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多年前的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近代国家地位和双边关系的转折点。此前,日本做为中华帝国的文化附庸,一直对中国怀着羡慕、忌妒、恨的复杂感情,即便心有不甘和不服,也慑于中华的博大和自身的渺小,不敢公然以举国之力辱华、抗华。甲午一战,日本人看透了中华国力衰弱、吏治腐败、民生疲弊、麻木不仁、意志薄弱、一盘散沙的现状,因而开启了一段令中国人心酸和屈辱的历史。
甲午战争,不仅让满清王朝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还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以张之洞、盛宣怀、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运动开始以来,兴西学、办实业、练新兵等一系列“师夷长技而制夷”的卓越成果。具有一定开明思想的李鸿章,在成为满清腐朽王朝甲午战败的替罪羊后,其兴洋务的多年心血也被捣毁殆尽。在封建帝制思想禁锢人心的当时,大部分满清臣民,唯把甲午一败归咎于李鸿章,却不见甲午战时日本人君臣同心、上下团结、倾一国之力而与之战,满清王朝则是吏治腐败、妄自尊大,战事已起,东南部官民尚偏安于东南互保带来的安逸,隔岸旁观倭寇与北洋水师激战。
可以说,甲午一战,使满清靠洋务运动复兴国力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它打乱了中国依靠非暴力革命的温和性方式,来实现中兴的幻想,也埋下了封建王朝最后灭亡的伏笔。
辛亥功成,民国初立。当时的中国虽然几陷于军阀割据,民穷国弱的混乱状态,但在北伐成功后,也取得了所谓“黄金十年”的短暂辉煌。当时的中国,内乱未除,国防羸弱,但国内工商、农业和对外贸易,也赢得了难得的复兴与繁荣。
又是日本人,1931年发动“918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当时的中国慑于国力不济放任日寇强占东三省。至1937年,野心极度膨胀的法西斯倭寇,挑起芦沟桥事变,把整个中国拖入战争的苦难硝烟中。抗日战争,在令中国人承受了巨大战争灾难的同时,也捣毁了民国难得一现的“黄金十年”发展期,更重要的是,随着抗战的发展,日本人挑起的这场战争,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政治进程,让国人不可避免地再次承受了内战的炮火,改变了许多中国人原先设想的复兴之路。
日本人发动的第二次侵华战争(抗日战争),虽然中国人民在同盟国的大力协助下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它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政治进程,让中国人梦想中的民族复兴,遭遇了难以预想的曲折。
30多年前,中国大陆倡导的改革开放,使整个中国开始走向全面复兴的道路。但此前的日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治理了战后的创伤。为了确保经济的迅速腾飞和国力的全面增强,日本人在1970和1980年代的较长一段时期内,采取了对华友好政策。但当中国经济也开始迅速起飞,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时候,日本人一直压在心底的对华情绪又开始浮现了。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华罪行,强硬对待主权纠纷,百年来一直都没有得到彻底清算的日本侵华罪责,开始让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蔑视、鄙夷情绪再次复燃。
几年前,中国将日本占据多年的经济规模世界第二的地位挤掉,中国在经济、军事、政治、国防、外交等多层面的赶超,让日本人感觉到了“威胁”。世易时移,现在的中国,其综合国力大有全面超越日本的架势,这是日本人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的。“中国以大国身份自居,日本无法接受。”这是一位日本内阁高官的话。这句话,明白无误地点明了绝大多数日本人今天的对华态度。从鄙视和瞧不起,到如今综合实力大有凌驾于日本头上的架势,日本人在感情上和历史情结上都难以接受这一现实,这也是日本国自上而下紧抱美国大腿,全面对华遏制的思维根源所在。
纵观百年中日交往历史,日本人真的有能力象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那样,再次全面遏止中国的全面复兴步伐吗?这里有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是中国的综合国力,是否能全面超越日本;二是中日两国能否在外交实力的比拼中,争取到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的理解或支持。
确定无疑,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日本,但由于人均水平远远落后,有许多经济体制方面的构建也不完善,要说全面超跃日本,还为时尚早。虽然中国的发展进步很快,但在现实情况下,我们的科技与教育水平,与日本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文化软实力层面,中国是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国家,现代与落后并存、时尚与愚昧同在的现象仍不鲜见,各种改头换面的封建糟粕,妄自菲薄与妄自尊大,盲目排外与抵制文化侵袭的思想争鸣层出不穷;日本则是一个西向式国家,较好地结合了虚心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维,虽然极右翼思想和军国主义思维仍然影响着许多日本人,但在团结对外和良好的敬业精神方面却值得所有人学习。
至于军事和外交,现在的日本决无可能彻底打败中国,中国也不太可能轻而易举地打败日本,倚重美国是日本外交的基石,只要中国争取到美国的理解,哪怕仅仅是言论上的援日与行动上的中立,日本人恐怕就只能感慨于今非昔比,“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了。
日本人不可能第三次遏止中国复兴的脚步,唯一可能阻碍中国全面复兴的只可能出自中国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