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看着眼前着装朴素的毛主席,尼克松当时都懵了。
作为一个国家元首,穿着竟然如此朴素,这在西方国家是根本见不到的事情。
好在周恩来事先已经跟尼克松说过了这一点,所以尼克松马上就回过神来,亲切地问:“主席先生,您都有什么特长?”
毛主席笑着说:“没有什么特长,要说有,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尼克松接着问:“那您个人是靠什么成功的呢?”
毛主席沉思片刻后,缓缓地说:“三不谈。”
中国的翻译工作人员说完后,只见尼克松哈哈大笑,赞不绝口。那么,毛主席说的“三不谈”,到底是哪三个“不谈”呢?
“钱这个东西是很讨厌的!”
毛主席生平不爱钱也不拿钱,这是人们所广为熟知的。但是,你知道毛主席一个月有多少工资吗?有的人可能就会说,毛主席的月薪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定是最高的。此言差矣。
其实,新中国从1955年7月开始实行薪金制后,毛主席拒绝接受最高级别的工资待遇。相反,他每个月只领取404.8元!
并且,在毛主席的强烈要求下,这个工资待遇此后一直都没有发生过变动。这是因为毛主席在战争年代所形成的那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早已内化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
这就是毛主席的第一个“不谈”:不谈私利。
而这也充分体现在他的治国理政当中。
新中国刚成立后在中南海怀仁堂的一次会议上,一位解放军将领表达了适当增加军人工资的心愿,说道:
“有钱人吃饭时都是五六个菜,而我们解放军吃饭时还是盐水配酸菜,应该给军队增加薪水。”在场的参会人员听了,都默默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可是,毛主席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解放军吃的酸菜并不比有钱人吃的五六个菜要差,因为解放军正是靠这个酸菜得到了民心。
我同意可以改善一下军队的伙食,但我们还是要提倡艰苦奋斗,毕竟,艰苦奋斗才是军队的政治本色。”
毛主席话音刚落,会场上就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那位解放军将领也感到了很不好意思,就一边鼓掌,一边低下了头。
对于金钱,毛主席虽然严于律己,视之如粪土,但也曾坦白地说道:“钱这个东西是很讨厌的!可是我拿它也没有办法,我相信谁拿它也没有办法,总归还得有。”
毛主席不愿意谈金钱的话题,但并非不考虑工资改革中的收入分配问题,特别是对于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收入,毛主席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这个问题。
1956年推行工资制度改革前,毛主席在开会的时候就指出,制定的工资标准不能把收入差距拉大,因为我们自始至终都在提倡艰苦奋斗。
坚决反对把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当然了,工资可以增加,但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身上,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收入差距”。
实际上,
毛主席在自己做到不谈私利的同时,也希望别人做到
。为此,他还曾经生了很大的气。
1956年工资改革完成后,国务院出台了降薪方案。对此,有个别同志心生不满,不仅发了牢骚,还写了匿名信进行告状,甚至有的老同志因为工资待遇有所降低还痛哭流涕。
毛主席得知这些情况后,非常反感,在党内开会时严厉地批评道:“工资固然应该增加,但过去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应该保持……
工资级别评低了还痛哭流涕,据说还有几天不吃饭的,为了个人利益而绝食而流泪,这算什么?”
可以看到,毛主席不在意自己的工资待遇,也希望身边的干部同志们不要斤斤计较个人的私利。那么,对于金钱,他在乎的是什么呢?
其实,毛主席关心的是人民的收入,在乎的是老百姓到底能拿到多少钱。
正如毛主席所说的,时刻想到政策措施“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
在1953年9月的一次中央会议上,毛主席还专门强调,人民的利益包括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两个利益都要维护。
他还经常告诫身边的人,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人民的利益,一定要符合当前人民的迫切要求。
既然毛主席如此关心人民的利益,那么,对于他的亲人,毛主席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他会更加关心亲人是否享受到更多更大的利益吗?
“你们不要来北京!”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非常关心人民大众的利益。然而,对于自己的亲人,毛主席却丝毫不谈私情。
1949年10月,开国大典结束几天后,毛主席收到了一封由杨开智写来的信。杨开智何许人也?他正是毛主席恩师杨昌济的儿子,也就是杨开慧的哥哥。
杨开智在信中说自己想要到北京参加工作,希望毛主席给安排一下。实际上,毛主席给杨开智在北京谋一份差事,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然而,
毛主席却选择了坚持不徇私情
。
他亲自打电话给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副书记王首道,义正辞严地说:“就不要让杨开智来北京了,由你根据他的实际能力在湖南分配适当工作,对于他的任何无理要求,一概不予应允!”
挂了电话后,毛主席觉得这还不够,于是就给杨开智写了一封回信:“你现在就安心留在湖南,等待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
安排你做什么工作,你就做什么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也不要来京,一切按规矩来办事,不能给政府添麻烦。”
这就是毛主席的第二个“不谈”:不谈私情。
当然,希望毛主席在北京安排工作的人,还有他湖南老家的几个表兄弟。毛主席对于在老家一起长大的几个表兄弟,心中很是挂念,时常派人给他们邮寄钱和衣服,还接他们到北京做客,坐在一起回忆童年的趣事。
有一次,他们在北京跟毛主席一起吃饭的时候,提到了想让毛主席帮他们在北京安排工作这个话题。
话音刚落,毛主席就把筷子放在了桌上,饭也不吃了,还不高兴地说:“
这样做,会让人民有话说的,我坚决不答应!
”
后来,毛主席还专门给亲戚朋友们“约法三章”:
你们不要来北京;不要来找我安排在北京的工作;不要以我的名义让地方政府给你们安排工作。
对于这个“约法三章”,毛主席还风趣幽默地自言自语:“虽然你们都反对,但人民一定很满意。”
可以看到,毛主席虽然经常把“人民”二字挂在嘴边,但是从不顾念亲人的私情,尤其是在战争年代。
当毛主席在青年时代成为共产主义者后,回到韶山老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鼓励亲人投身革命事业。
在他的引领之下,兄弟姐妹们纷纷参加革命。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等亲人先后在光荣的革命事业中壮烈牺牲。
面对枪炮子弹,他从来都是让亲人跟着自己冒着付出生命的危险,冲在最前面,绝不贪生怕死,也绝不后退一步。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因为在他的心里面装着的还是只有人民。
这正如他当时跟自己的亲人所说的:“我们不能仅仅想着自己,考虑家庭,要抛弃小家为大家,舍得自己为人民。”
周恩来在自己所写的《学习毛泽东》这篇文章里就有提到过,毛主席“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连的”。
美国的记者白修德在他写的《中国抗战秘闻》书中也说:“就对他的人民认识程度而言,和我交谈的任何领导人都比不上他。”
毛主席对亲人如此,对身边的人更是如此。他绝不会因为工作的原因,就会给予特殊照顾或待遇,而是始终坚持不谈私情。
对于身边的工作人员,毛主席有时带着他们下乡调查时,经常强调要跟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绝不能搞特殊化。
如果某个乡村的老百姓知道自己身边工作人员的姓名,却没见过长相的话,毛主席就会让工作人员临时起个假名,以免因为身份而影响调查工作。
此外,毛主席也对身边的秘书还立下了“约法三章”。1974年10月,毛主席到湖南视察工作时,对当时的随身机要秘书张玉凤就提了三点要求。
毛主席说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可以自由地看中央写给自己的文件,但绝对不能拿给别的工作人员看,包括自己的家人。
第二点要求就是,不要以为当了国家领导人的秘书,就能肆意妄为地指挥一切,要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
最后一点要求就是,作为秘书,一定要多学习,多看报纸,了解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情,不然,工作就做不好。
从以上三点要求可以看出,毛主席公私分明,不会因为身边的工作人员每天跟自己近距离在一起,就讲一些私情,降低工作标准。相反,他对于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
毛主席对待亲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如此,那么,他又是如何要求自己的朋友呢?
“不要谈男女问题!”
毛主席历来重视作风建设,尤其是在男女问题上,坚持绝口不提的原则。他甚至还把不谈男女问题作为了一项交友的基本原则。
毛主席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上学时,身边不乏男男女女的好朋友,但在他的心目中,只有读书报国这一件事情。
有一次,毛主席跟几个朋友在校园里讨论读书方面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大家谈论得都有点儿累了,就坐着不说话。有个人站起来开始讲男女问题,说是借此让大家放松放松。
结果,毛主席一听,当时立即就不高兴了,生气地说:“你不要再讲了,我没有你这样的朋友!”说罢,他头也不回地就离开了。
这正如毛主席在读书期间所说的,朋友之间应该谈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这也是青年时代应该讨论的事,怎么能够讲男女问题呢?
大好青春,决不能荒废在男女问题之上,而要放在读书上
。
因此,青年时代的毛主席只要听到身边的人开始讲起男女问题,就会马上拿一本书,在校园里找一个没人的安静角落,把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
这就是毛主席的第三个“不谈”:不谈男女问题。
毛主席在青年时代尚且如此,率领部队投身革命事业后对也始终坚持不谈男女问题这一原则。
1927年9月29日,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永新县三湾乡,进行了“三湾改编”,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间,毛主席还对男女问题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禁止部队中的夫妻二人住在一起;女护士全部住在红军医院;已婚的士兵一个月只能见一次妻子。
就连军长朱德,毛主席当时也一视同仁,要求朱老总也一定要严格遵守男女问题的规定,来给部队树立个好榜样。
刚开始大家对此也都颇有微词,但是没过多久,大家就明白了毛主席不让谈男女问题的用心良苦和真正目的。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战争的风险性不可控,随时都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尤其是在部队的行军打仗途中,稍不留心就会被战争这个魔鬼夺去性命。
如果夫妻二人不幸双双罹难,那么由谁来照顾孩子和老人呢?又由谁来照顾家庭生活呢?
军人的天职是服从,部队医生和护士的天职也是如此。女护士住在红军医院,可以及时治疗和救助受伤的红军战士,帮助红军战士早日康复后,继续为党的革命事业冲锋陷阵。
可以看到,毛主席当时的这些规定,完全是站在党的立场上,为了党的前途而着想。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当大家明白了毛主席的本意后,开始自觉遵守规定,包括当时党内的高层干部,也都在开会时举双手赞成,声称决不搞特殊化。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战争的烽火熄灭了,但是毛主席依旧闭口不谈男女问题。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整天都把男女问题挂在嘴上,那么这个人很难有建设事业的心,更不用说为人民造福了。
他还曾多次在开会时告诫大家坚决
不要沉溺于男女享乐之中,否则就会迷失自我,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也荒废了大好年华
。
结语:
毛主席能够一如既往地坚守三个“不谈”,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小时候所接受的“六年孔夫子”传统文化教育。
正如他在1964年8月18日北戴河的一次会议上所说的:“我过去在私塾读过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六年。”
此外,还有一点原因就是毛主席的家风家训。在《韶山毛氏族谱》和《韶山毛氏家训家戒》中记载着培植心田、品行端正、奋志芸窗、修身养性的内容。正是这些精神文化,坚定了毛主席三个“不谈”的决心。
这也在告诉今天的我们:
不谈私利,不谈私情,不谈男女问题,才能让自己更好地生活、学习、工作,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
参考资料:
胡页朵.毛泽东终身恪守“三不谈”[J].四川党史,2003,(第6期).
池志勇.由毛泽东“三不谈”说开来[J].政工学刊,213,(第12期).
俞荣新.毛泽东坚决不搞特殊化[J].政工学刊,2015,(第12期).
胡页朵.毛泽东的“三不谈”[J].福建党史月刊,2004,(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