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祥,康熙皇帝第十三子,雍正皇帝最为倚重、信赖的异母弟,获封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在清朝历史上绝对是一个嚣张的存在。雍正皇帝对胤祥评价有多高呢?用雍正皇帝自己的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雍正皇帝和十三爷胤祥之间的感情有多好呢?加封亲王世袭罔替,另恩赐郡王爵位,在其子中择一自封;亲选万年吉地;专门为其建立祠堂等等数不胜数的史无前例的恩宠。胤祥更是为了雍正皇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君臣兄弟之间的感情可谓是亘古罕见。可是,胤祥为何数次拒绝雍正皇帝为自己亲自挑选的万年吉地,非得另寻地方下葬呢?不愿意?不敢?还是另有意图?我们来看一下!
1、严格奉行君臣之道
虽然怡亲王胤祥在雍正朝位极人臣、无可复加,但其骨子里的儒家思想让他始终保持着严格的人臣之道,不敢逾规半分。他是这样认为的,也是严格这样做的,虽然他比年羹尧、隆科多等人更有资格拥有雍正皇帝的仰赖和信任,但他始终将忠君爱国作为自己的信条。对于雍正皇帝赏赐自己的恩赐和特权能推辞的绝不保留,即使推辞不掉也能不用就不用,能不表现出来就不表现出来。
随葬皇帝陵寝在清朝绝对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纵观雍正朝,也仅有一个忠臣田文镜得以随葬雍正皇帝,即使自己是皇帝深为信赖的弟弟,但胤祥也明白这绝不是为人臣子应该享有的荣誉。这样的君臣之道也是胤祥能够得到雍正皇帝信赖和重用的原因之一。
2、为其他皇子做出表率
雍正皇帝之所以能够在那么复杂残酷的“九王夺嫡”中成功上位,登基为帝,除了皇十三子胤祥的鼎力相助还有皇十六子胤禄、皇十七子胤礼和年羹尧、隆科多的全力支持。虽然年羹尧和隆科多在雍正继位以后自己作死被雍正皇帝处理掉了,但是可别忘了还有和胤祥一个级别的两位皇子呢。
雍正皇帝念于自己的功劳和感情,赐自己随葬皇陵,剩余的胤禄和胤礼如果同样得到这个恩赐还好说,可是如果没有呢?胤禄和胤礼会不会对雍正皇帝心生嫌隙呢?会不会引起两位皇子的不满而生出事端甚至君臣二心、酿出动乱呢?忠君爱国的胤祥到死也不忘了为了自己的哥哥雍正皇帝考虑周全,也不忘了为自己死而后已的大清国做出牺牲。
3、为后人留有后路
雍正皇帝在加封十三弟胤祥为和硕怡亲王以后,还破天荒的另外赏赐了一个君王爵位,让胤祥在自己的儿子中选择一个加封,万般推辞以后,胤祥只得接受这个史无前例的赏赐。虽然雍正皇帝还专门为此事下过谕令:“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但是,熟读史书的胤祥太明白人走茶凉、物是人非、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了。
雍正皇帝为何在厚赐胤祥以后,还专门为此事再下一道留给后继之君的上谕呢?告诉后来的皇帝们,我赏赐给十三弟的恩赐,不管你们服不服,顺眼不顺眼,都必须保留,不得削减。因为即使是他自己也明白这样史无前例、天高地厚的赏赐的确不一般,他自己也不能确定后继之君们会不会对此产生异议而废掉自己的赏赐。所以,在面对雍正皇帝恩赐自己随葬皇陵的时候,胤祥就绝对不会再接受了,这无疑给了后世之君处理自己后代的一个更为靠谱的理由。胤祥在寻得万年之地后,迫不及待的将那地方的土取了一块吞下,说道:“这样的话,则臣心安而子孙蒙福了!”啥意思?意思就是我把自己葬在这里,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子孙在受到打击报复了!即使他推辞掉了这个天大的恩赐,乾隆皇帝继位以后依然对胤祥的后代倍加打击,试想一下,如果胤祥没推辞呢?他的后代们怕是和皇十六子胤禄一个样,落一个悲惨的下场。
4、操劳一生,只想安静
雍正皇帝登基以后,胤祥拖着带着病痛的身体勤勤恳恳、亲力亲为,为雍正皇帝鞍前马后,鞠躬尽瘁。雍正皇帝初一登记,外有虎视眈眈,手握军权的皇十四子胤禵威胁皇权;内有势力庞大、支持者众多的皇八子胤禩集团暗中作对。胤祥帮着雍正皇帝平衡朝中势力、努力维持朝廷中复杂的政治局面。而后,又根据雍正皇帝的指示,开始了漫长辛苦的追缴国库欠款的任务。治理水患、整顿军事、主管刑事、推行改革,甚至连雍正皇帝的衣服设计工作,印象都要亲自负责。可别忘了,从康熙五十年开始,胤祥就身患疾病,还是身有毒疮的重病,终其一生都备受该病折磨,也就是说他处理上面事务的同时,还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病痛。
他太累了,为了雍正皇帝,他拼死支持,誓死效忠;为了大清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原本英气逼人、侠肝义胆的一代侠王竟然仅在雍正八年便英年早逝,年仅44岁。作为一个兄弟,他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作为一个皇子,他对得起爱新觉罗的列祖列宗。只是他太累了,不想再被皇陵的每每祭拜打扰,他只想安安静静的休息!
雍正八年,胤祥去世,雍正皇帝特地为其建立祠堂,而且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每每提及自己的这个弟弟便伤心落泪。对于胤祥,雍正皇帝有几句话,最能代表心情:“或怨朕之人,不得逞其志而迁怒于王。以泄悖之私愤,妄生谤议,暗事摧残者必有之,然皆与朕为梗,与王无涉也。”
“功是怡亲王的,过是朕的!”
怡亲王胤祥的辛劳一生值得,雍正皇帝的重恩厚赐更值得。
(参考文献——《雍正传》、《清代人物传稿》、《清宫皇子》、《清实录·世宗皇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