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是世界最大的一幅肖像画,它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天安门的标志性符号。
但目前的这一幅毛主席像,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在此之前,还有七个版本的毛主席像曾先后要挂上天安门。
由于毛主席像有相当重要的政治意义,所以到底要选哪张照片作为参考,画像如何去画,都有着很深的讲究。
由于考虑不周,1950年第四版毛主席像挂出时,就引起了争议。市民纷纷质疑说:“主席怎么只有一只耳朵?”
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都经历了怎么的沿革和变迁?各个版本的毛主席又都是谁画的?1950年第四版毛主席像为什么会引起争议?这还要从天安门说起。
悬挂画像成定例,开国大典接重任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本是北京皇城的正门。清朝入关之后,为展示新气象,就将其改名为“天安门”,寓意“受命于天,安邦治国”。
袁世凯当政后,为昭示自己是“受命于天”,所以就将自己的画像挂到了天安门上,从此,在天安门上挂领袖像就成了定例。在建国之前,除袁世凯之外,孙中山和蒋介石的画像也都曾被挂上过天安门。
1949年2月北平解放后,广大群众愤然地撤下了蒋介石的画像,天安门城楼一度没有了画像。当时北平艺专的教授董希文见此情况,就怀着激动的心情,带着学生连夜赶制了一幅六尺宽、八尺长的毛主席画像,自发地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这也是毛主席像第一次被挂上天安门城楼。但这幅画像很快就因风吹日晒而毁坏。
为此,在1949年7月7日纪念抗战爆发十二周年的纪念日上,董希文又赶制了一幅毛主席像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但因没经过特殊处理,还是没能长久保存。
就在这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将于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
在筹备开国大典的过程中人,关于天安门城楼上是否悬挂毛主席像一度成了争议性问题。按照毛主席本人的意思,他是不想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挂自己的画像。
但周总理等人认为,在天安门城楼上挂领袖像已成定例,人们的心目中也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印象,所以如果不挂的话,会显得很空。毛主席这才同意了在天安门城楼上挂自己画像的安排。但这时,已是9月初了,距离开国大典已经不到一个月了。
于是,国家礼宾司接到指示之后,就赶紧赶到了北平艺专,本想找董希文来接着绘制毛主席像。但当时董希文正受邀为“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的英雄代表们画挂像,在外地一时赶不回来。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北平艺专校长徐悲鸿就果断决定,让周令钊担此重任。
当时周令钊只有30岁,在业界并非知名画家,而且学的是实用美术而非油画,从哪方面看,好像都不够资格,那徐悲鸿为什么执意要选他呢?
这主要是因为在1949年4月第三次国共谈判期间,周令钊曾在会议的召开地六国饭店,布置过会场,并绘制过一幅毛主席挂像,会后还得到了当时主持谈判的周总理的好评。所以在董希文不在的情况下,周令钊就临危受命,承担起了为开国大典绘制毛主席挂像的任务。
当时距离开国大典还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为了赶进度,周令钊就几乎住在了天安门城楼上。
当时礼宾司给周令钊的参考照是解放区最流行的一张主席像。照片中的毛主席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制服,衣领展开,脸部稍仰,洋溢出慈祥的笑容。
为形象地把主席的相貌和思想精神表达出来,周令钊就用方格放大法,先把小照片打满正方形的小格子,然后画一幅大约30厘米×20厘米的小稿,再在小稿子上打格子,然后再画大画。
工作虽然艰苦繁复,但因他满怀激情,所以也是进展神速,最终提前一星期,就完成了画像。
时任北京市市长的聂荣臻看过画像之后,对周令钊的画技表示了高度肯定,但同时他也提出,画像中毛主席的衣领最好是画成扣着的,以显得更加庄严齐整。
当时画像已经画成,再作修改的难度较大,但周令钊没有任何怨言,很快就按照聂荣臻的意见开始了修改,又用了一个星期时间,终于在9月30日完成了修改,并如期挂上了天安门城楼。
但到了当天晚上,周总理在对开国大典的布置工作进行最后检查时,发现画像下面还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小字,经验丰富的周总理当即就指示说:“赶快去掉,这又不是展览会!”
照片上的五行小字并不是周令钊擅加的,而是照片上本来就有的,也是当时的主持画像工作的人让他加上去的。
周令钊接到任务后,并没有辩解,也没有抱怨,而是赶紧从床上爬起,立即赶到了天安门城楼前,一手提着颜料桶,一手拿着画笔,登上摇摇晃晃的木梯,在夜色中进行了修改,并最终在天亮前圆满完成了任务。
随后,周令钊又立即赶到了学校,加入了庆祝开国大典的游行队伍中。当时的周令钊虽然一夜未睡,但当他从游行队伍看到自己画的栩栩如生的毛主席像时,还是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辛莽接棒绘画像,此后传到张振仕
开国大典之后,一向谦虚的毛主席坚持把他的画像从天安门城楼上撤了下来。最后还是在其他中央领导的建议下,毛主席才勉强同意,每年五一和十一两个节日时,可以挂他的画像,其他时间一不挂。
所以1950年春节刚过,画毛主席像的事情就提上了日程。但这时周令钊已经接到了绘制第二版人民币的任务,已无法再来绘制毛主席像,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负责毛主席绘像工作的胡乔木就想到了辛莽。
辛莽曾是延安鲁艺的美术教员,在延安时期,他就曾绘制过毛主席的画像,是当时解放区公认的画毛主席像的“专家”。此外,当时的辛莽也恰好被调到了北京人民美术工作室。所以,辛莽就当之无愧地接过了绘制毛主席挂像的任务。
为了体现毛主席的高瞻远瞩,辛莽特意选了一张毛主席免冠、双眼略向上看的半侧面像作为参考照,随后他很快就带着“人美”的其他画家完成了创作。当时中央领导看了这张画像之后,还非常满意,认为画出了毛主席的潇洒和自信。
但没想到的是,画像在五一劳动节挂出之后,竟引来了很大的争议。原来,辛莽画的这张画像是一张完全侧身像,呈现的也只是毛主席的侧脸,这本来是绘画中很常见的表现手法。但一些群众出于对毛主席的爱戴,纷纷提意见说:“主席怎么只有一只耳朵?这不是讽刺毛主席吗?”
由于群从呼声太高,在当年十一节时,辛莽又重新选择了一张基本上正面的照片作为参考照,进行了再次绘制,这幅画像挂出后,果然赢得了一致好评。
此后,辛莽,又以这张画为模版,先后绘制了1951年“两节”的毛主席像。随后,他就受组织委派,到朝鲜战争上采风写生去了。
于是,从1952年“十一”开始,绘制毛主席巨像的重任又落在了张振仕的身上。
张振仕毕业于北平京华美术学院西画系,受过齐白石的指教。解放前,他一直在东北从事革命和绘画工作,所画的毛主席像在东北各地也是广为流传,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中央才决定由张振仕接手绘制毛主席像的重任。
张振仕虽然也画毛主席像的行家里手,但从未画过高达6米、宽达4.6米的画像。为了能如期完工,张振仕就毅然在天安门背后搭了一个临时工棚,进行绘画。这一年的9月,北京的天气十分寒冷,到了晚上更是如此,张振仕往往还没有画几分钟,手脚就冻得冰凉。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之下,张振仕经过十几个昼夜的努力,终于将毛主席的画像成功画成了。
张振仕所画的毛主席,身体笔直,眼神坚定,嘴角微微上扬,给人一种注视感。后来中央领导看了之后,认为特别接近毛主席本人的气质。因此从1952年到1963年,张振仕就成为了为画毛主席挂像的“专职画师”。这就有了第六版毛主席像。
接下重任王国栋,薪火相传葛小光
张振仕本来身体就不好,但他还是坚持画了十二年毛主席像,到1964年时,张振仕已经是五十岁,身体和精力已经明显不支,于是,他就主动要求把画毛主席像的重任交给别人,北京市美术公司油画组的领导们经过商议之后,最终决定,以后由王国栋负责画像。
王国栋早年前曾在炭像馆画炭笔人物画。在绘画中,他创造性地采用了民族画法,所以画出的人物面部亲切、柔和,从而在肖像画圈有了名气。北京美术公司得知情况后,专门把他调入公司安排在在油画组从事领袖肖像的绘制工作。
与其他几位画像师不同,王国栋是他们其中唯一一位见过毛主席本人的画像师。一次是他接手画像的1964年,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王国栋趁毛主席接见外宾之机,在距离毛主席三四排的位置,观察了毛主席近一个小时。还有一次是1966年,王国栋经有关部门特批,又在金水桥上用高倍望远镜对毛主席进行了细致观察。
在这两次观察中,毛主席眉宇间流露出的慈样神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王国栋所画的毛主席像,既敏锐机智,慈样和善。在绘画风格上,他以西洋技法融合民族画法,既准确地画出了人物的轮廓,又以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了着色,使毛主席像有了浓郁的民族特色。这就有了第七版毛主席像。
也正是从王国栋开始,毛主席像改为全年都天安门城楼上悬挂,这就带来了很多难题,首先是画布问题。
由于画像尺寸巨大,因而没有整块的画布,当时只好用三块画布拼接在一起。之前只在节日期间画个几天,问题还不大,但是挂长了的话,接缝处就会不可避免地开胶,影响肖像面容的美感。为此,王国栋大胆创新,选用特宽幅亚麻布作画布,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像框易浸水。之前画布后面衬的是五合板,短期悬挂肯定是没问题,但是长期悬,受到风吹日晒雨淋,肯定就是会变形,为此,王国栋又在五合板后加了一层铝合金板,从而保证了画像在较长时间内不变形。
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王国栋画了最后一张毛主席像。为了能更好地表达对毛主席的哀思,他特意把颜色画很淡,此后,他就毅然封笔,将绘制毛主席像的重任交给了他的徒弟葛小光。
葛小光从小就学习绘画,可谓是功底深厚。1971年他参加工作后,就一直跟着师傅王国栋画学习画毛主席像。葛小光悟性很高,没用几年时间,就已经能独挡一面。所以王国栋封笔之后,北京美术公司才将画毛主席像的重任交给了他。
葛小光接手任务后,他改变了之前只按一张参考照片绘画的做法,而是搜集了60多张毛主席各有特点的照片,编成了一个影集,进行全方位参考。
葛小光所绘制的毛主席像,强调对毛主席眼神的细微刻画,以表现出一代伟人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胸襟,从而达到一种无法言传的“神似”,葛小光的画法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所以他也从1977年一直画到了现在,成为坚守时间最长的“画像人”。这就有了第八版毛主席像。
不计辛劳与功名,无私奉献画像人
绘制毛主席画像是件十分艰苦的工作。由于画像太大,画像时间也比较长,所以需要有个画像棚。在1967年以前,都是在每年两节之前现搭露天席棚。在1967年以后,才终于在天安门城楼前的西北角搭了一座面积约90平方米、高8米多的铁棚子。
但铁棚子里的工作条件并不好,每年夏天,棚中的温度能达到40多度,一进画像棚,就会有一股热浪就扑面而来;而一到冬天,铁棚子里又冷得像冰库,画一会儿,就会手指僵直不听使唤。
但几代画像人还是不计名,不计利,不畏艰苦地坚持了下来。这么多年来,见过他们所画毛主席像的人何止几十亿,但却没有多少人能够知道他们的名字,以及作画时的艰辛。凭借画毛主席像这一金字招牌,他们本可以赚得更多的商业利益,但他们所有人都没有这样做。
随着技术的进步,画像的材料也不断进步。在画板方面,从1994年开始,就采用了平面玻璃钢层压板,在2010年,又采用了航空材料。与此同时,绘画的颜料也不断改进,从最早的油画颜料升级为了更加耐晒的矿物质颜料,但即使这样,还是不能解决画像褪色的问题,所以画像还是要每年一画。
很多人也许会提出疑问,如今技术这么发达了,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为什么不直接换成照片?
对此,葛小光曾解释说:“毛主席的像,一定得有神气。但摄影的话,无论从哪个角度,只能是如实反映,最多只能修修版。而绘画本身是把毛主席的形象‘理解化了’,所以,照片上精到之处绘画时可以保留,照片在摄影上弥补不了的,绘画时可以加以克服,从而使毛主席的形象更加鲜活。这就是天安门城楼上那幅像,不通过摄影而运用绘画手法制作的原因。”
1980年,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曾问小平同志说:“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是否会换掉?”当时小平同志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我们会永远将毛主席作为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所以天安门上的毛泽东像永远不换。”
如今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早就成了中国的象征。我们说到中国,自然就会想到天安门,而想到天安门,就必然会想到那张毛主席像,我们也许不能清晰地描绘出那张画像,但我们知道,那就是毛主席。
所以从政治象征和民族记忆上说,毛主席像仍将会永远画下去。但现在的葛小光已经70岁了,身体早已不支,但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所以还要继续奋战在画像棚里,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看到几十年始终如一的毛主席画像。
未来的画像人是谁,还是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第八版毛主席像肯定会在毛主席画像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