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继承小皇帝挺多,重要集中在两端。从前期顺治、康熙,到后期光绪、溥仪,什么都不懂,就当了皇帝。这种造成另外一个现象,就是执政太后数量多。若是碰到一个贤惠的太后还好,若是碰到一个慈禧太后这种,就是皇帝悲哀。
对于皇帝来讲,继位年龄太小并非好事,有可能大权旁落。光绪帝临终之前,知道下一任皇位继承者是溥仪,他说了一句,为什么不找一个大点孩子,不过太后意思谁敢违背呢?听着让人倍感心酸,说出光绪心声。
光绪帝这么讲从自己经历考虑,如果自己当皇帝时已成年,可能大清朝未来不会这样。相反有可能改变大清朝的命运,没准会成为第二个“日本”。然而碰到慈禧太后这个魔星,哪怕他心中再有不满,只能竭力忍耐,真应了那句话“一代词君无愧是,奈何生在帝王家!”。
康熙能够成为中国千古一帝,孝庄太后有很大的功劳,如果没有她悉心教导,就不会有现在成就。哪怕天赋并不算高顺治皇帝,在位期间政绩做的不错。能够这番成就,离不开孝庄太后指导。先后培养两个优秀君主,对于大清朝有偌大贡献。
巧合的是,清朝后期的慈禧太后,同样立两位君王,只不过培育两个执政水平不怎么高君王。原因很大程度与慈禧太后不当教育,有着很大关系,不仅没有培养好君王,还耽误大清朝子嗣。发展到后来,只能从亲戚家过继别人家孩子。
总体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太后是否贤惠对于一个王朝来讲,那是影响非常的大。历史上出现几个不错太后,帮助所在王朝延续几百年。很可惜慈禧太后以霸道著称,毁掉大清朝最后的基础,遭到后人唾骂。
虽然本人政治能力颇强,在教育子女方面很差。对大清国贡献只能说是倒退性,与孝庄太后执政水平并不是一星半点。更可悲一点慈禧太后“当家时间”太长,执政时间足足有半个世纪,本人签署一系列不平等合约。不断出卖民族利益,只为维持自己地位。
历史上慈禧太后本姓叶赫那拉,过去清朝有一个说法,叶赫女子不能入后宫。但是这话并没有得到官方承认,否则慈禧太后根本不会进后宫。慈禧太后是咸丰帝宠妃,凭借着生下同治帝母凭子贵,顺利成为大清太后。联合恭亲王发动病变,“铲除”八位辅政大臣,将大清朝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
同治帝继位时,年龄挺小,慈禧太后借助于“垂帘听政”。等到儿子长大后,为了继续把持朝政,纵容儿子出入烟花场所。不幸染上重病,年轻轻轻就去世,大清陷入“权利真空”阶段。这时慈禧太后再度出手,为了自己的地位,扶持自己外甥,就是妹妹孩子,当时年仅4岁的光绪帝上位。
事实上光绪帝进宫时候,还是一个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如果好好栽培,未来不能不能成为一个有功之君,但是慈禧太后明显不这方面想。不反思教育同治失败,反而一个劲的把所有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觉得自己以前对同治太过纵容,对光绪帝要求严苛。
平时要求他上朝处理政治,如果光绪帝达不到,就训斥冷眼。惩罚他时,连饭都不让吃。光绪帝在慈安太后活着的时候,还能勉强吃饱饭,等到慈安太后去世后,光绪帝在宫中待遇差了好多,就连宫女和太监都欺负她。
还要忍受慈禧太后变态老女人,长时间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对于光绪帝来讲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童年生活过得很落魄,没有得到良好教育。虽然说慈禧太后发誓要把光绪帝培养成一个合格统治者,但是过于严苛,不给小孩子犯错机会。每天光绪被逼着临朝听政,听一些听不懂东西,还要忍受慈禧太后白眼。
长时间这样生活,只能压抑自己个性,让光绪性格变得极端。可以说幼年遭遇,对光绪帝来讲有挥之不去阴影。因为长时间被慈禧太后压制,等到光绪帝亲政之后,才急于想要证明自己能力,摆脱慈禧太后掌控。还曾经筹谋,想要将慈禧太后软禁,好方便接管朝政。
亲政之后光绪稍微有一定程度自由,但是慈禧太后没有彻底放弃对权利掌握。光绪为了改变清朝落后局面,联合一些进步人士,准备实施变法,学习西方制度。过程中拿一些满洲贵族开刀,要求裁撤闲散官员。
这种方式原本没错,但是意味着动摇满洲贵族权利,触动慈禧太后顽固派利益。光绪帝对于变法期望过高,希望培养自己政治势力,改变被动地位。终究因为双方力量悬殊太大,让光绪帝失去人生最后希望。变法失败后被囚禁在颐和园,遭到慈禧太后的报复,包括肉体和精神上折磨。
这时慈禧太后狠毒彻底爆发,每天派人严密监视光绪,逢年过节过来折辱他。吃穿用途都是最次的,为了预防光绪逃跑,把他囚禁在一个孤岛上。到了冬天还把冰砸开,堂堂一个皇帝被折磨魂飞魄散。年纪轻轻就身患重病,被慈禧太后折磨而死。
等到光绪帝快要弥留之际,听到大臣说溥仪要继承皇位,说为什么不找一个大点孩子。就是怕溥仪走自己老路,一辈子都活在女人掌控下。当然还有一番私心,如果孩子大一点,最起码能有一个稳定童年。不像自己活的那么郁闷,成为别人笑话。
事实上继承皇位孩子,如果已经成年,有利于他及时进行亲征。最起码确保不会出现女人干政,这时皇帝已经是成人,没有必要让太后垂帘听政。然而这番言论似乎无力改变大清未来命运,毕竟以慈禧太后独断性格,溥仪就是最好继承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