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3月,蒋介石叫嚣要在两年之内“消灭共产党”及一切革命力量,以达到其窃取抗战成果、进而巩固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目的,正是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全国各地中共抗日根据地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国民党部队的袭扰,74年前打响、在抗战史上意义重大的三保大悟山之战,其根源便在于此。
大悟山位于湖北省大悟县与孝昌县交界地带,三保大悟山之战分别发生在1944年2月、5月和8月份。
发生在2月份的第一次进攻,实际上是桂顽李宗仁部之三十九军五十一师的一次试探性进攻。
桂顽共投入一个正规团,即一〇三团及地方土匪武装曹省三部共4000余人,从二郎店、王家店至汪洋店一线展开,由西向南,进攻新四军五师十三旅阵地,企图夺取新四军十三旅三十九团的制高点娘娘顶、童子岩、歪边嘴阵地,进而迂回包围大山寺十三旅旅部指挥阵地,压迫十三旅向大悟山主峰撤退,直接威胁新四军鄂豫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指挥枢纽,达到将新四军挤出大悟山根据地的目的。
这一仗新四军投入一个旅、三个团、3000余人进行抗击作战。新四军作战指导思想是阵地保卫战,以伤亡百十人的代价,换取了歼敌六七百人的胜利,迫使敌人撤出战斗,逃回原驻地。
发生在5月份的二保大悟山的战斗,是由败而不服的桂顽一八九师挑起的。
桂顽自宣化店一线由东向南抵达冷家冲一带,进入敌五十一师出发阵地,对新四军十三旅防御阵地摆开进攻架式,并声扬借道抗日。
新四军为顾全抗日大局,虽洞悉其奸,但仍将鱼塘寨一线前哨阵地让出,开设一条南下抗日通道,供顽军一八九师使用。但桂顽一八九师不但不向二郎店的日寇进攻,反而在5月8日晨突然向新四军十三旅阵地发起进攻,导致二保大悟山的战斗打响。
这一仗桂顽同样没有讨得任何好处,在桂顽五十一师失败的阵地前,一八九师同样被新四军击败,被毙、俘700余人,仓惶后撤,逃回其所属防地。
第三次保卫大悟山的战斗发生在1944年8月下旬。这一仗是硬碰硬的实力之战,敌我双方共投入兵力两万多人。
桂顽一八九师不服其5月份的失败,又于8月下旬动用10个营的兵力,在土顽曹省三部的配合下,又一次进攻大悟山。
而新四军也未等闲视之,除以十三旅3个团投入战斗外,另派张体学的十四旅四十一、四十二团相继在敌顽后方打响,同时五师所属一、四军分区的其它部队也在桂顽两侧进行袭扰,动用兵力达一万余人。
战斗初期阶段,桂顽一八九师五六五、五六六团以及土顽曹省三部豫南挺进军第四游击纵队气势汹汹向新四军十三旅阵地扑来,桂顽两个团向新四军主防御阵地大山寺进攻,而土顽第四游击纵队则向新四军侧翼阵地歪边嘴一线进攻。
战斗进行了两天,桂顽未能前进一步。第三天,桂顽集中主要兵力在大包子、七里岗之间的新四军三十八团第一、三营结合处突击,同时占领大山寺前沿阵地老虎寨。桂顽虽然未能攻下大包子和七里岗新四军的主防阵地,但大包子与七里岗有段阵地被突破。新四军三十八团二营当即配合移守大包子一营之份部向顽军反击。经过反复激战,新四军夺回原有阵地。
当晚,五师特务团在五师司令部的指挥下,在七里岗以东毛家集突人战斗,向被顽军占领的老虎寨反击。五师十三旅三十七、三十八团各一部亦由大包子、七里岗、大山寺一线向老虎寨反击,激战数小时夺回了老虎寨阵地,并将顽军驱逐至老虎寨以北地区。
与此同时,十三旅三十九团也突然向汪洋店地区的桂顽部队发起突然攻击,打了敌人个措手不及,使其丢失出发阵地后,向北退至冷家冲一带龟缩,未再敢发动进攻。至此,三保大悟山的战斗进入了相持阶段。
在此期间,新四军为了给真反共假抗曰的国民党桂系军队一个狠狠的教训,五师又命令十四旅四十一团、四十二团偕同兄弟部从,经华家河、黄陂站自桂顽防地丰家店、三里城等地迂回攻击。同时,罗礼经光地方武装配合一、四两军分区的部队袭扰顽军后方,使顽军腹背受击,四方受压,不得不于8月下旬撤回原防地。三保大悟山的战斗,仍以桂顽的失败而告终。
三次保卫大悟山之战的胜利,极大的壮大了新四军五师部队的军威,在整个抗日战争后期,再也没有任何顽军敢轻易地摸五师部队的虎须,形成对新四军极为有利的军事态势,使新四军五师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使新四军在质量上、数量上转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保大悟山之战为何在抗战史上如此意义重大呢?关键在于这是一次战略意义上的争夺战。
1944年,大别山地区敌、新四军、伪、顽势力范围犬牙交错。日寇在孝感、应城、信阳地区各驻有一个师团,加上部分伪军,总兵力计6万人左右,国民党李宗仁部驻军20万人左右;土顽大约4万人左右;新四军新四军第五师正规兵力约6万人左右,加上地方武装3、4万人,总兵力约10万人左右。
在这样一个军事形势下,敌、新四军、伪、顽任何一方想吃掉一方而占据绝对军事优势,就必须冒被其它两方共同吃掉的危险。
日寇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兵力十分短缺,如果仅以摆在中原地区前线的三个师团想占领整个大别山地区,兵力远远不够,这就迫使日寇只能龟缩在平汉铁路两侧,以保障交通畅通为主要作战原则,无力对其它两方势力进行打击。
国民党桂系李宗仁部虽说兵力相对占优,但为保存实力,一方面不得不打着抗日的旗号以避人耳目,一方面又要秉承蒋介石的旨意反共,桂顽必须在两条战线上作战。
而新四军也常处于敌、伪、顽的夹击之中,被迫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
至于土顽更是见风使舵,多方讨好,谁占上风就投靠谁,也时常处于挨打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桂顽对新四军大悟山根据地的进攻只能是战略性、试探性的,动用的兵力仅占其总兵力的1/20左右。如果新四军不堪一击,桂顽将长驱直入,重占大悟山;如果新四军作战能力强,桂顽就收缩部队,不再扩大战火。
如果桂顽一味进攻新四军大悟山根据地,志在必得,就势必直接威胁平汉铁路的安全,日寇则会出兵干涉,同时面向桂顽和新四军作战,引起大范围的战斗。因此,只要国民党桂系部队对新四军五师的进攻不威胁到平汉铁路的安全,日寇则坐山观虎斗。
综上所述,三保大悟山之战的战略意义十分突出,其战斗意义反而在其次。新四军五师部队正是看清了保卫大悟山根据地的战略意义,一改打游击战、打运动战的常态,转而打阵地战、保卫战,功及远久。这一点,在抗战胜利后的中原逐鹿中,从这里打响全国内战第一枪,便是最好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