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提到山海关,便让人想到“
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的地位。
古代以山海关为界线,以外叫关外,以内叫关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因此山海关此地,也多出名人故事。
明末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冲冠一发为红颜,投靠清军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不论故事真假,从古到今,人们对吴三桂此人的评价一直都颇有争议。
出于山海关独特的地理位置,吴三桂在山海关外也得以闻名。其中朝鲜文人和一部分统治阶级,甚至期待吴三桂反清复明,错误的认为吴三桂反清朝,是为了明王朝。
奇怪的是,明末的将领并不只吴三桂一人,诸如左良玉、史可法等将领,对于朝廷来说都是可用之才。但只有吴三桂如此受人议论。
那么吴三桂如何在历史洪流之中,留下如此颇有争议的一笔,关内关外又与吴三桂有怎样的利益纠葛呢?
明亡与满清建立中的朝鲜与吴三桂
在阐述朝鲜与吴三桂的关系,有必要回溯一下,朝鲜与明朝的关系。
朝鲜从朱元璋时期起,就使用大明的年号。
“大明初出海上,万邦所照,况我国与大国为一家,贡献不绝,何以不知?”、“令之朝鲜即大明朝鲜”。足见在大明衰落之前,朝鲜与明朝一直保持交好。
明末,明朝廷自顾不暇,朝鲜与大明的关系便不如从前紧密。
满清政权趁机与朝鲜交好,满清在中原建立起政权之后,满清随即与朝鲜建立起藩属国的关系。这种联系本该继续正常进行,但是康熙十三年正月间,朝鲜前来清朝祝贺清朝元旦、万寿,以及顺便进行岁供,使者金寿恒等人被吴三桂扣留。
“吴三桂不欲北还,拘执使者而举兵叛……”这是吴三桂与朝鲜最密切的一次交际。
康熙十四年八月间,为了谢恩,朝鲜使臣李佖、李之翼等人来清朝。回国之后,说:“吴三桂在沣州,八月潜师渡江,大破清军……”汇报了吴三桂在与清兵交战时不断胜利的情况。
同时表明,当时三藩作乱,蒙古等地区也担忧时局,路上人马稀少,十室九空,担忧朝鲜的情况:“蒙古亦多可忧之端,我国之忧,亦可小哉。”
王耿投降后,吴三桂继续与朝廷继续对峙,朝鲜看到吴三桂:“吴兵十万逼彛、陵州,刼夺粮草,放火营寨。”
康熙十七年正月,朝鲜人评价吴三桂在南方建立的大周政权:“虽有百万之众,率多乌合。”
从朝鲜对吴三桂的记载可以看出,朝鲜在三藩作乱之中担惊受怕。但朝鲜与吴三桂此人没有十分密切的往来记录,朝鲜何以觉得吴三桂是叛臣?
不过有意思的是,朝鲜对清王朝皇帝的看法,倒是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端倪。
康熙二十一年,李沉等使者回到朝鲜后,汇报到:“清主自平南之后,妄自夸大,谓天下事无复可虞,沈阳之行,託以报祀其祖,而多发军民,专事游猎,故所经五百里,怨声载路。此必胡运将尽而然也。”
朝鲜并非真心拥戴大清政权。
实际上则从清朝建立以来,使者归程后,多有记载,清朝皇帝本人的荒淫、官贵的腐败,沿路城郭邑舍的颓毁状态。
康熙二十一年九月,使者记载道:“北京城门及太和殿亦皆颓破,而不为修葺。盖将有退守之计,故关内诸处,置之度外,专意于沈阳、宁古塔,以为根本之地。以此观之,南方平定之说,未可取信。彼国近甚凶荒,途路有贼患,禁人不得夜行,市价登踊,米贵如金。朝绅之贪风大振,奢侈无度。”
从很多方面都可以表现出,朝鲜不希望清朝政权长久的建立。
那么朝鲜为何不希望满清政权的建立?
实际上,朝鲜与满清政权原先都是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本没有君臣贵贱之分。
明朝灭亡之后,两者之间在地位上分出优劣与尊卑。这实际上是一种民族心理的落差感。
而吴三桂作为明末降将,选择与清朝汇合兵力,使得清军叩关南下。
从前,臣服于大明王朝,毕竟是中原汉族政权,朝鲜小国依附汉族政权是自古以来的传统。
明朝时期“朝鲜在明虽称属国,而无异域内。”朝鲜在心理上更愿意接受明朝作为宗主国。
朝鲜对明朝的这种认同,一方面,这其中可能的原因是,朝鲜依附中原汉族政权时间已久。学习汉文化,并不在心理上将自己看作异域民族,而是作为汉族的一个分支。
汉化程度相较于其他东北少数民族更深,在心理上认同中国传统以来华夷观念,觉得文化上先进于满清政权,遂有“此必胡运将尽而然也。”这样的话语,把清朝皇帝叫作清主,说其专任游猎这样的话语。
另一方面,在明朝时期,明朝确实也为朝鲜做了一些事情。其中以万历年间,日本将军丰臣秀吉跨海,对朝鲜发动侵略,明朝花了极大的精力和人力将丰臣秀吉击退这一事件有关。
据相关记载,明朝出兵几十万,历时七年之久,才将侵略者赶出朝鲜,保住了朝鲜政权。明末去万历年间不远,这种感激的心理在统治阶级心理还比较清晰,这种复杂的感情,使得朝鲜对明朝的认同感加深。
又明朝国力强盛,对于朝鲜而言,臣服于大明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这便使朝鲜对明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而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在朝鲜统治阶层的认知上,吴三桂其人是开关亡明的叛臣。
这种不认同,实际上反应在关内,也就是士人们对吴三桂的贬低。大顺政权,虽然内部诸多弊端,但是尚属于汉人建立的政权。吴三桂投靠清军这一举动无疑是弃汉投夷。
这一举动无疑会招致无数人的非议。面对王朝危亡的时刻,作为皇帝本人都有“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感叹,在传统忠孝仁义的观念体系下,无论吴三桂本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做出这一举动,都必然会被一部分人诟病。
除去李自成迎清兵入关这一举动,且当初李自成大顺军进入北京之后,一干文臣、忠臣极尽羞辱,民间被“大纵淫掠,民不胜毒,缢死相望。”
京中众人盼救援,但吴三桂一直观望不前,犹豫不进,兵起不救。从明朝很多人的角度而言,吴三桂确实是叛贼。
时代大背景下吴三桂个人的角色
吴三桂自小出生将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勤奋与天赋,胆量勇气都很出众,“沈鸷多谋”。
崇祯年间,“三百来未有之饥荒,父子相食。”社会崩溃,内有农民起义,外有边患之忧,整个朝廷处于焦头烂额的状态,社会腐败,已经表现出没落王朝的衰朽气象。
吴三桂在多方势力的交织下,并不简单的投靠某一方,推动他行动的是利益的权衡。
在乱世之中,固守忠义廉耻不能脱颖而出。崇祯皇帝在局势不明朗的情况,没能把握住吴三桂这股力量。吴三桂手里的铁骑对满清的军队而言,是保卫大明的一道防线。
但是崇祯在这个关口,即做不到确定兵力的分配,也不能及时稳定吴三桂等人的军心。待李自成等人攻入北京之后,才匆匆行事,已无挽救之法。
这种旧王朝腐败僵硬的体制和决策者的无能,吴三桂不一心归附大明也是情有可原。
回京勤王也来不及,李自成等人身上,也看不出安稳天下的希望。大明不能救起,新的势力大顺还有清军两方都不是好的选择。在这个节骨眼上,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促使吴三桂做出选择。
皇帝死后,他立马收集部队,北撤回山海关内。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吴三桂只能选择了其中一方。无论是投降清军,还是继续效力明朝,李自成只是基于时势,权衡利弊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方。
结语
无论是说吴三桂“无父无君之罪,可胜诛哉?”,还是说他“身为降虏,为天下罪人?”,或是说他“忠亦尚可”。
身在历史洪流之中,他也不过遵从生存本能,在诸多势均力敌的力量之中,选中其中一方。选择谁都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乱臣、反贼还是英雄,取决于在那个时代,人物所处的角色定位。
说他是叛臣,确实是因为他对故国确实没有做到尽最后一份力量,而是选择保存手中兵力作为自己谈判的筹码,按理他算得上乱臣之名。
说他是反贼,既然他选择投入清朝,就应该尽量在新政权中安稳的保全自己,但他却又在削藩中反叛,造成长达八年的政权格局分裂。放不下手中的权力,也保不全自己。
无论为一人出兵复仇之事,是否真假,他都没有保持守将的冷静,确实应该诟病。
但是吴三桂此人作为真实的人有其复杂性,关键在于每个历史人物都得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背负相应的评价。
参考文献
《明史》
《李朝实录》
《显宗改修实录》
《清太宗实录》
《朝鲜肃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