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什么时候驾驭得了张良韩信萧何了?分明是张良韩信萧何需要通过刘邦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才找到刘邦,那叫合作。
什么叫驾驭?驾驭是让人心甘情愿的听人驱使没错,但是也是臣服,是钦佩。说句实在的,刘邦真的有这个本事吗?能让张良韩信萧何这样的人钦佩吗?
貌似没啥。
众所周知,刘邦出身低微,能获得天下,主要靠的是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才成就刘邦的帝王霸业。
那么刘邦身上有什么优势,能将天下英才尽为自己所用呢?
对于这个问题,后世的人总结出来几个答案,在当时刘邦相对于其他的君主,他更会做人,更大方,能听得进去话,不耻下问,采纳别人有道理的话,有时候即使人家是第一次见刘邦,只要说的有道理,刘邦都听得进去。
跟着这样的君主,臣子们日子就会好过很多,所以大家愿意跟着刘邦。
刘邦的这些优点放在现代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尤其是和其他诸侯王一比,就属于非常可贵的品质了。
谁不想找一个给钱多的,有好说话的老板呢?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我们得上证据了。
不知道大家就记得张良,萧何,韩信都是是怎么遇见刘邦的?又是为什么会追随刘邦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头开始说起。
公元前209年,刘邦押送服役人员去骊山,路上很多人都逃跑了,人数查了很多,按照秦朝的律法,所有的人都有可能被处死,刘邦为了保命,干脆起兵造反。
起兵造反需要有人马,刘邦等人第一时间就想到回到家乡沛县,招兵买马。可是如果大家回到沛县,被沛县县令抓住治罪可怎么办?不如干脆将沛县县令拉入伙。
于是刘邦就派自己的连襟兄弟樊哙悄悄的回到沛县,找到主吏萧何,希望通过萧何来说服沛县县令站出来反对秦朝。
萧何马上找到沛县县令说通了他,没想到沛县县令竟然假意答应,想要暗地里将刘邦等人抓捕邀功。
之后刘邦和萧何里应外合见沛县县令给杀了,沛县百姓因此彻底解放了,再也不用生活在严苛的秦律底下了。
接下来就开始选带头大哥了,其实一开始,沛县的父老乡亲们是选萧何做带头大哥的,但是萧何考虑到自己不会打仗,打仗的兄弟都是刘邦带动的,刘邦才是那个有号召力的人,而且带头大哥向来是头一个死的,他害怕自己的家人受到牵连,于是推辞了。
所以刘邦这个带头打仗的,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带头大哥。
这个时候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刘邦起义,萧何很快响应,其实萧何早想反秦了,萧何之所以追随刘邦只不过是一拍即合。
之后刘邦在沛县周围打仗,推翻了好几个县,人马也从一百多号人扩张到了几千人。虽然人数是增多了,但是这么打下去,什么时候才能筹集数万人马呢?
这时候只有投奔更强大的队伍,才能更快的扩张自己的队伍。于是刘邦想要投奔楚王景驹,就在刘邦投奔景驹的路上,遇见了张良。
根据史书记载,刘邦和张良谈论天下局势相谈甚欢,本来张良也要投奔景驹的,但是在见过刘邦之后,张良放弃了投奔景驹的想法,转而投奔了刘邦,并且建议刘邦投奔项羽。
从这一点上来看,张良很有可能是找到了自己的满意的主君,这才放弃了投奔景驹的想法。刘邦的身上一定是又某种让张良看上的特质,吸引了张良。
从张良和刘邦一次对话,张良就做了这么大的决定,那么问题就出在对话上面。很有可能张良通过和刘邦的对话,发现刘邦脑子清楚,是个可以进步,可以沟通的人,并且大方爽快很多。
所以,张良找到刘邦,是在选君主。
那么韩信遇上刘邦就更加印证了这一点,韩信在项羽帐下三年都得不到项羽的重用,这才投奔刘邦,但是一开始的时候,刘邦还真没看出来韩信有什么天赋,所以就没有重用韩信,只是让韩信做一个管粮仓的小官。
韩信失望透顶,于是想要离开汉军,却被萧何拦下,萧何知道韩信的才能,力保韩信做大将军,韩信这才被刘邦重用。
韩信需要一个发挥大展拳脚的机会,刘邦给了,韩信心满意足。
从刘邦和韩信,张良,以及萧何的相遇,我们可以看出来,在他们的眼里,刘邦是一个合适的主君,仅此而已。
所以张良的目的是复国和天下太平,所以在天下统一之后,张良就退居一线了。韩信的目的是打胜仗,天下统一之后,韩信发现刘邦忌惮他,开始瓦解自己的兵权,这才开始想办法脱离刘邦。
萧何是秦朝基层官员出身,他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抱负,他的目的是在天下统一之后,将秦律进行改革,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
天下统一之后,萧何做了丞相,将自己的理想都实现了。
韩信,张良,萧何因为追随刘邦,这些目的都实现了。他们本身就是要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君主,让自己的理想得以实现。
其实除了父母亲人,所有的关系都是双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