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后,三国这段时期,其实更应称之为“诸葛亮时代”,此段时间内,最著名的事,都围绕着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在《三国演义》中是“六出祁山”。公元234年,诸葛亮星落五丈原,一个时代结束了!
诸葛亮的死,给蜀汉大军造成了极大震动,并产生了一个历史谜团,这就是,魏延到底反了没有?这个问题,如今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言称魏延被冤枉的声音是主流。因为诸葛亮遗命中,有关于魏延的部分: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
可见,诸葛亮相当了解魏延性情的,所以特意强调了,要是魏延不听,那就走你们的,不必管他。即,诸葛亮给了魏延自主行动的权力,但这权力只局限在魏延自己的部队。
而杨仪则是除魏延所部外,其他大军皆要听从杨仪指挥,退回汉中。这等于是诸葛亮给两人画好了红线。不然,为何非要强调魏延这句?诸葛亮若真想让魏延跟着撤,根本不用加这一句,只需趁自己活着时,亲自让人给魏延传令过去,要求他必须服从就行了。
但哪料,在诸葛亮死后,杨仪却“匪夷所思”的,让费祎试探魏延对撤军的态度,结果引得魏延以为费祎也反对撤军,大喜过望,可算找到知音了,俩人还拟定名单,谁护送诸葛亮遗体回去,谁接着伐魏,最终发现自己被骗,所以大怒,公开跟杨仪争斗,而被斩杀。
据史书载,当魏延被斩杀后,杨仪的表现堪称癫狂,他用脚踩住魏延的头颅,狂呼了七个字:庸奴!复能作恶不?
从杨仪这癫狂表现可以清楚的看到,杨仪有多恨魏延,因为两人由于性格不同,在诸葛亮活着时,就经常产生矛盾,势同水火。幸好有诸葛亮压着,俩人不敢过分炸刺儿。
也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才在遗命中,特意强调了“不必管魏延”,划分了两人的权力范围,就是害怕两人在自己死后发生内斗。可哪料诸葛亮的一番苦心,白费了。
很明显就是因为杨仪主动“招惹”魏延,让费祎试探魏延态度,才引发了误会。如今,再看杨仪这癫狂模样,完全就是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了。因为无论怎样,魏延也是蜀汉的征西大将军,地位摆着呢,哪怕是因“谋反”而死,杨仪也不能如此不敬——脚踩魏延头颅,这绝非身负重任的大臣,应有模样,甚至还不如咱寻常百姓。
且言称魏延是“庸奴”,试问别说是蜀汉了,就是整个三国,哪有魏延这般的庸奴?守汉中,破郭准,连诸葛亮北伐,都不能离开魏延,因为此刻蜀汉真正的大将,仅有魏延一人了。所以真不知杨仪,又踩着魏延头颅,又如此叫嚣,是在为自己的胜利狂喜,还是在嘲笑诸葛亮。
且言称魏延作恶,魏延做了什么恶?即便最后的逃命,都不离开蜀国,须知以魏延的威名和对蜀汉军事的了结,他若真选择投降魏国的曹丕,那曹丕非乐疯了不可。
所以,若诸葛亮真的地下有知,看到杨仪这癫狂模样,喊出这七个字,不被气活过来才怪。因为这一个动作,七个字,以是表明了杨仪杀魏延就是为了泄私愤,毫无大局观,只有私而没有公,白费了诸葛亮对他的苦心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