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昏庸无道,自然而然大家都对他这个人没有什么好印象,即便是历史上对他的记载,也大都形容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司马迁在《史记》当中,也如此形容纣王:
“大冣乐戏于沙丘,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纣王的结局,也令人唏嘘,《史记》称牧野之战失败后,纣王绝命于鹿台,
“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可是,曾经狂妄不羁、名震天下的纣王为何在一次战败后,就匆匆走向自刎的结局呢?
这一谜团,也许可以从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寻找答案。
残暴自负,君主之过
其实最初,西伯侯姬昌刚有造反意图时,并非无人察觉,祖伊等大臣,都曾经发现端倪,向纣王进言,要关注姬昌一派,称其“并非甘心位列臣属之人”。
可惜,纣王并非虚心爱贤的明君。
一句“小小姬昌能奈我何?”,便注定了他的失败。
纣王以严刑峻法掌控权力,对敢于反抗的臣子,常常施以极刑,残忍虐待。他不仅杀人不眨眼,甚至会邀请妃子观摩,享受杀人的乐趣。
即便是进谏良言的忠臣,不合他心意,也会因啰嗦的原因,被大开杀戒。
一时之间,商朝上下,民生哀怨,对统治者失去信心,臣子不敢进谏良言,朝政日益荒废。
他冷血的手段让他落了个残暴的骂名,他独断专行的自负,放任了姬昌势力成长,
这都为商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牧野之败
早在武乙年间,
商朝就已经陷入了和东夷长期消耗的内战中
。常年的征战,最终买单的还是平民老百姓,那个时候民众的负担日益加重,难以度日。
公元前1028年末,当纣王再一次将主力部队派去镇压东夷时,姬发抓住时机,带兵北上,直取朝歌。
心急如焚的纣王临阵组兵,调遣了大批奴隶和俘虏,与守卫军一同前往牧野阻击周朝军队。
然而对地理稍微熟知一些的朋友会了解,纣王选择的这个地方不太妙。在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当中,就曾经介绍了牧野的地形,说此地“自朝歌至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牧野也”,不难看出,这里
土地平旷,一览无遗,易攻而难守
,利敌而不利己。
是什么给了纣王迎战的勇气,大概是人多吧?
在一些史书中记载,纣王发兵70万,也有说出兵百万的,从实际角度出发,兵力必然没有如此之多,但也能看出它一定是占优势的。
但我们不要忘了,首先这些兵多为奴隶和俘虏,受尽压迫,本就没有忠心可言。更不要说,此时的纣王民心散尽,天下发指,姬发反而是众望所归的希望与未来,故而,战场上一度出现了“
纣师皆倒兵以战
”的情况……
无力回天的绝望
牧野战败后,骄傲一生的纣王马上做出一个看似出人意料的决定,穿上宝衣,自焚于鹿台,为何如此决绝呢?
从殷墟遗址的考察中,我们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原来西周之前,国家都保持着“
大都无城
”的习惯。这朝歌六十多座宫殿的外围,专家至今都没能在殷墟当中发现其中有外郭城墙的迹象。换句话说,当时商朝的都城朝歌,
未建城池,更没有城墙、护城河
,只有内部宫城,并不具备多少防御能力,一旦前线失守,周朝军队长驱直入,攻陷朝歌易如反掌。
此时,纣王的军队临阵倒戈,虽然按照律法,诸侯有义务发兵护君。可惜的是,早在纣王杀掉叔父比干,囚禁叔父箕子,还驱逐了哥哥微子启之时,他连亲人都不放过的残暴行径,已经让他成为了孤家寡人,他的诸侯,已经投奔姬发了。
最终这种众叛亲离,无力回天的绝望,将他引向了死亡。
最后再说一点点,商纣王一说是自焚而死,如《史记》。也有另一说是与武王
作战时生擒后斩首。比如《吕氏春秋·简选》:“武王虎贲三千人,简车三百乘,以要贾子事于牧野,而纣为禽”。
有朋友倾向于第2种说法,也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最后,关于商纣王的形象,其实尚有争议,历史上也有郭沫若等名士为他申辩,这事我们下次好好讨论[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