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近代史是一部悲壮的战争史,也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更是世界格局变更史,在那百年的时光中,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都迎来了巨大的改变。
于中华民族而言,自鸦片战争以后的时光无疑充满着灰暗的底色,外部列强的入侵和内部腐朽的统治都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苦不堪言。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有许多国家趁乱从中作梗,妄图在这混乱的形势中分得一杯羹,原本属于我国的蒙古便是在那个时候在俄国的帮助下叛乱独立的。
1921年,外蒙独立成国,脱离了我国的管束,从原本的行省变成了一个国家,但由于当时中国国力衰微,自顾不暇,因而毫无阻止之力。
原本生活在那一片土地上的大多都是蒙古族和走西口的汉人民众,那么蒙古国成立后,生活在那里的汉族人去了哪里呢?
走西口,谋出路
在近代的中国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人们为了谋求一条生路,纷纷离开了自己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要为自己和后代闯出一片天地,根据迁徙的方向和目的地的不同,人们分别将其称为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其中走西口便是指那些原本生活在河北、山西和陕西一带的人们一路向西,寻找生存之道,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后来便定居在了蒙古一带。
安土重迁历来为中国人所奉行,这些人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走上迁徙之路,是因为他们在原本的居住地实在无法再生存下去,出于求生的本能,不得不远走他乡。
彼时的华北一带曾发生大灾荒,原本就贫瘠的黄土高原变得更加荒芜,人们甚至不得不挖野菜吃树皮为生,期间饿死的可怜人不计其数。
为了逃离悲惨的命运,许多有闯劲的年轻人选择了奋力一搏,背上行囊一路向西,走出虎口关。
蒙古草原是走西口的必经之路,也有许多人留在了这片水草丰茂之地,给蒙古草原带来了一片新的生机。
这些自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汉族人,不仅为蒙古草原带去了更多的人口和劳动力,还有频繁的贸易往来,同时也将汉文化和汉族的习俗带到了草原上,蒙汉两族之间的文化日益融合到了一起。
闹独立,回故乡
1921年,正值多事之秋,中国历经多次革新和革命,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起了中华民国,但动荡混乱并没有因此终止,各地军阀割据混战,中国的天空依旧昏暗。
风雨飘摇之际,早已与中央政府离心的蒙古地区发生了叛乱,想要趁此机会脱离管辖,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在苏联的煽动和帮助之下,蒙古北部的许多地区接连宣布与北洋政府脱离联系,最终从中国的版图上独立出去,定都乌兰巴托,后改名为库伦,蒙古国至此建立起来。
蒙古的独立于中国而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原本辽阔的蒙古草原被一分为二,蒙古人民也被分隔在国境线的两端。
曾经那些因为走西口而定居在蒙古草原的汉族人,也有许多生活在外蒙的范围之内,蒙古独立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极坏的消息,因为这意味着他们未来可能很难有机会再回到自己的故土。
那么在蒙古国成立后,生活在那里的汉族人去了哪里?这些走西口的民众还能否落叶归根呢?
在蒙古独立前夕,便已经有部分消息灵通的汉人感到惶恐不已,开始筹谋漫漫归国之路。
经千难,历万险
蒙古独立后,与北洋政府之间的关系自然不言而喻,因此两国之间的往来通路上也是被设下了重重关卡,为了回国,生活在外蒙的汉人想尽了办法,利用各种能利用的资源,走各种能够想到的路线,所耗费的精力甚至比当年走西口还要多。
原本的主干道无法通行,绝大多数人不得不绕开那些关卡,进入环境恶劣的沙漠腹地,穿过漫漫黄沙向故土而去,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人都没能挨住,灵魂弥散在了狂风黄沙之中。
稍微富裕一些的人一掷千金,迂回而行先去了恰克图,从这座贸易城先去往苏联,再从苏联买票回到国内,那时的交通工具不像如今这般发达,这一趟旅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
然而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个人命运犹如无根浮萍,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长途跋涉的决心和勇气,因此他们选择将对于故土的思念掩埋在内心深处,继续留在蒙古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当年留在外蒙的汉族人大约有十万之多,从那时起至今的百年间,他们或许早已更名改姓,也更改了自己的民族,成为了名义上的蒙古人。
安居下来之后,他们像每一个普通的百姓一样,在那里居住生活,不少人同当地的蒙古人通婚,逐渐融入其中。
须臾之间,时间已经过去了百年,走西口一路上的脚印早已被风抚平,离乡背井之人的名字也在历史中逐渐被人遗忘,湮没在滚滚历史长河之中。
小结:
外蒙与内蒙同根同源,本是血脉相连的亲人手足,但无奈世事无常,历史车轮之下,人类的力量总是显得分外渺小。
或许那些为了生计而被迫远走的人先人们也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子孙后人会再没有回到故土的机会,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身世,找不到自己的生命之根。
自古以来,各民族之间往来融合便是大势所趋,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交往更是能够追溯到许久以前,两个民族同气连枝,互帮互助。
如今的外蒙与中国比邻而居,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十分频繁,在危难关头,也会主动向对方施以援手,这样的友谊将会在两国之间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