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十一个省,行程两万五千里。在前面堵截红军的,是各省的国民党地方军,而在后面“追剿”的,是薛岳率领的十万中央军。
从江西到大西南,薛岳追了红军两万里,在与中央红军的作战中未有胜绩,但却在之后受到了蒋介石的嘉奖。
解读以下两个问题:
1、蒋介石为什么安排薛岳“追剿”红军?
2、对红军并无战功的薛岳为什么受到嘉奖?
01
为什么是薛岳?
长征源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国民党军当时的包围圈是这样的:
东路军:无,因为往东是大海;南路军:陈济棠的粤军;西路军:何健的湘军。
北路军:国民党中央军,这里是主攻方向,总司令顾祝同,下设三路军。第一路总指挥顾祝同(兼),副总指挥刘兴;第二路总指挥蒋鼎文,副总指挥汤恩伯;第三路总指挥陈诚,副总指挥薛岳。
也就是说,在“围剿”成功后,派谁去继续“追剿”红军这件事,蒋介石在北路军中有6个人可以选择,为什么最后选了薛岳呢?
因为,在蒋介石的计划中,“追剿”红军只是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就是趁着红军与地方军阀发生冲突时,用中央军随后介入的方式,来取得对该省的控制权。
这一招,并不新鲜,类似于历史上的“假道灭虢”,所以,各地军阀心里都清楚。
蒋介石在权谋上还是很有一套的,他安排薛岳领军“追剿”,就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各地军阀的顾虑。
因为上述6个人中,顾祝同、蒋鼎文、陈诚都是黄埔嫡系,汤恩伯也一直是中央军嫡系,只有刘兴和薛岳,分别出身于湘军和粤军。
安排自己的亲信嫡系“追缴”红军,更容易引发地方军阀的紧张情绪,所以最后就是在刘兴和薛岳中选择。
薛岳的“优势”更明显,因为他曾是亲共的左派,还反过蒋,但后来又彻底转向,成为了陈诚“土木系”的得力干将。简单来说,薛岳的身份兼顾了“对地方军阀的迷惑性”和“对蒋介石的忠诚性”。
蒋介石确实“慧眼识才”,薛岳最终不辱使命,而刘兴在1949年跟随程潜在湖南起义。
所以,要理解蒋介石的这个选择,就需要梳理一下,薛岳是如何从“亲共”变成“反共”,又从“反蒋”变成“拥蒋”的。
02
总统府“三剑客”
薛岳第一次在“大历史事件”中留名,是1922年6月的陈炯明广州兵变,叛军围攻了孙中山总统府。
当时的大总统府警卫团有三个营,营长分别是薛岳、叶挺和张发奎。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薛岳和叶挺保护宋庆龄撤离总统府
这“三剑客”都毕业于同一所学校:广东陆军小学堂,而且是同期:1912年入学的第六期。(小学堂是初级军校的意思,新中国开国大将张云逸入读于该校二期。)
薛岳在陆小最好的朋友不是叶挺或张发奎,而是邓士章。邓士章有个胞兄名叫邓士元,就是粤军中著名的革命家邓铿。当时孙中山麾下有两位核心的军事将领,一位是邓铿,另一位是朱执信。
正是在邓铿的影响下,薛岳等人(包括张发奎)参加了反袁的二次革命,薛岳于1914年加入了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的前身)。
这一年,叶挺入读了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中级军校),他在这里认识了一位同乡兼“陆小”学长,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邓演达。1918年叶挺毕业于保定军校后,加入了粤军,即是缘于邓演达将他引荐给了时任粤军司令部参谋长的邓铿。
为孙中山组建警卫团的,便是邓铿,这就是“三剑客”的由来。
邓铿在陈炯明叛乱之前,就已遇刺身亡,死因至今成谜。但很明显,邓铿、邓演达等国民党左派领袖对“三剑客”有着很深的影响。
叶挺,后来成为了共产党战将;张发奎,在南昌起义前一直是同情共产党的左派;而薛岳,在1927年差点扣押了蒋介石。
03
他差一点改变了历史
北伐时期,叶挺和张发奎都在第四军(粤军),但薛岳却在黄埔系的第一军第一师任副师长兼第三团团长。
薛岳和蒋介石的渊源,始于黄埔军校。
我们都知道,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共产党方面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政治教官,苏联共产国际提供了办学资金,而国民党方面对军校的资助,主要来自于粤军。
而薛岳,便是当时粤军向黄埔军校调拨物资的负责人。在这个过程中,薛岳可谓两袖清风,高效务实,自然就赢得了蒋介石的好感。
国民革命军组建,薛岳被任命为第四军代参谋长,或许是因为这个“代”字,或许是想冲到第一线去立战功,薛岳便利用和蒋介石的关系投到了第一军。
北伐打南昌城,第一军出了件“大丑事”,第一师师长王柏龄丢下队伍逃跑了…这个王柏龄是蒋介石当时的第一亲信,何应钦入教黄埔的介绍人,这让蒋介石很丢面子。好在有薛岳,在危难之际收拢残部,稳定军心,才保住了第一师的班底。薛岳也因此升任第一师中将师长。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除了蒋介石,另一个“积极分子”是白崇禧和他的第七军。那么,蒋介石为什么不用他的嫡系第一军呢?
因为,当时国民革命军中受共产党影响最深的,除了第四军,就是第一军,其中就包括第一师师长薛岳。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薛岳明确表示反对枪杀共产党(不反对逮捕)。据说,在蒋介石准备把第一师调离上海前,薛岳曾专门跑去中共中央的驻地,提出要把蒋介石扣押起来。但后来因为共产国际的犹豫,这个计划也就没有实施。
为此,薛岳在“四一二”后被逐出了第一军,于是他回到广东,投奔了粤军李济深部。
04
既“反共”又“反蒋”
薛岳和张发奎从“左倾”到“反共”,都是在1927年的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期间。
南昌起义后,叶挺、贺龙率领起义军南下广东,在后面追的是张发奎,而在前面拦截的,就有李济深部的薛岳。
很难去想象,当年的总统府“三剑客”,会以怎样的心情来面对这场厮杀。
薛岳没能打过叶挺,若不是叶挺部的营长欧震临阵叛变,薛岳险些全军覆没。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
让薛岳彻底转向“反共”的是广州起义,当时张发奎、薛岳已投入到汪精卫的反蒋阵营中,没想到广州“后院失火”,导致薛岳从此对共产党人生出了成见。
再后面的故事,就是1930年的中原大战了,桂系和张发奎组成了张桂联军,但战绩平平,受阻于湖南,没能参与到中原的战事。
当时张发奎就两个师,吴奇伟的第10师和薛岳的第12师。
中原大战后不久,薛岳开始对无休止的内战心生疲倦,于是选择了避世香港,远离纷争。
05
“夫人政治”
薛岳再次“出山”是在1933年,投靠的是陈诚。原因有两个。
一是因为曾和薛岳在张发奎军中共事的吴奇伟,已经投靠了陈诚,他成为了薛岳的引荐人。
二是因为陈诚和邓演达颇有渊源,邓是陈诚加入革命的“领路人”,也是陈诚能在黄埔任教的引荐人。而对于薛岳他们那一批人来说,邓演达是某种程度上的精神领袖,于是便生出了和陈诚的一份亲切感。
薛岳(右)与陈诚
1933年,陈诚的“土木系”已根深叶茂,颇得蒋介石的器重,为准备第五次“围剿”而举办的庐山训练团,也在陈诚的主持下展开。
那么,蒋介石是因为信任陈诚,就信任了薛岳吗?不全是。
蒋介石是个亲疏观念很强的人,他对薛岳的信任,还有一个原因是“夫人政治”。
薛岳的夫人叫方少文,是海南文昌人,宋美龄的老乡,两人因此而结拜为姐妹。这样一来,薛岳和蒋介石就“亲”了许多。
说起蒋介石“嫡系中的杂牌”,更有名的是卫立煌,他的情况也和薛岳一样,夫人在留学美国期间,和宋美龄的关系颇深。
而且,这两位夫人都死得比较早,相应的,薛、卫二人和蒋介石的关系也由此转淡。
好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差不多理清楚了。
薛岳是国民党军中,比较难得的,能从“杂牌”走到“嫡系”的将领之一。他的“亲共”和“反蒋”历史,对于地方军阀有一定的“迷惑性”,而他的“土木系”和“夫人政治”背景,又让那时的蒋介石对他有足够的信任感。
这就是蒋介石选择薛岳“追剿”红军的原因。
06
为什么无功授勋?
红军开始长征后,蒋介石任命的“追剿军”总司令,不是薛岳,而是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
蒋介石当时的盘算是,何健会是所有军阀中,围堵红军最积极的一位,因为他杀害了许多共产党人(包括杨开慧),和红军之间没有妥协的余地。
但薛岳一开始对这个安排感到愤愤不平,因为他被任命为第二路“追剿军”司令,理论上要听令于何健。于是,蒋介石给薛岳写了一封亲笔信,让他“顾全大局”,并和盘托出了真正的战略意图:
西南诸省久罹军阀鱼肉人民之苦。此次中央军西进,一面敉平匪患,一面结束军阀割据…匪行即行,匪止即止,堵截另有布置。
正是在这个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薛岳跟了红军一路,但大规模的接战只有一次。这次战斗发生在红军二渡赤水,再战遵义之后,也就是说,红军突然杀了个“回马枪”,这才和中央军碰上了。
红军长征后最大的一场胜仗,而吃败仗的就是薛岳麾下的吴奇伟。
所以,薛岳在“追剿”长征时立的功,都与红军无关,而是因为比较好地完成了“结束军阀割据”这个任务。
占领贵阳
红军强渡乌江的时候,薛岳正在往贵阳赶;红军在遵义开会的时候,薛岳已经急行军赶到了贵阳。
“贵州王”王家烈在哪呢?他留了一部分人马在乌江阻截红军,自己也正在去贵阳的路上…
事实上,在红军强渡乌江前,薛岳和王家烈见了一面,两人没商量出啥具体对策,然后就各自开拔了。只是王家烈不知道,薛岳和他去的是同一个地方,然后,比他跑得快。
就在薛王会晤前,蒋介石给薛岳发了封电报,关键的一句话是:乘黔军新败之余,以急行军长驱进占贵阳。
这还能说什么?某种程度上来看,对中共来讲意义重大的遵义会议,是蒋介石“一手贡献”的。
拉拢云南
薛岳占领贵阳后,蒋介石故技重施,将云南的龙云任命为“追剿军”总司令,薛岳继续担任第二路总指挥兼贵阳“绥署”主任。
有了王家烈这个前车之鉴,龙云自然不会再给中央军占领昆明的机会。
这个时候薛岳表现出了过人的一面,他没有因为龙云将他拒之门外而生气,反而大度地和龙云义结金兰。
这一“拉拢”手段在几年后给薛岳带来了好处,抗战期间,龙云把滇军的大部分主力都划归给了薛岳指挥。
渗透川西
1935年12月,薛岳率部进攻川西要地荥阳,次年2月,在红军手中夺取了与荥阳相邻的两个县。
这是薛岳在与红军作战中的一次胜利,但对方不是已经北上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而是南下的红四方面军。
因为薛岳的这次胜利,“张国焘南下建立川康边根据地的方针,至此宣告破产。”(徐向前回忆录)
战事结束后,薛岳在川西留了一阵子,筑堡修路、补充兵源、收买当地土司,直到6月份才离开。
他的一系列举措,削弱了刘文辉对川西的统治,为后来蒋介石将势力渗入四川打下了基础。
这就是薛岳立功的原因,蒋介石从“追剿”红军一开始,就把目光盯在了“西南诸省”上,毫无疑问,薛岳所交的“成绩单”是出色的。
薛岳身上的“标签”,除了“长征追随者”,还有一个是:抗日战将。另外,他也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徐州“晋绥总署”主任(早于顾祝同和刘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