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别传》记录了此事:赵云取了桂阳,太守赵范想把寡居的兄嫂介绍给他,说:我这位兄嫂姓樊,有国色,将军可纳之。赵云却坚执不许,道:大家都是兄弟,你哥哥就是我哥哥,这怎么可以呢?赵云义从公孙瓒,大约是在公元191年。
取南四郡时,已经是208年的事了。若以20岁出仕来算,辞婚时的赵云已有40岁上下。再也不是那位英姿飒爽的白袍小将。俗话说:男大当婚。周礼:男人30而娶。为什么面对“国色”,早已过适婚年龄的赵云却执意不娶呢?
有人也劝“纳之”,子龙还是说:赵范这次是不得已而降。天下女子那么多,我是不娶的。后来赵范果然逃走,赵云也没有因为此事而受牵连。捎带着,魏晋时期,娶正妻也可以用“纳”字。例如:晋武帝立皇后杨氏,纳“悼后”。
康帝纳皇后褚氏。穆帝纳后,欲用九月也。大臣方面亦如此:益州别驾许延纳正妻杜氏。所谓的”娶妻“”纳妾“之分,纯属无稽之谈。原文里赵云给了3个理由,其一:兄嫂,有违人伦礼法。其二:赵范是“被迫投降”,其心难测。
其三:美女?天下女子多了去了,好的地盘却不多。归纳起来就是:守礼节、避嫌疑、重事业。一句话,大丈夫立世,何患无妻!那么,到底是”何患无妻“还是”男大当婚“呢?赵云领桂阳太守时,刘备还处在创业之中,面对的形势比较危急。
作为臣子,把自己的身家大事与主公的基业联系起来,和解放前二五八团规定一样,代表的是为臣者的忠心。这个时候,当然要以立业为重。否则,因个人婚配惹了麻烦,岂不是因小失大?而且果不出所料,赵范之后便真的逃官不做了。
赵云也没有因此而卷入官场风波。看似有3个原因,但最重要的在于”赵范的心未可测“矣。此时拒婚,实乃一表忠心,与想不想成家并无联系。再联系一下刘备定益州后,诸将所议的第一件事就是:平分成都城内的屋舍桑田。
唯赵云引用汉初名将霍去病的那句话,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进言反对,体现的是古代士人“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忠君思想,在给刘备表决心呀。事实上,传统观点自相矛盾的多了去了。诸如:宁为百夫长与好男不当兵。
行行出状元之于唯有读书高,退一步海阔天空之于开弓没有回头箭等等。都有其道理,重要的,在乎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方对于曹操、刘备来说,这并非什么问题。先主纳寡嫂吴氏为后,武帝爱人妇早已闻名于世,也未曾见有过什么道德阴影。
再说了,赵云此时官职是偏将军,换做如今至少也算得上厅级待遇,怎么可能担心成家的问题呢?这就好比马爸爸说的:我不喜欢钱,是不是言过其实?老婆问:唉,你觉得谁谁跟我比怎么样?老公赶紧解释:哪有?我看很一般嘛,是一个道理。
其实无论在哪一个阶层,成家与立业或许会存在矛盾,但总的来说影响不大。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朝历代把他奉为圣经,不过是显示一种政治正确的态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才是是华夏儿女勤劳勇毅的经验总结。《礼记》: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己去读读原文,那可是有先后关系的。没有齐家的准备,如何具备治国的稳定心理。
尤其是在仕途上,即使是当今社会,个人婚恋情况也会是上级考量用人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没有结婚的多半会被认定为:心态还没有沉淀下来。自汉以下,婚配年龄逐渐降低,从一开始的男30女20,一路下滑,稳定到清代的男15女13。
为了发展人口,扩充土地,富裕的唐代也会颁布如:富人赞助穷户结婚的政策。而且,成家与立业与所在阶层并无必然联系。《诸葛亮传》: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说的是孔明一开始是没有小孩的,只能从哥哥那里收养了一个儿子。
这多半也有:前期帮着刘备抢地盘,好不容易安定几年。又不得不承下托孤之重,家庭生活实在是忙不过来的原因。一直到46岁,才难得老年得子,生下了诸葛瞻。只是以身许国,忙都忙不过来,哪里还顾得上家庭。
但即使如此,孔明在汉中整兵时,也曾给不到10岁的儿子写下了著名的《诫子书》。其中的一句印象深刻,说的是:每得来疏(信),书尚麤拙,是平日里没有练习还是自身能力有限呢?
在日理万机中,还在用信件督促子女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怜天下父母心,即使是位及丞相,望子成龙之心也溢于言表。或许这也是诸葛瞻最终也不过一个被捧起来的花瓶,承受太多压力,而比不上曹氏与司马氏的原因吧。
自古成才者,哪一个不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忽然想起现如今鼓吹什么给学生减负的,自己去看看漂亮国精英家庭的子女。是从几岁就开始接受残酷的“应试教育”?纽约街上的补习班真的不比中国少,好吧?
从2岁开始,就有制式的考核大纲。而国家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高考制度,也正是历代以来,寒门子弟唯一可以凭借实力改变命运的机会,分数,才是最公平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