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秦始皇每天批阅200斤竹简,他的文化程度相当于现代人什么水平?
创始人
2025-08-01 15:02:43
0

秦始皇嬴政被誉为"千古一帝",无疑是因为他在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修筑万里长城等伟大事迹而名垂青史。然而,除了这些赫赫战功,秦始皇本人的学问修养和工作作风同样令人咂舌。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每日批阅竹简文书达200斤之多,这意味着他每天要阅读相当于现代人20多万字的文字。一个人能拥有如此惊人的工作效率,其个人修养必定非同小可。那么,秦始皇到底具备怎样的文化素养,才能让他驾驭如此巨量的国家机务?他的学识水平又相当于现代人的什么层次?让我们一探究竟。

傲视群儒智力非凡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亡了最后一个诸侯国赵国,终于统一了天下。这一年,秦始皇年仅38岁。其后不久,秦始皇就下诏召集天下72位博士来行在都城咸阳辩论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优劣利弊。

那些博士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诸侯国时代,自然是分封制的拥护者。毕竟诸侯国主们就是靠分封制而得以世袭爵位,执掌国家大权。纵观历史,每逢有力主推行郡县制的时候,诸侯国主们总是极力反对。

然而秦始皇为了彻底肃清旧制遗毒,推行高度集权的郡县制,从而巩固住统一的大业,是志在必得。于是在这次会议上,秦始皇身兼"辩手"一职,亲自应战,与72位博士辩论郡县制与分封制孰优孰劣。

双方争执不下,场面一度极为混乱。这时,秦始皇气定神闲,通过对先秦诸子百家的透彻理解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娓娓道来,层层递进,将历史和理论相互印证,把一个个博士都辩得哑口无言。

最终,72位博士无一人再提出分封制合理的论点,只能服气地承认郡县制在当时是最为先进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权威的证明如同实干家答疑般游刃有余,将这些曾经地位仅次于诸侯国国君的博士们压得不住叩首称臣。

秦始皇之所以能在这次会议中挺而走险、一力难支,源于其博览群书、融会贯通各家学说的渊博知识。

作为统一天下的开国君主,秦始皇对儒、墨、道、法、阴阳、纵横、名家等各家学说,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判。其治国理念广纳群经,贯通古今,借鉴各家之长,加以创新演绎,遂成其独树一帜的统治理论。

除了精通文史典籍之外,秦始皇对武艺亦有一身的高深造诣。武艺是他从小就开始习练的技能。据记载,荆轲、高渐离等当世武林高手曾多次行刺秦始皇,却无一例外地被秦始皇亲自击退。由此可见,秦始皇不仅能傲视群儒,在武功方面更是独步天下的绝顶高手。

文武双全,融会贯通,纵横捭阖,统御群儒于马莆之上,秦始皇高瞻远瞩的智力无疑已臻登峰造极的地步,是古今罕见的超凡人物。正因具备如此非凡的智慧和见解,他的统治才能集万世英贤之大成,开创天朝统治的新纪元。

后天学养颇有渊源

秦始皇的非凡之处,除了天资聪颖之外,更多还在于他后天学养的深厚积累。从小启蒙他的几位老师,在他的成长道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其中,商人吕不韦的贡献尤为突出。吕不韦本是一介草民,却因祖上曾为周王朝大臣的因缘,而获得了上佳教育。他自幼博览群书,尤善经世致用之学。后来凭借过人智慧和异乎常人的谋略,一步步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成为秦国丞相。

吕不韦不但是一位明哲保身的精明谋臣,同时也是个治国理论宗师。他明白统一天下之后,该如何有效管治如此庞大的版图,这是一件前无古人、自己也从未涉足的新领域。于是吕不韦开动脑筋,运用了既有的学术理论,并予以创新和发展。

最终,吕不韦提出了一整套可行的治国理念,包括推行郡县制度、废除世袭分封、统一币制度量衡、贵重文理教育等。这些理论在当时虽破天荒,却切中时弊,一经实施就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有力带动并巩固了秦统一大业。

正是在吕不韦的亲自指导下,秦始皇逐步掌握了统治庞大版图的各种技能,为他日后执掌天下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吕不韦同样重要的,还有李斯这位大儒。李斯是师从孟子之高足荀子的得意门生。他综合了祖师的主张,发扬光大了荀子的"王道政治"学说,并亲自上阵施行。李斯不仅是当世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生,更是名副其实的博学多闻、才高八斗的文化大家。

李斯着眼于培养更多有为青年,造福社稷。他的重点人物教育对象,自然包括了秦始皇这位未来的统治者。李斯传授给秦始皇大量的文史典籍知识,涵盖治国理政、文学艺术、礼乐制度等各个方面,让秦始皇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文化根基。

此外,秦始皇的武艺启蒙老师姬昊功不可没。姬昊生性豪爽直率,对秦始皇从小就言传身教,教导他不能做一个娇生惯养的阿斗,而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来改变命运。姬昊常带着秦始皇出去锻炼身手,练就了秦始皇过人的武艺。

正是在这三位启蒙老师的悉心教导下,秦始皇逐步积累了丰厚的文武双全的学养。这种构筑于对儒、法、道、阴阳、纵横等诸子百家的融会贯通之上的博大胸襟,使得秦始皇后来虽身居帝王之尊,却能沐浴底蕴之雨露,直面天下千秋。

法家思想推行无遗策

虽然秦始皇师从多家,博采众长,但归根结底,他最终选择以法家思想作为自己的根本执政理念并予以彻底贯彻,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法家作为与儒家思想针锋相对的重要学派,主张严刑峻法、重农抑商、奖励当前等一系列当时被视为"非常规"的做法。这些主张在战国时期曾一度被统治阶层排斥,甚至遭到严厉打击。然而,秦始皇敏锐地意识到,要想统一天下并长治久安,光靠儒家的"温良恭俭让"是无法彻底夷平异己和镇压内乱的。因此,他毅然采纳了法家思想,坚持不移地予以完全执行。

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秦始皇对《韩非子》的研习和践行。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不但提出了"两纲"思想,即"主恩纲"和"威刑纲",阐明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诞生了一整套内政手腕,如"赏罚之法"、"定分止争"等行之有效的具体治国措施。

秦始皇将《韩非子》的这些思想理念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并在后来的政治实践当中一一予以付诸实施。例如,为了赏罚分明,秦始皇制定了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如著名的"同罪同罚""钩镰令"等严刑峻法;为了防止臣下们各自为政,他推行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如大力推广郡县制、设立中央派驻地方的监视员等等,将全国上下的权力高度集中;为了有效打击内讧和分裂势力,秦始皇曾下令"焚书坑儒",旨在彻底铲除各种异议和不和谐因素。

面对一度陷入动荡分裂的中原大地,法家的这一系列强硬策略无疑是一剂猛药。但缺乏其他选择的秦始皇别无他法,只能痛下决心,执行这种看似"残酷"却万分必需的做法。事实上,正是这些严厉的举措才为后世的中华帝国奠定了统一的基石,从根本上消除了动荡分裂的隐患。

除了采纳法家治国理念之外,秦始皇本人在实际执政的过程中,亦是步步为营、谨小慎微、精打细算。他时刻留心周围的异己分子,时而动用阴谋诡计来摆平他们,时而也会毫不留情地将已露马脚的反对派一网打尽。比如在平定陈涉、吴广叛乱的过程中,秦始皇就采取了种种卑劣的伎俩。这些做法固然残忍卑劣,但却能达到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的目的,而这才是一个英明政治家所应具备的勇气与智慧。

家世加持命途多舛

秦始皇的非凡成就,除了个人的努力奋斗之外,其出身背景也扮演了重要的助力。

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原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宫廷歌姬。她天生的美貌与才华,使她在赵国深受宠幸。然而,赵国王子们的嫉妒与谗言,让她不得不远走他乡,最终被卖到秦国为婢。好在她仍保留着一身绝技,很快就受到了当时的秦王嬴稷的赏识,被纳为侍妾。

从母系来看,秦始皇继承了赵国王室的高贵血统,这无疑为他日后步入权力的巅峰奠定了基因天赋。而母亲的吃苦历程,又让秦始皇从小就备尝艰辛,锤炼出了他顽强不屈的个性。

秦始皇的父系出身,同样不同凡响。嬴稷是战国后期的秦王,本是秦国王室世家子孙,其祖先可一直追溯至比干。然而,嬴稷的生母并非正室贵妃,而是一介庶民。这注定了嬴稷出生时就被视作"私生子",身份有亏。

好在嬴稷通过一番奋斗,最终靠着出众的才能和机缘巧合,一步步登上了秦国王位。但即便如此,他在心理上仍始终对自己的出身怀有深深的自卑和压抑。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嬴稷不惜用尽各种残酷手段,只为能培养一个名正言顺的世子继承王位。

经过嬴稷的反复考验和锻炼,秦始皇最终成为了他心目中合格的继承人。秦始皇出生时虽然依旧被视为嫡出私生子,但相较于当年的嬴稷来说,他的王室身份已经更胜一筹。

正是出于私生子的身世遭际,秦始皇从小就承受了巨大的成长压力。虽然他的王室血统使他得以受到优渥的教育和殷实的资助,但同时也要时刻警惕身边如影随形的宫斗阴谋。据说他在少年时期曾多次被刺客盯上,差点丢了性命。

秦始皇从小的生活环境虽然看似锦衣玉食,却与外人想象的大相径庭。他在绝境般的险境中摸爬滚打地长大,这让他从容不迫地习得了谨小慎微的生存智慧。

一方面,秦始皇能以孤注一掷的决心,发起举国上下的伟大事业;另一方面,他也随时保持着足以应对危机的敏锐机警。这种顶级领袖必备的双重素质,正是他王室与草民的双重身世所赋予的。正因如此,他才能出谋划策,统一天下,且权柄稳如泰山,从未遭受严重的动摇。

如此贵胄却充满坎坷的成长经历,犹如一把双刃剑,既锻造了秦始皇的领袖气魄,又赐予他过人的机警谨慎。这种血液里流淌的独特品质,最终成就了秦始皇有勇有谋、万世独步的伟大人格。

殊绝人世开创新纪

秦始皇一生坎坷曲折,其间艰辛无数,然而他最终却创造了举世无双的不朽功绩。

他的第一个巨大成就,莫过于统一了几千年来一直处于割据状态的中原版图,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这不但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林立、你争我夺的混乱局面,更为后世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开创了"华夏"这一统一国家概念。

之所以能取得这一伟绩,是因为秦始皇坚持不移地贯彻了法家的集权主义思想,全力打击了分裂的力量。他推行郡县制,废除了传统的分封制度,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他推行焚书坑儒,用赏罚分明、严刑峻法的办法,一举铲除了各种异见和离心离德的思潮。

正是秦始皇的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确立了统一的领土版图和政治架构,奠定了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根基。这一点直到今日仍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秦始皇的第二大功绩,在于推动了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在经济领域,秦始皇不仅规范了全国的度量衡制度,以利于商品流通,还修建了大量便于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连接咸阳和漠北的都尉大道,这是沟通中原和边疆地区的第一条大型官道。而针对黄河泛滥的问题,秦始皇还组织动员大规模人力,开凿了改道工程,防止了洪水泛滥。

在文化方面,秦始皇颁布了一整套具有统一性的礼仪制度、文字标准等,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同时,他亲自主持修书辑佚,大兴文化事业,直接推动了古代文明的繁荣昌盛。

在科技方面,秦始皇提携了众多技术人才,大兴土木,开凿了许多当时被视为"艰巨无比"的工程,如著名的阿房宫遗址、秦陵和兵马俑等。这些史无前例的建筑工程,涉及了当时的最高水平的土木、测量、铸造等多种尖端科技领域。

秦始皇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不懈地追求改革与创新。据载,他曾远征南海以图开疆拓土,探索海上航路以寻求发展的新出路。可惜由于天命所限,只英年半途而废。但秦始皇超前的视野和勇于变革的精神,已为中华文明孕育了未来无限的发展潜力。

翻开史册可以看到,秦始皇的一生风云际会,戮力同心统一中国。他终于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英雄,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代领袖,一代智者,一代开国之君。他的伟大事迹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发展的丰碑之上,熠熠生辉,永垂不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伯... 修昔底德(公元前460-395年),古希腊三大史学家之一,也是第一个用经济和历史批判眼光研究历史的断...
原创 明... 我们都知道明清两朝首都在北京,自从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就没改变过。可是 中间曾经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北...
原创 西... 一九七四年三月下旬,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西杨村,为了解决当地的用水紧缺问题,当地村民自发组织起了一...
原创 秦... 秦始皇陵早已被发现,但为何迟迟未能开启挖掘?2002年,通过核磁共振技术,考古学家们逐渐揭开了这座伟...
原创 “... 说起清朝那些破案剧里的九门提督,真是让人又爱又怕。 他们一出场就自带霸气光环,把审案的警官都吓得够呛...
原创 此... 洪皓,生于内忧外患的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卒于国破山河碎的南宋高宗绍兴年代,在国家民族艰难之际,以天下为...
原创 原... 魏忠贤的发迹史 魏忠贤(1568年-1627年),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明...
原创 村... 提及三国名将,总使人想起“关张赵马黄”这蜀汉五虎,尤其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更是被后世奉为忠义经典;...
原创 韩... 韩国当然是世界上“丢失”领土最多的国家了,因为在韩国人眼里整个宇宙都应该是他们创造的。 世界那么多...
原创 民... 得民心者,得天下! 七个字,一句话,言简意赅,道尽了千年王朝更替轮回的真相。“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