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袁绍率军南下攻打曹操,谋士田丰极力劝说不能出征,他给的建议非常有道理,却没有被采纳,反而被袁绍囚禁起来。
袁绍被曹操打败后,结果正如田丰预料的一样,大家都纷纷向田丰道贺,认为他就要被重用。
但田丰不仅没有高兴,反而大哭起来:“我就要被处死了!”
一、袁绍大败曹操的好机会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前夕,刘备攻打占领了沛县,背叛了曹操,曹操火冒三丈亲自率兵攻打刘备。
此时,袁绍正在隔岸观虎斗。
田丰大喜,赶紧劝袁绍:“跟您争夺天下的是曹操,趁曹操攻打刘备,后防空虚,直接抄他的老窝,必然一举打败他。”
如此天赐良机,袁绍竟然因为小儿子生病,要留下来照顾,而白白浪费了。
可以说袁绍是个好父亲,却不是个好主公、好领导。
田丰想尽各种方法来劝说,袁绍都不为所动,气得田丰举着拐杖用力敲打地面,大喊:
“大事已去!”
二、田丰的分析与判断
等到曹操打败了刘备,袁绍小儿子的病也好了,袁绍这才下令要率兵南下。
但此时田丰却不同意出兵了,他列举了几个原因:
1、曹操善于用兵,变化不断,他虽然兵少,但却不容轻视。
2、袁绍占据险要地势,拥有四州的土地和百姓,可以跟曹操打持久战。
3、袁绍可以对内大力发展生产,操练兵马,然后再选出一些精锐部队,编成奇兵。
4、奇兵可以偷袭曹军,轮流出击,曹军救援右边则攻击左翼,救援左边则攻击右翼,让曹军疲于奔命。用不了两三年就可以把曹操拖垮,到时候就可一举拿下曹操。
5、现在曹操刚打了胜仗,风头正劲,袁绍却要毕其功于一役,结果可能会输,一旦打输,后果将不堪设想。
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三国志》)
田丰的建议确实非常清晰有条理,如果袁绍能采纳他的意见,那打败曹操是迟早的事。
三、田丰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反而被囚禁
没想到袁绍非但没有听进去,反而勃然大怒,他认为田丰有意散布失败情绪,扰乱军心,破坏他的出兵计划。
因此,袁绍命人把田丰抓了起来,铐上脚链,把他囚禁了起来。
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三国志》)
袁绍关完田丰后,就浩浩荡荡地南下,信心满满地要去打败曹操。
但不出田丰所料,袁绍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他没有打败曹操,反而被曹操所败。
四、田丰的结局
袁绍大败后,有人就到牢房给田丰贺喜:“你的预言变成了现实,这样一来,袁绍肯定要重用你了。”
听到对方的道贺,田丰没有大喜,反而大哭起来。
他连连叹气:
“如果袁公打了胜仗,我倒还可以活命。而他现在大败而归,我注定是活不成了!”
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三国志》卷六《袁绍传》)
别人都不信田丰预言成功了,反而会被袁绍所杀。
但事情又如田丰所料,袁绍回到邺城后,就对下人说:
“起初我没有听田丰的建议,这次要被他耻笑了。”
于是就下令杀了田丰。
结尾
可惜田丰空有一身智谋,却没有为自己做好谋划,如果他在发现袁绍大事已去,能像许攸一样,去投奔曹操,那是否结局就不会这么凄惨呢?
而袁绍其人表面上宽容闲雅,有大将风范,实际上内心却多猜忌,嫉妒贤能,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事。
对此,您怎么看?
欢迎关注
@阮中南国学馆
,让国学的阳光启发我们本有智慧,照亮未来的路。
#历史#
#历史人物#
#三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