最终他捐献的丝绸之路古币系统填补了这一空白,使得上海博物馆不仅拥有了超过全国各地这类古币总和的馆藏精品,而且在规模上仅次于美国波士顿钱币博物馆,还极大丰富了中国古币文物谱系。
杜维善曾回忆,自己真正和父亲杜月笙生活在一起其实是1949年一家人迁居香港以后,父亲为人严肃,实际接触也并不多。
但正所谓“君子上交不,下交不渎”,即使作为青帮头子一生毁誉参半,杜月笙周全、义气的为人确实值得称道。
他强烈的“中国人”意识,坚守民族大义的气节以及仗义疏财稳定上海,以利乡邦的作为深刻地影响了杜维善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