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日本人最开始的称呼始于明朝,明朝中后期日本的足利氏建立幕府,开始统治日本,并与明朝展开货物贸易,正统以后,随着明朝贪污腐败,海防松弛一些守护大名为了争得与明朝贸易的权力,抢夺勘合,没有贸易勘合的大名便进行海盗活动,这时称日本海盗为倭寇,用以称呼来自日本的侵略者。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军民开始了艰难的8年抗日战争,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结束。在此期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无恶不作犯下的累累罪行值得所有中国人牢记。
而日本由“倭寇”变为“鬼子”是怎么来的呢?有两个说法,第一个是在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出使日本谈判,在谈判会上,日本人亮出一个对联:“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日本人出的这个对联,大意就是:自己骑着快马,拿长弓,兵强马壮。以此来威胁和嘲讽中国,想要当场对出这幅对联,真的是不简单。
而当日本人洋洋得意之际,以为中国没有人能够对出这幅对联的下联时,当时一位负责谈判的清朝大臣让人拿来纸墨写出了下联:“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这个下联,真的是神来之笔,每个小段都纷纷对应上了日本人的上联:“倭委人,袭龙衣”对应“骑奇马,张长弓”;“魑魅魍魉”对应“琴瑟琵琶”;“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对应“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而且还嘲讽了日本人一番。
下联大意就是:日本小人抢去龙袍,也只不过是个小鬼而已,还不赶快下跪认错。这下联可谓是段段对仗,字字诛心。引得当时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好,也让日本人明白了中华文化有多么博大精深。
大臣们的有力反击,让中外记者们都纷纷叫好,同时也让日本人羞愧难当,但值得警醒的是,这也改变不了甲午战争的惨败,国力不强,靠耍耍嘴皮子是无用之功啊。
之后,当时的中国人不再称呼日本人为倭寇,而是称为“鬼子”,这种称呼一直延续至今。但是如今的人们只知道“鬼子”是一个中国对日本侵略者蔑视的词语,却不知道蕴藏着中国古人的智慧及中国人民不屈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