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项羽在鸿门宴会上有机会杀死刘邦,但他白白错过了这个机会,导致了他后来的失败。为什么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会上杀死刘邦?其实这个问题问得不对。
但至今,人们一直在不断地问这个问题。隐含的意思是杀人是正常合理的选择,不杀人是很不正常的。有人说项羽政治年轻被刘邦欺骗,有人说项羽任性,优柔寡断。总之,大家都认为项羽应该杀了刘邦。
为什么中国人会有这样的理解?因为密谋来宾、背信弃义、不择手段是常有的事,在历史中反复出现,是历史上政治斗争的常态,人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比如春秋时期,公子光设宴刺杀表弟吴王辽,成为君主,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吴王何吕。而且杀了之后,很平静,很开心,一点都不会有负罪感。又比如三国中关羽单刀赴会,离死亡就一步之遥。这些背信弃义的行为。不会被大多数人唾弃,反而会得到支持。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有一句“客人权利”的谚语,在美剧《《权力的游戏》》中可以找到。即使是敌人,如果被邀请,也应该礼貌相待,绝不伤害他人。不是说西方历史上没有这样的案例,而是少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做伤害客人这种事情的人会感到严重的内疚。也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唾弃和反对,全世界的人,包括他的下属,都会一个接一个地背弃。例如,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麦克白》描述了麦克白在刺杀邓肯女王时不安分的罪恶感。我期待有人说,文学作品不能等同于历史,不能这样比较。但文学作品是人们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反映。就反映不同的价值取向而言,它完全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既不是因为政治幼稚,也不是因为优柔寡断;也不顾忌杀了刘邦,会被天下唾弃;更不太可能尊重“客人权利”。只是因为他根本没打算当皇帝。
秦汉时期是中国政治体制由封建制向县制转变的过渡时期。这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局面发展后的必然趋势。秦国统一了中国,顺应了这个历史趋势,建立了从郡县制。但嬴政很短命,郡制还没巩固就被破坏了。秦亡后,胜利者到底是采用郡县制,还是使用秦国之前的分封制。
刘邦支持郡县制。史诗级的著作中《史记·项羽本纪》云,“项王、范曾疑沛公有天下”。由此可见,刘邦的野心已呼之欲出。项羽支持分封,两人政治意见不同,最终会因为理念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有证据可以证明项羽支持分封制。一是秦国灭亡后,项羽主持分封天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君,定都彭城”(《史记·项羽本纪》);二是刘邦主动挑起楚汉之争,项羽虽然武力值天下无双,但他消极应战。刘邦的队伍虽弱,但处于进攻姿态,有长远的规划和准备
;
项羽强但在防守上,根本看不出他有杀掉刘邦一统天下的意图和准备。
相比之下,只有少部分诸侯主张分封制的,主张郡县制的是主流。虽然历史上没有详细记载,但从零星的史料中可以看出,楚汉两营的主要谋士基本上认同郡县制,如汉的萧何、张良
;
楚国的范增、弃楚投韩的陈平。
但是项羽误判了形势,高估了自己。他缺乏中国人最看重的统治继承的正统性和吞并天下的野心,也缺乏足够的力量来维持他建立的分封秩序。分封后不到半年,齐贵族的后裔田蓉赶走了齐王,取代了他,因为他对分封不满。破坏了项羽建立的分封秩序。随后,刘邦派韩信趁机出击,扫清栈道,偷偷过仓,到达关中,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楚汉之争持续了五年,以项羽在乌江自杀告终。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哀叹!
刘邦继承了秦的政治遗产,恢复了县制。由于汉初朝廷的控制力仍然不足,因此以分封制为补充。然而,县级体制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加强的。刘邦在世时基本上消灭了外星王。汉经平定“七国起义”后,废除了宗族王公的统治权力,完全采用了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