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揭秘陈胜、吴广起义的疑点,北上渔阳,怎么可能途经大泽乡?
创始人
2025-08-02 06:02:25
0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陈胜的出身,留下了4个问题。简单回顾一下:(1)“闾左”是个怎样的群体;(2)所谓“適(谪)戍”带有惩罚性质,“闾左”这个群体到底为什么会被惩罚,《资治通鉴》把“適(谪)戍”改成了“戍”,删掉了表示惩罚意义的“適(谪)”,这又是因为什么;(3)陈胜、吴广担任的屯长到底是多大的官;(4)陈胜如果从家乡阳城出发北上渔阳,怎么可能南辕北辙途经大泽乡呢?

以上4个问题,直到今天也没有定论。

那么,有理有据的推论,极限可以推到什么地方呢?

闾左

先看第一个问题:闾左。顾名思义的话,所谓闾左,就是闾的左侧。闾既可以指里巷的大门,也可以指基层的户籍单位。一个基层户籍单位大概就像今天的一个封闭式居民小区,被围墙封闭起来,进入小区的大门就是闾,所以古文里边会有“门闾”这个词。进入大门之后,如果只有一条中轴线式的通道的话,那么可想而知,通道左侧的所有住户都属于“闾左”。那么相应的,通道右侧的所有住户都属于“闾右”。

闾左和闾右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的,在征发兵役的时候,闾左本来并没有服役的义务,所以汉朝人在谈到秦朝苛政的时候,总是会把秦政府征发闾左当成一桩罪过。

比如西汉年间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淮南子》有这样的内容:“兴万乘之驾而作阿房之宫,发闾左之戍,收太半之赋。”

这是原话,“兴万乘之驾”说的是兴师动众的全国巡游,“作阿房之宫”说的是劳民伤财的阿房宫兴修工程,“收太半之赋”,如果按照汉朝学者许慎的注释,说的是秦朝征收的税率达到了三分之二这种夸张的比例——即便我们保守一点来看,这无论如何都是在控诉秦朝的赋税,严重超过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而与以上3大罪状并驾齐驱的,就是“发闾左之戍”。也就是说,无论“闾左”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反正任何一个但凡还讲点道理,要点脸面的政府,都不会征发他们去服役的。

再比如杜甫的名篇《石壕吏》是我们很熟悉的一首长诗,内容是杜甫的一段亲身经历,看到抓壮丁竟然抓到了老太太的头上。宋朝学者蔡梦弼给杜甫诗集作注,正是拿《石壕吏》的内容和秦政府征发闾左相提并论的,一言以蔽之:“不堪也。”这就意味着,秦政府征发闾左,相当于突破底线,不按规矩办事了。

那么,征发闾左,为什么算是突破底线呢?

主流答案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要么常规被征发的对象都是相对富裕的百姓,但现在富裕百姓被征发殆尽,只好拿穷人开刀了,要么闾左百姓原本属于所谓“复除者”,因为在战场上斩过首,立过功,所以被免除了徭役,但胡亥政府不要脸,不管不顾地强征他们入伍。唐朝学者司马贞在《史记索隐》里边,把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一并列举出来,自己不置可否。

最直接的参考,来自西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一封奏章,拿秦朝作为反面教材,探讨汉朝政府的当务之急。其中说到秦朝征发百姓戍边,并不是为了巩固边防,给子民提供安全保护,而仅仅出于贪得无厌,想要开疆拓土而已。出发点就不对,结局当然就不会好。秦朝戍边的两大重心,一个在北境,一个在南境,秦人当然水土不服,这就导致无论是戍边的还是运粮的,死亡率惊人。这种九死一生的苦差事,秦人当然避之唯恐不及。

適戍

政府的征兵难度太高,怎么办呢,这就有了所谓“谪戍”,给老百姓安个罪名,以服役作为惩罚。首先征发的是有罪的官吏和赘婿、商人,人手不够的话,再去征发有市籍的人,也就是户籍属于商业人口而不是农业人口的人,如果人手还是不够的话,那就继续扩大范围,征发父母和祖父母有市籍的人。如果人手还是不够的话,那就“入闾,取其左”,字面上看,是把居民小区左半边的人全部征发。

这个解释无论对错,至少从晁错的行文逻辑来看,征发范围有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如果连闾左都要征发的话,政府就太流氓了。

胡三省正是拿晁错这段话来注释《资治通鉴》相关内容的,但没解释为什么司马光把“適(谪)戍”改成了“戍”,删掉了表示惩罚意义的“適(谪)”。有可能司马光的写法是从《汉书》抄录来的,班固早就删过那个適(谪)字,但理由已经无从考证了。

有一条史料很有误导性,那就是汉武帝时代搞的所谓“七科谪”。《资治通鉴》有过记载,说汉武帝天汉四年(前97年),为着北伐匈奴,在全国范围发起“七科谪”,强制7类有罪人员服兵役。胡三省引述张晏的解释,说这7类人分别是:有罪官吏、逃亡者、赘婿、商人、曾经有市籍的人、父母有市籍的人、祖父母有市籍的人。

七科谪里虽然没有“闾左”这一项,但逻辑显然是从秦朝继承来的。那么拿汉武帝发动的这个七科谪,来对照晁错所控诉的秦朝苛政,会发现7种人里有6种重合,不同的只有1种:秦朝征发闾左,汉朝征发亡命。那么,闾左和亡命似乎很像是同一回事。

所谓亡命,指的是从户籍地逃亡的人,后来引申出了“亡命之徒”这个词。原本的亡命之徒并不都是穷凶极恶的危险分子,他们只是脱离了户籍而已。但这样一来,政府无论征兵、徭役还是收税,都找不到人了。那么可想而知,这种人当然要抓,还要严厉惩罚。

问题看似得到了解决,但是且慢,前边讲过,早在秦始皇南下略取陆梁地的时候,就征发了3类人入伍当兵,分别是尝逋亡人、赘婿和贾人,攻取南越陆梁地,在当地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又征发50万名罪犯戍守南方五岭地带,和当地人杂居。

所谓尝逋亡人,就是曾经亡命,脱离户籍跑到别的地方去了,这种人是首当其冲的征兵对象。而在晁错的上书里,征兵对象有个逐渐扩大、不断加码的过程,最后一步才征到闾左头上,并不是像汉武帝的“七科谪”那样7类人同时征发。这样看来,亡命和闾左也许并不是同一类人。

宾萌

闾左最有可能的身份,我比较倾向于历史学家辛德勇先生推测的“宾萌”,也就是寄居他乡的流民。

早在战国时代,各大强国都想增加人口,通行的办法就是给出优惠政策,吸引外国移民。那么相应的,也会设置重重关卡,防范本国劳动力移民国外。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以耕战立国,在经济上高度重视农业,于是实施了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农民牢牢锁定在土地上,不许他们自由迁徙。

这是个一箭双雕的策略,既能提高粮食产量,也有助于社会稳定。而流民脱离了户籍,也就失去了土地,如果只能务农糊口的话,就只有给人帮佣了。帮佣意味着佣工给地主交租,但不给国家交租,也不给国家服徭役和兵役。所以不难想见,在政策层面上,使用佣工会受到很严格的限制。

陈胜的家乡阳城在战国时代属于韩国,如果陈胜早年是在家乡当佃农的话,那么小伙伴们应该都是家乡人,不可能在表达惊叹的时候讲出“夥(huǒ)颐,涉之为王沈沈(chénchén)者”这种楚国方言。这只能解释为,陈胜离开家乡到楚地帮佣,而大泽乡所在的蕲县,今天的安徽宿州,正是楚国旧地,耕田的同伴们自然多是楚人。

陈胜也正是因为长年在楚地寄居,所以把自己认同为楚人,后来才会在起事之后,以光复楚国为号召,政权称为“张楚”。而如果陈胜、吴广寄居在蕲县的话,也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北上渔阳要经过大泽乡了。

辛德勇先生的文章,题目叫《闾左臆解》,之所以称为“臆解”,是因为“由于资料有限,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推理来立论”。所以这并不能说是定论,不过,这也许是目前最有可能接近真相的结论了。

仅余的一个问题是:陈胜、吴广担任的屯长到底是多大的官?

如果真能管理900人的话,屯长显然不是小官,陈胜、吴广在秦制下能当上屯长,本身应该已经凭着军功,获得了不低的爵位。有学者提出过这种说法,但如果这个结论属实的话,陈胜、吴广就不该在谪戍之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一讲再谈。

上期回顾:

都知道陈胜、吴广起义,但疑点重重,主要有这4个疑点!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剪辑入门书籍大盘点:零基础也能... 想学剪辑但被专业术语吓退?别慌!我当初也是从完全懵逼的小白开始的。今天掏心窝子分享几本真正适合新手的...
原创 在... 在古代,城墙的牢固性是非常重要的,城墙不仅能保护城里的百姓,更能保护一个国家不受侵犯,或者是保护这座...
4.5米海景艺术装置X度假感海... 2大超梦幻满版美拍海景这里一次收集!「台东蓝」是许多人年度必拍的场景,到了台东不仅可踩点巨型海景艺术...
原创 为... 【历史】现在很多人都在说,美国未来最大的威胁是黑人,因为黑人现在数量很庞大,而且生育率高。所以一旦黑...
原创 西... 作者:赵绍军 西汉王朝自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到公元8年12月王莽篡汉为止的210年间共有19位皇后...
原创 古... 科举制度无疑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清王朝才正式结束,其实科举考试对现在的考试制度还...
原创 玄... 唐朝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斩杀了兄长李建成以及弟弟李元...
原创 他... 说起晋惠帝司马衷,人们的印象总是不是那么阳光,有人说他 愚蠢 ,例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子就这样评价“...
原创 为... 春节电影《满江红》大红大紫,抗金名将岳飞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抛开电影不谈,我们来谈谈岳飞和袁崇焕这两...
原创 宋... #拍一拍宋朝# “卖货郎”这一词很有年代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左右时,走街串巷的小商贩是那个年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