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翦要60万兵,李信称20万灭楚却大败而归,嬴政如何处置李信的?
创始人
2025-08-03 20:32:16
0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二十二年,李信和蒙武(《王翦列传》中为蒙恬,但根据《蒙恬列传》的记载,此时应为其父蒙武)率军20万两路攻楚。

秦军初胜。李信在攻克楚都鄢郢(寿春)之后,向西进攻,拟与蒙武会师,却遭遇了尾随而来的楚军的攻击,终大败而归。

李信的结局

战败之后,史书上只说嬴政再请王翦出战,却没有如何处置李信的记载。

李信应该没有遭到太严重的处罚。因为在接下来的秦始皇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之战中,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这个记载应当是可信的。

因为与李信一起攻楚的蒙武,也在接下里的秦始皇二十三年“与王翦攻楚”,二十四年再次攻楚。

但在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秦一统天下之后,李信和蒙武却再没了记载。

秦始皇二十八年,嬴政东巡琅琊,并留下刻石。在刻石的内容中,留下了一份随从官员的名单。

因为有军事威慑的意思,包括王翦、王贲父子在内的,秦一统六国的主要军功功臣都在这份名单之中,但李信和蒙武却没在其中。

而同时,汉初的陇西李氏以李信为始祖。两下印证说明,秦统一后,李信或被雪藏,或辞官归隐,大致在远离咸阳的陇西一带生活。

秦始皇二十一年,王翦李信攻燕,此时李信尚且“年少壮勇”。数年之后,王翦父子尚被重用,而李信却消失了。

这至少说明,他并不是因为年老辞官,而是年纪轻轻就隐居陇西了。

根据秦国的惯例,经此大败,即使功高如白起、胡伤、蒙骜等人,也要受到一定的处罚,况且秦始皇本人并不是什么宽仁的君王。

而李信、蒙武二人,却能够在隔年就重新受到启用。数年之后,天下一统,却又同时神奇的消失了。

不得不说,这个结局看似平常,却十分的不合情理。

那么,这中间藏着什么秘密呢?我们需要回过头来,看看那场著名的廷议。

神秘的第四人

公元前226年,秦始皇二十一年,韩赵已灭,魏都大梁也被王贲团团围困,逃往辽东的燕国和偏远的代国已是垂死挣扎,齐国还在亲秦的睡梦中未醒,因此楚国就成了秦国接下来的主要进攻对象。

为此,秦王嬴政召开了廷议,讨论对楚的进攻方略。

便是在这场廷议上,李信和王翦分别提出了20万和60万攻楚的方略。

大多以为,嬴政是因为激赏李信的壮勇而同意了李信的方略,但事实上,这件事没那么简单。

在这之前,李信的军事经历仅仅是担任王翦的副将,千里追击燕军,迫使燕王喜杀了燕丹,而没有单独率军作战的记录。

也就是说,此时的李信仅仅是勇将,而没有到达帅的那个高度。

那么,是不是嬴政误以为楚国虚弱,而与李信一样年少无畏呢?

可以肯定的说,不是。

因为秦与楚国作战并不是一次两次了。就在当年,王贲率军灭魏之前,就曾进行过尝试性进攻,而没有得逞。

要知道,此时的王贲已经是多次领军的大将,尚且啃不动楚国。

已经亲政十余年、决策过多次大战的嬴政,会如此轻率,轻易的相信一个年少轻狂的李信提出的方略?

这样的概率,几乎为零。

但后来的事实的确是,嬴政摒弃了王翦的正确决策,而采用了李信的方略。

而更加离奇的是,因为意见没被采纳,王翦竟然撂了蹶子,“谢老病归”。

这几乎就是给嬴政难堪。

要知道,王翦虽负盛名,但此时的王翦,至少没有当年白起的功勋和地位。白起的下场仅仅发生在30年前,王翦不可能不知道,现在一言不合就要撂挑子,这不符合王翦的作风啊?

事实上,那场廷议的参与者,不只是嬴政、李信和王翦,至少还有神秘的第四人在场。而这个人,或许才是导致王翦这么做的原因。

因为各种原因,战国末年的很多事件都语焉不详。但一条不起眼的信息,透露出了这件事背后的秘密:

秦始皇二十一年,“昌平君徙于郢”。

昌平君的秘密

这个昌平君是个什么人,他为何在此时被迁徙于楚故都郢,他与这件事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昌平君的名字叫做熊启,他的身份是楚考烈王的儿子,秦昭襄王的外孙。

大约在嬴政之父秦庄襄王时期,熊启被封为昌平君,与他一同受封的还有他的兄弟昌文君。这兄弟俩当年和吕不韦一起平定了嫪毐的叛乱,保住了嬴政的王位。

然而,除了这点蛛丝马迹之外,这兄弟俩的记载实在寥寥,甚至昌文君叫什么名字我们都不知道。

子彧曾在多篇文章中分析过,再此就不赘述。总之结论是,昌平君和昌文君是秦国贵族利益集团楚系集团的掌门人。

在经过一系列运作之下,他们扳倒了赵太后和吕不韦,而在攻楚之前的这近10年时间里,担任秦国相邦的正是这个昌平君熊启。

也就是说,在李信和王翦提出攻楚方略的那场廷议上,昌平君熊启应当是在场的,他就是那个神秘的第四人。

也就是说,熊启作为楚国的公子,楚系集团的代言人,现在却与秦王嬴政一起讨论如何灭楚。

那么,问题来了,熊启究竟是应该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还是母国楚国的立场上呢?

宣太后和魏冉,楚系集团的首任领导人,也曾面临这个抉择。

但他们和楚王室关系疏远,当时的战略目的也不是灭楚而是弱楚。

因此他们很容易的就选择了,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也是楚系集团得以在秦国立足的原因之一。

但现在,面对宗庙存亡,作为楚国正牌公子的熊启,这个选择就要难的多了。

没有直接记载表明熊启的立场,但嬴政却对熊启起了疑心,不再信任于他,却是事实。

因为廷议后不久,昌平君就被罢相,贬谪郢陈。从此再没有昌平君回咸阳的记录,而两年后,昌平君却被楚将项燕拥立为楚王,反秦于郢。秦始皇二十四年,熊启被杀。

而昌文君,这个不知姓名的楚系贵族,也死于秦始皇二十四年,死因不明。

也就是说,早在那场廷议之上,嬴政和熊启兄弟俩的信任就出现了巨大的裂痕,导致了他们走上了相反的道路,这也是他们被神秘化的原因。

王翦的智慧

那么,熊启被杀和王翦李信攻楚两件事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很明显,熊启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也对楚国十分了解,所以基本可以断定,他会赞成王翦的意见和方略。

而这,才是嬴政为何要采用李信的方略,而摒弃王翦的方略的原因所在。

醉翁之意不在酒,嬴政的真正目的,是要在灭楚之前打压相邦昌平君熊启,清楚身边的最后一个外戚集团-楚系集团。

所以,李信王翦提出什么样的方略不重要,重要的是熊启赞成哪个方略。而嬴政正要借摒弃王翦的攻楚方略,来达到熊启罢相、将楚系逐出朝堂的目的。

子彧之所以敢这样说,除了刚刚提到的昌平君被贬,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嬴政亲政时,朝堂之上的外戚集团仅剩楚系,而昌平君之后,秦国朝堂上再无外戚贵族集团出现。

而且,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清楚很多事情。

首先,王翦的智慧。

王翦的善终,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善于谋国,更善于谋身的人。

而这场廷议之后,王翦意识到犯了嬴政的忌讳,便主动隐退;同时嬴政在李信失败后装模作样请出山的时候,王翦又拼命的为自己要钱要地要待遇。

隐退是为了向秦王表明立场,虽然他赞成我的意见,但我不是和昌平君一伙的;要待遇更是向嬴政表明,虽然我手中握有军权,但只有秦国能让我富贵,我在乎的也是富贵,所以我会忠于秦国。

因为嬴政知道,王翦的方略才是正确的,所以他没有追究王翦撂挑子的罪过。

而政治目的已经达成,李信又失败了,正是拨乱反正的时候。因此,再次请王翦出山,正好上演一段君臣佳话。

其次,李信/蒙武的结局。

李信、蒙武大败而归,却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在第二年就得到启用,再次在灭国战场上发光发热。

也正是因为嬴政采用李信的方略这件事本身,就不是为了灭掉楚国,而只是试探楚国的战力,更重要的是罢黜熊启这个政治目的。

所以,王翦得以在秦国一统之后继续跟随在秦始皇的身边,李信蒙武却从此被雪藏消失于青史。

子彧说

大败之后,秦始皇之所以没有处置李信,是因为秦始皇这个决策本身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秦统一天下之后,李信便被雪藏了。

不过,好歹也算是善终,李信也该为此庆幸了。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刘海龙分享:《敕勒长歌——北朝... 敕 勒 长 歌 ——北朝的融合之路之四 河北博物院特展 刘海龙分享 “敕勒长歌——北朝的融合之路”展...
原创 秦...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秦始皇无疑是最为耀眼也最具争议的一位帝王。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原创 千... 标题:千古疑案:大敌当前,秦始皇的弟弟为什么叛变投敌 在历史的长河中,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无疑是最闪耀...
原创 毛... (关注我,每天为大家分享精彩文章!) 前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名字不仅仅是身份的符号,而是时代的...
原创 武...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如同星辰般璀璨,不仅照亮了过往,也给予了我们无尽的遐想与探索的空间。今天,...
原创 蒋... 1949年蒋介石逃到台湾后,为了巩固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立即着手对国民党的政治、经济进行改组。当时,...
原创 长... 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十一个省,行程两万五千里。在前面堵截红军的,是各省的国民党地方军,而在后面“追剿”...
不为人知的芬兰探险家马达汉访察... 一、马达汉进入卫拉特人游牧地 卫拉特蒙古是我国蒙古族的一支,历史悠久,在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称谓。元代...
原创 毛...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毛泽东主席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高瞻远瞩的远见卓识,引领着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道路。...
原创 开... 开国大典前夕北京故宫:清理出25万立方垃圾,屋顶长草,韵味十足 1949年,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