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明清两朝首都在北京,自从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就没改变过。可是
中间曾经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北京的地位差点被取消了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首都所在,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军事生活、社会生活。定都在什么地方,反映出一个皇帝的治国的理念。
明成祖当初迁都北京,他的根本想法在于他想
做一个开放型的、进取型的雄主
,做一个广大疆域上的帝国的皇帝。所以,他才有郑和下西洋,他才有南征北讨,等等。
北京的地位非常重要,南京相反,它就是一个退守的局面。大家知道,凡是在南京建都的政权一律是短命政权,因为这个地方偏居东南,不易于控制整个广大疆土。
中国疆土的重心偏于北方和西北,只有
在北京这个地方,才能够控制长城南北的广大疆域
。但是在洪熙明仁宗时期,差点儿把北京废掉,重新又返回南京。这是什么原因呢?洪熙皇帝在洪熙元年二月份宣布,北京的所有衙门都加上“行在”二字。
什么是行在?皇帝离开皇宫,他所居住的地方叫行在
。那么现在,他本来就在北京的皇宫里边,他把这个皇宫叫做行在,那么言外之意就是他的真正的宫已经不在这里了,这是他临时居住之地,他的真正的宫在南京。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要从明仁宗跟他父亲的关系说起。明成祖夺取政权是靠武力,在夺取政权的过程当中,他的几个儿子都发挥了作用。明仁宗奉命居守当时叫北平、燕王所在,他和他的母亲徐王妃,一起守住北平,立下了功劳。
还有一个儿子朱高煦,是明成祖的二子,跟随明成祖南征北战,多次在战场上救过明成祖的命。这个儿子勇武,能征善战,朱棣喜欢这个儿子,而不喜欢后来当皇帝的朱高炽。朱高炽很肥胖,走路要别人搀扶,上马上不去。这样一个能打仗、能够上前线的皇帝,会喜欢这样一个儿子吗?
所以,他经常拍着老二的肩膀就说:“世子多疾,汝勤勉之。”什么意思?亲王的继承人叫世子,当时他还没有夺取皇位,因此朱高炽叫世子。“世子多疾”,说朱高炽身体不好,“汝勤勉之”,你老二朱高煦,你勉励啊,你有希望啊,给朱高煦有所暗示。
这两个人在
感情上就有疏离,在政治理念上也有不同
。很多人背后造谣,说朱高炽背后搞一套,跟你搞的全都不一样。明成祖就是当时的燕王朱棣,经常派人去调查他,朱高炽不敢越雷池一步。
当了太子以后,也仍然是小心谨慎,凡事汇报,皇帝说的一切不敢更改。但是,他心里有数,他完全不同意他父亲所实行的政策,他认为他的父亲这样的举动
好大喜功、劳民伤财
。
什么郑和下西洋,什么出使西域,什么南征北讨,什么迁都北京,花多少钱哪!老百姓生活很贫苦啊。太子朱高炽从南京到北京,走到山东周县这一带,看到老百姓生活这么艰苦,冷锅冷灶。吃的都是什么东西呀?一半野菜。
他心里头不忍,所以说
朱高炽是一个有仁慈之心的这么一个皇帝
,喜欢念书,喜欢跟儒者一块儿谈论朝政。而且他经常对于科举士人的考卷做出点评,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所以有人评他说他要做了皇帝,那就是个状元天子。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了,朱棣死在北征回途的道路上。这位马上皇帝征战一生,大业未竟,把权力交给了朱高炽、他的太子。大臣们秘不发丧,飞报太子,按照遗嘱让朱高炽即位。
朱高炽即位,他要宣布一套整个的政策,完全与他的父亲相反。他的《即位诏书》当中明确宣布,撤回出使西域买马的使节,撤回下西洋的官兵,从此不再下西洋,等等。朱棣明成祖所实行的政策,一概予以推翻,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还都南京
。
但是,还都南京这件事最后没有成为事实,为什么?朱高炽仅仅做了十个月的皇帝,就突然去世了,继承皇位的明宣宗他所采取的政策,又和他的父亲有所不同。在很多方面模仿他的祖父,
张扬武力,采取一种进取的态势
,对于把首都迁回南京这件事没有落实。
所以我们看一个国家的首都定在哪里,跟这个执政者他的政治理念有巨大的关系。一个首都定在哪里,和一个国运的发展有巨大的关系。我们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就告诉我们,在大的历史进程当中,个人的性格和品德会对历史的发展发挥巨大的影响。
对于明成祖迁都北京,你是怎么看的?你更喜欢北京,还是南京?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