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太喜欢赵光义,但你不能否认他是一位明君。
就历史贡献来说,他不次于赵匡胤。军事上,赵大灭了后蜀、南唐、南汉,赵二也逼降了吴越,灭了最难啃的北汉,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政治上,赵大欺负孤儿寡母,建立了北宋,赵二也改革科举(糊名阅卷)、大兴言路(登闻鼓制度),兴文教(编纂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价值不亚于《永乐大典》),发展经济,奠定了宋之一朝重文抑武、经济优先的基本国策。
元人编纂的《宋史》就对他评价颇高,说他“沈谋英断,有削平天下之志”,说他“毁奇巧之器,却女乐之献”,是一代贤君,说他之功德,炳焕史牒,名流千古。
而他之所以在后世名声不佳,更多是因为身上槽点太多,但摆一下却多是莫须有之罪名。
比如赵匡胤之死,究竟是死于赵二之手,还是酒喝多了得了什么心血管疾病,现在已经说不清了。但不管怎么说,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赵二弑兄的说法,都是猜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比如,两个侄子和一个弟弟之死。这确实与赵二脱不开关系,但赵光义并没有下令杀他们,也没有下毒害他们。赵德昭是自杀,赵廷美是郁郁而终,赵德芳是睡梦中死的,赵光义既没有赐给过他什么食物,也没有派杀手对付他。这几人的死,不能怪在赵二头上。
再退一步讲,即便他在其中扮演了某些不光彩角色,也不过是一种政治手段,李世民还弑兄杀弟囚父呢?
最关键的是,赵光义在夺权上位以后,并没有引起任何政治风波,没有任何人有任何过激的反应。这一点,比很多靠阴谋上位的帝王要强得多。
能够把各方摆平,能够让国内安定,能够让百姓富足,这不就是明君的标志吗?
再比如重文抑武,文官政治。
赵光义实际上是承袭了太祖的政治思想,只是将其发扬光大而已,而且他本意上也是为了维护中央集权,为了维护赵氏一族的江山,另外也不能说这导致了宋朝的军事不行。如果真不行,为何宋朝还能延续三百年呢?就算南宋偏居一隅,也还坚持了一个半世纪。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当然他最大的槽点还是军事上。
一是没能收回燕云十六州。赵光义确实打了败仗,他战略战术选择也确实有问题。但从主观上讲,他是希望收回这些州的,是主张统一,而不是苟安的。高粱河大败之后,他一直都在积极备战,永熙三年还发动了大规模的北征。
这一点,甚至比赵大还要进取,柴荣去世前已经连克契丹二州三关,但赵大上台后,就改变了策略,先打南方。打完南方以后,也没有继续打北方。是他觉得时机不到,还是不敢打,很难说。
二是所谓的驴车漂移。逃命之前,赵二是大腿上中箭,根本骑不得马,在那样的危急时刻,不要说驴车,就是羊车、狗车也得坐。
三是阵图。阵图确实限制了一些名将的发挥,但那仅是对于一些有天赋的超级名将而言,对于一些并不知兵的文官庸将还是有保底作用的。而且它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不堪,抵御西夏有功的北宋贤相韩琦就有阵图传世,“仿古兵法,作方、圆、锐三阵,指授偏将,日月教习之。”北宋名将宗泽也曾拿阵图给岳飞看,让他好好研习,岳飞在熟观之后,指出了其中的一些弱点,宗泽依然反驳:“如尔所言,阵法不足用耶?”岳飞又深入剖析一番后,宗泽还是默然良久。
这些都至少说明,阵图在宋代并没有被武将视为洪水猛兽,一无是处。
说实话,编者以前看到关于赵光义驴车漂移的帖子,也喜欢刷个车神什么的,但后来在看了宋史以及话说宋朝之后,就改变了对他的很多看法。
汇总来说,赵光义绝对算得上一代明君,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在太宗中也就低于李世民和汉文帝,要高于明太宗朱棣,在腹黑冷血方面则仅次于李世民。论进取心,在两宋十八帝中更是首屈一指,甚至要超过宋太祖和宋孝宗。
而他之所以在军事上表现得比较拉胯,主要在于他赶上了萧太后的盛世以及遇上了辽朝第一名将耶律休哥。太宗朝对外的几次大战,基本都是被耶律休哥所破。
耶律休哥,字逊宁,隋王耶律释鲁之孙,南院夷离堇耶律绾思之子。少时即有“公辅之器”,辽穆宗时,乌古、室韦二部反叛,休哥随北府宰相萧干出兵平叛,因功迁为惕隐(相当于汉人王朝的宗正)。
三十岁的年纪就能掌管辽朝皇族事务,可见耶律休哥在皇族中的威望以及善于协调各方关系的能力。
辽景宗乾亨元年(979年),赵光义携灭取北汉之势,从太原出发展开北伐。宋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河北易州、涿州等相继光复,30万宋军很快就兵临幽云城下。
很多人说,赵光义伐辽是战略决策失误,太过于仓促。实际上这是以结果反推,犯了事后诸葛亮的毛病,当时北宋的军事形势何止是好,简直是一片大好。论天时,宋军节节胜利,士气高昂;论地利,宋军由山西高地东下华北平原;论人和,十六州百姓纷纷响应,“簟食壶浆迎王师”。
除此以外,宋朝初立,曹彬、潘美等将星还没有被文官取代,应该说能有的条件全有了,此时不伐何时伐?
但可惜,赵光义遇上了拼死守城的韩德让和急急来援的耶律休哥。
宋军东进之时,辽景宗就派出了耶律休哥率八万五院军来援,只是没想到宋军进兵如此神速。当时,契丹都指挥使李扎勒灿反水,使幽州防线出现了短暂缺口,宋军蜂拥而上,一举攻破外城。然而,守城的韩德让亲自上阵,激励士气,又将突入内城的宋军赶了回去。
耶律休哥到时,幽州已堪堪城破。
副帅耶律斜轸认为宋军势大,在外围牵制更有利于护卫幽州,耶律休哥则认为,宋军攻城数日,将士疲惫,正是挫敌之时,于是也不卸甲,即命斜轸率一路,自己率一路,夹击宋军。
宋军变阵不及,被杀得大败。辽军乘胜追击30余里,斩首万余,赵光义亲临战场股中两箭,耶律休哥带头冲锋也身负三创。次日,宋军南逃而去,耶律休哥因伤不能骑马,坐轻车追至涿州,无法追上而还。
同年冬,辽景宗又命燕王韩匡嗣(韩德让之父)、南府宰相耶律沙伐宋,以报上次围燕之仇。耶律休哥率本部兵马随之。
当时宋军得知辽军南来,已按赵光义所留之阵图,兵分八阵以待。辽军到达满城时,宋将刘廷翰军在徐河,崔彦进自关南蹑敌后,李汉琼及崔翰又引兵自镇、定至,三军会合,宋军兵力已远超辽军。
这时,右龙武将军赵延进又提出不以阵图列阵,而是合而击之,在其愿独当其责后,主将崔翰也下决心违诏而行,将以防守为主的八阵改为攻击二阵,并提出诈降之计,遣人往辽营约降,以使辽军疏于防备。
韩匡嗣等皆信以为真,唯有耶律休哥持不同意见,他直言:“彼军众多而齐整,且有锐气,必不肯就此屈降,此乃诱我之计,应严兵以待。”
但韩匡嗣根本不听,耶律休哥无奈,只能自请引兵登高,以为外援。
须臾,宋兵大至,鼓声震天,将士疾驰而来。韩匡嗣慌乱之间不知如何是好,辽卒也因仓促接战不敌,弃旗而逃。
登高而视的耶律休哥急忙整兵进击,宋兵才稍稍退却,给溃败的辽兵赢得了一线生机。
满城之战,韩匡嗣、耶律沙、耶律斜轮、耶律抹只所部皆有重大损失,唯有休哥部徐徐而退,无一所损,景帝闻知,诏命耶律休哥为北院大王,执掌辽国兵权。
乾亨二年(980年),辽景宗亲征攻宋,耶律休哥率前锋军围瓦桥关,守将张师突围,被亲自出战的休哥所杀,瓦桥关余众退败入城,与列阵于易水之南的北宋援军遥相呼应。
辽军远来,不便久峙,耶律休哥遂决定偷渡易水,袭击宋军。渡水前,景宗因其马甲独为黄色,太过显眼,于是亲赐玄甲、白马以为更换,休哥亲率精骑渡水,宋军未料到辽军敢弃瓦桥关而渡,不及提防之下大败,休哥追至莫州,活捉数名宋将而还,景宗大喜,赐御马、金盂,授于越之职。
统和元年(983年),耶律休哥任南京留守,总领南面戍兵,史称他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
雍熙三年(986年)正月,经过长期准备,宋廷决定再次发动大规模北征。之所以选择此时,赵光义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对内方面,至雍熙初年,不仅太祖诸子皆死,连居于准储位的赵廷美也已贬死,赵光义最后一块心病除掉,可以放心攘外了。而自幽州之役以来,七年的战略物资储备,也足以应付一场大战。
对外方面,辽景宗薨逝,辽圣宗年才十六,政事听命于太后,萧后又宠幸韩德让,正如边将贺令图所言:“契丹主少,母后专政,宠幸用事,伐辽正其时也!”
虽然我们事后知道,萧绰与韩德让共掌朝政称得上黄金拍档,这时也是辽史上最辉煌时期,但从当时情况看,赵光义伐辽时机的选择上是没有错误的,他的战略部署也是得当的。
宋军兵分三路出击,三路大军的统帅都是当时名将,东路主将为曹彬、中路主将是田重进、西路主将是潘美和杨业。赵光义的战略意图是三路齐发,由曹彬部屯兵雄州、霸州,实施佯动,以吸引契丹主力,使其无暇西顾,进而保障中、西路攻取山后诸州,宋师有了可靠后方后,再汇合三路大军会攻幽州。
可以看出,对于这次北伐赵光义是动了番心思的。比起高梁河单一的进攻路线,此番三路大军可以实施战略包围,且东路主战场又安排两支部队策应。可以说雍熙北伐最终目标明确,各条战线分任务也清晰,部署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过程也基本符合预期,一个多月的时间,西路军就一路畅通打到了云州;中路军虽然受到了不小的抵抗,但也采取了适当的战术,拿下了飞狐口,夺取了蔚州;东路军则拿下了幽州前哨涿州。
然而,东路军看似顺利,实则麻烦开始了。
因为速度还是过快了。赵光义给曹彬的指令是“持重缓行”,按照他的预计,东路军在四月初应在新城附近,而曹彬在三月中已然拿下了涿州,这势必会引起辽朝的警惕,很可能会让辽兵据守各地,先全力对付东路军。
所以,赵光义在曹彬攻取涿州后的第一时间,就派使者到东路军中重申“持重缓进”的诏令。
然而已经有些晚了。
针对大军压境的紧迫之势,精明且善于用兵的萧太后采取了各个击破的对策,先集中优势兵力对付威胁最大东路军,寻机歼灭后,再移兵对付力量较弱的中西二路。
她命耶律休哥率军先发,以攻代守,对付曹彬部;山后诸州则采取守势,坚守待援;同时派大将耶律斜轸率偏师西进,抵挡田重进部和潘美部。随后,她又亲携辽圣宗率精骑数万南下迎战。
耶律休哥在接令后,并没有急于进攻,在援军未到之前,他自知寡不敌众,因此极力避免与宋军正面交锋,他命辽兵昼出以虚张声势,夜晚则遣轻骑袭扰,又暗潜精锐设伏侧后,断其粮道,疲惫宋军。
曹彬部占据涿州仅10多天,就因粮草不济退至白沟(不是赵光义克扣军粮,主要是耶律休哥袭扰粮道之功,据载,曹彬部十天即用尽了随征的一百万石粮食。)
赵光义接报,气得直跳脚,曹彬先前是违令冒进,现又退军取粮,有这么闹着玩的吗?于是马上遣使令曹彬停止撤退,沿着白沟河去和米信会师,然后养精蓄锐,待机北进。
然而,这时中西路军的捷报传来,东路军将士纷纷请战,以便为北征主力争回点面子(叫的最凶的是副都部署崔彦进,有人认为他是赵二亲信,又将这笔烂账算到了车神头上,其实是崔不服曹所致)。
对此,曹彬竟然无法压制,无奈裹挟着米信部,带着五十天的粮食又向涿州进发。
因耶律休哥以轻骑不断袭扰,使得宋军且行且战,行动迟缓,100里路竟走了20来天。由于途中缺水,再加上挖壕掘堑,防辽骑突袭,宋军已困乏不堪。
等到了涿州,曹彬却发现萧太后所率大军已驻扎在涿州东北50里处,有会同耶律休哥钳击之势,于是又连忙撤兵。
这时耶律休哥已补充了精锐的援军,发现宋军后撤后,迅速抓住战机,率精骑发起追击。当时,天降大雨,败退的宋军在泥泞中艰难跋涉,士气低落,“无复行伍”,将领也无法控制。
5月初,耶律休哥在岐沟关追上了南逃的宋军,这支疲惫之师霎时崩溃,曹彬率溃军连夜抢渡拒马河,慌乱中自相践踏,死伤甚众,知幽州府事刘保勋、开封兵曹刘利涉父子,殿中丞孔宜等皆溺死河中,宋军残部逃至易水南岸,又被辽骑追上,死者又数万。耶律休哥收宋兵尸垒为京观。
东路宋军主力溃败,其他两路也独木难支,中路军不战而退,只剩西路军孤悬敌后,最终杨业在监军使王侁威逼下,在潘美坐视下,被迫出战,于陈家谷力战被擒,绝食三日触碑而死。至此,宋三路大军皆败,所取州县复失。
岐沟关惨败后,北宋便完全丧失了进攻能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赵光义也被耶律休哥打出了阴影,从此再也不提收复燕云之事。
不得不说,辽朝是个有仇必报的主,同年末,萧绰在与文武大臣过完重阳节后,便再兴大兵南征,以为报复。
这次,担任先锋的还是耶律休哥。
十一月,休哥所率一万辽军抵达唐兴,宋军驻守滹沱河对岸,休哥令万箭齐发,射退宋军,又放火烧了滹沱桥,阻断宋军往来通道。
赵光义闻知契丹兵马入寇,令定州都部署田重进进驻岐沟关,防备辽军,又令瀛州兵马都部署刘廷让率军北上,寻机与辽军决战。
刘廷让是赵匡胤义社十兄弟之一,足智多谋,能征惯战,他深知契丹兵马势大,就事先与沧州都部署李继隆合兵,将一部分精兵交与后者,以为缓急救应,又约李敬源部共同进兵。
耶律休哥更不是善茬,他在南下前就四面洒出间谍,侦察宋军动向。刘廷让兵马一出河间,他就得到了消息,便先发兵扼守险要,等待萧太后率主力到达围而歼之。
在此期间,他还忙里偷闲以诈降之计俘虏了雄州刺史贺令图。
所以,等到刘廷让率兵马信心满满地北上,耶律休哥已经与萧太后会师,等待多时。
刘廷让到达君子馆(今河间一带)时,即陷入了辽军的包围圈。
史载,自辰至申,辽军对宋军展开十数波攻击,刘廷让虽竭力死战,苦苦支撑,但也没能等来李继隆的援军,最终只得率数骑突围而走,手下将领李敬源、杨重进等皆战死,数万宋军被全歼。
君子馆之战后,耶律休哥又乘胜攻占了杨团城、冯母镇,逼降祁州。随后又攻拔深州,深入宋境,震慑宋人一番后,才班师回朝。
统和六年(988年)冬,耶律休哥再次南侵,李继隆领兵北上增援不敌,辽军克涿州,陷满城,南下祁州,李继隆边打边撤,一直撤到了唐河(即滹沱河)。
此时耶律休哥多年的胜仗下来也有些轻敌,他撇下大队,亲率两万骑兵向唐河扑来。
李继隆并非等闲之辈,至少是一员勇将,永熙北伐时,曹彬克涿州,他就率部先登,大腿中矢,血流至踵而不退。
此次面对老对手,他也是憋了一股气,誓要给这个辽朝名将一点颜色瞧瞧,之前数战虽然屡败,但李继隆部并没有丢掉士气,也没有发生溃败,一路激战还斩获不少,这也是耶律休哥轻骑来追的原因之一,他也或多或少被打出了点火气。
李继隆在探明敌情后,知道这是击败大敌的良机,于是,一面招来镇州都部署郭守文增援,一面在唐河北岸设下2000名伏兵准备背后偷袭。
不过,耶律休哥自负归自负,基本的军事素养已经刻进骨子里了,他派出的游骑很快就发现了宋军伏兵,并抢先发动攻击。
李继隆见情况有变,立即命荆嗣率五千精锐渡过唐河,实施救援。
荆嗣也不是等闲之辈,赵光义攻太原及幽州,他都是率先陷阵,还差点射杀杨业,永熙北伐中路军的战果也基本因他而得,《宋史》中关于他的传记,满篇都是“手斩”、“接战”、“先登”、“斗死”这样的词汇。
总之,荆嗣就是一员不折不扣的杀将、勇将。
所以,荆嗣一出马就杀入重围救出了伏兵,并迅速退到河边,背水结阵。
耶律休哥亲率骑兵冲击,一连数次,荆嗣虽顽强抵抗,但最终还是抵敌不住,且战且退撤到南岸与李继隆会合。耶律休哥趁势杀过河桥。
这时郭守文已率军三万赶来,宋军阵中集齐了李继隆、荆嗣、郭守文、田敏等一众勇将。
李继隆也不废话,下令田敏率数百静塞骑兵来到阵前,“摧锋先入”,随后又与荆嗣、郭守文亲自上阵冲杀,最终乱拳打死了老师傅,辽军大败,尸横遍野,宋军一直追到满城,斩首一万多级,耶律休哥首尝败绩。
统和七年(989年),耶律休哥再率3万铁骑南下,以切断孤悬辽境的威虏军补给。宋廷内部展开激烈争论,多数人主张放弃威虏军,独李继隆表示反对,他召集镇、定、高阳关精锐万人,毅然出发运粮,归途中在渡过徐河后遭到耶律休哥追击。
为全身而退,李继隆派麾下大将尹继伦偷偷潜至辽军后背,趁辽军凌晨用餐时,突然发动袭击。辽军猝不及防,登时陷入混乱。尹继伦趁势杀入指挥部,耶律休哥正在用餐,危急之下丢掉筷子赤手迎敌,但还是被砍伤手臂,伤势严重,最后不得不在护卫搀扶下撤退。
但辽军毕竟人多,很快组织反击,尹继伦渐渐不支,此刻李继隆又和大将王杲、范廷召领兵杀至。辽军群龙无首,终于溃败,据《宋史》载:“杀其将皮室(契丹相)一人……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
随后,宋军展开追击,辽溃军又在曹河遭孔守正部伏击,死伤不少。
同年,宋廷派刘廷让等乘夏日水涨来攻易州。易州守将恐惧,不敢迎战,耶律休哥独率精锐迎战于沙河之北,杀伤宋兵数万,获辎重无数,萧太后赏其功,诏令入朝不拜。
纵观耶律休哥一生用兵,虽然也有与李继隆的两场败仗,但无损其“草原战神”、“于越止啼”的威名。特别是高粱河之战和永熙北伐,不仅保住了幽云,还直接将赵二打出了阴影,改变了宋朝对外的国策。
1、战略眼光卓越
赵光义从太原径袭幽州时,辽南京危急,许多人主张撤退,耶律休哥却看到了南京对辽朝控制燕云的战略意义,反对退守松亭等地,并力主坚决予以反击。
沙河之战后,宋军势弱,辽朝贵族多主张继续对南用兵,耶律休哥却看到燕民疲弊,对宋用兵是两败之举,与辽也无益,主张省赋役,恤孤寡,戒戍兵无犯宋境,宋辽才得以相安数十年。
2、战术灵活多变
高梁河之役中,耶律休哥看到宋军士气不振,有厌战情绪,于是采取人持两炬两旗以虚张声势,迷惑宋军,又用突然袭击的方式抄宋军后路,使之惊慌失措,班师而逃。
对垒曹彬时,耶律休哥利用其孤军深入的弱点,以疲劳战术拖住宋军,同时断其粮道,促使宋军指挥一再失误,最后把握战机,发动决战。
3、善于治军
耶律休哥战功卓越,却不喜争功,对将士之功不占,对封赏之物不贪,因此士卒爱戴,将领畏服,这使其所部战斗力很强。
另外,耶律休哥还是一员勇将,喜欢身先士卒,奋勇当先,这使他在崇尚勇力的辽兵中威望甚高。
如果赵光义不是遇上了耶律休哥,会不会拿下幽云十六州?若真如此,他将是仅次于李世民的太宗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