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鸿门宴对于项羽和刘邦都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当时的项羽拥兵四十万,而刘邦不过有兵十万,鸿门宴上,谋士范增为何再三劝西楚霸王项羽杀了刘邦?
且看原文怎么说: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原来,竟是范增看出了刘邦身具“天子气”,未免夜长梦多、刘邦继续壮大势力争夺天下,项羽此时不杀刘邦就会失去先机、后患无穷!
那么,刘邦为什么会有所谓的“天子气”,竟让范增如此恐慌,不惜违背主公的意愿也要杀掉刘邦?
首先,刘邦在发迹前长期混迹于社会底层的市井生活中,虽无才干却能屈能伸、情商极高。在鸿门宴前,一手烂牌的刘邦竟然凑齐了整整十万的军队,先于项羽到达咸阳。他对外安抚民生,对内礼贤下士,受人追捧却不洋洋自得,遭人轻慢却忍辱负重。虽然后来的刘邦显露出他薄情寡义的本性,但在争夺天下之初,他做好了自己作为主公的本职。
再看项羽呢,他虽出身高贵、力能拔山,却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乱世的霸王他做得,但开国之帝王,他却难成。
两相比较,贫苦出身、心怀百姓的刘邦自然更受百姓爱戴,所谓“天子气”综合来说即是名望与民意的外放,而这样一个手握十万精兵良将、心怀百姓天下、身具天子之气的刘邦,自然是范增眼中项羽最大的竞争对手。
说完所谓天子气,想必读者朋友们必然熟知鸿门宴上项羽不愿杀刘邦、刘邦在项伯的帮助下逃走最后逆风翻盘的结局。那么为什么项羽不杀刘邦呢,原因真的是大家所说的项羽有“妇人之仁”吗?
让我们来看一看鸿门宴的局势——
首先,按照楚怀王让刘邦和项羽分兵两路的策略,刘邦从河南永城出发,发起进军秦都咸阳之战,一路上,刘邦采纳张良和郦食其等谋士避实就虚、迂回前进的策略,一路所向披靡,先后攻取陈留、武关,特别是智取潼关之后,秦王子婴开城投降,刘邦获取咸阳,秦朝灭亡,这就是刘邦灭秦的咸阳之战。刘邦战后安抚百姓,并不取城中百姓一分一毫,获得了民意;让十万大军城外休整,军队实力稳定恢复。
反观项羽呢,他落后于刘邦到达咸阳,虽有四十万军队的名头,但一则军队长途奔波颇有损伤,二则军队混杂、并不完全由项羽掌控,两厢对比,刘邦对于项羽的威胁很大;且项羽若对刘邦这样的有功之臣无故喊打喊杀,实在有违公道人心,倘若项羽鸿门宴杀了刘邦,焉知其他反秦人士不会心寒失望?
故鸿门宴不仅是刘邦的难关,也是项羽进退两难的死局。
杀还是不杀?杀了刘邦有失道义,不杀刘邦徒增威胁,两难之际,项羽先是接受范增的建议试探着想杀了刘邦,后是顺水推舟、放虎归山,眼看着自己的心腹项伯放了刘邦。最终,项羽还是选择了道义。
最后的最后,项羽兵败于乌江自刎,不知那时他心中是否后悔选择道义而不杀刘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