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
七个字,一句话,言简意赅,道尽了千年王朝更替轮回的真相。“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民富国强”,这是最理想的社会生态模式。所谓理想,自然与现实有所差距,而这个差距,可能是天涯咫尺,也可能是咫尺天涯,个中滋味,让人深思!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积贫积弱的老秦国,如风烛残年,在凌厉攻势的魏国面前艰难求生。秦国从春秋四大国沦落到被晋之三分的魏国吊打,面对魏国河西蚕食攻势,老秦人举步维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如落日余晖,残阳如血。秦国这是要完?
不甘心!秦孝公咬碎了牙齿,誓要恢复秦国的大国荣光,只是眼下秦国只能退守洛水之西,苟延残喘,强大的魏国如庞然巨兽让人绝望!既然选择了不了对手,改变不了敌人,能做的只有强大自身!
魏国因“李悝变法”而强,秦国同样也可以因变法图强,而且要变的比魏国更强,这是秦孝公心中的执念!感天动地的呐喊甚至让冰冷的时光水面惊起一丝涟漪,似有回应,那是商鞅的心有灵犀。
商鞅变法,彻底重建了秦国的政治生态,重塑了秦人的价值理念。老朽的关中土地,雷霆雨露后焕发了无限生机,人人干劲十足,人人有了奔头,恰如枯木逢春,生机勃勃。
商鞅是如何做到的?商鞅面无表情,双手一摊:“百姓想要的,都在这里,土地、功名,美女、奴仆……只要你肯苦干,只要你敢拼命,无尽的赏赐应有尽有,而百姓做的只是朝着我的手指方向奋力前冲!”
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多劳多得,一场“土改”让浑浑噩噩的关中百姓两眼冒光,开垦的荒地都是自己的,多打的粮食足以丰衣足食,老婆孩子热炕头,最朴素最原始的功利之心让百姓披星戴月抓生产。国家放开土地买卖,只要有钱,任谁都可以买房子置地,欲望一旦开启,便没有回头路,汹汹民意,让山河变色!
小时候,家长通常会问,你长大了做什么?当科学家,当律师,当工人,当警察……幼小的心灵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渴望,那是希望长大的内在动力。可如果你出生在战国初期的秦国,不好意思,穷人家的孩子,要么当奴仆,要么当农民,要么当野人,至于当官,这么匪夷所思的想法,趁早掐灭。
“世卿世禄制”,这是一道看不见的枷锁,锁死了上下阶层流动的渠道,也让秦国日益老朽腐败,如同一潭死水,没有活水,让底层百姓绝望,让宗室贵族醉卧迷离,尽管国家一天不如一天,可这些人依然活的很自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幸福就是这么比出来的。
商鞅不屑一顾唾弃了“世卿世禄制”,高举军功制,重新塑造社会阶层的升迁之路。千金立木,广而推之,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秦人,不再是散漫的非洲雄狮,而是脱胎换骨成为一支渴望战斗、令行禁止的“虎狼之师”。敌军的首级,看着不再恶心,比以往要顺眼许多,那是提高功名的阶梯,那是换取富贵的筹码。以往战争,秦人心中尚有几分怯懦,存有几分畏惧,而今秦人在功名利禄的刺激下,红了眼睛,血管崩出,浑身充满了力量,虎狼出山,六国灰飞烟灭,一统天下。
古语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天下之人,一分君子,九分小人。君子是衣食无忧的公子哥,小人是忙于一日三餐的大众。民心所向,我想肯定不是虚无缥缈的“善”、“仁”、“德”,所向的一定是“功利”,是衣食无忧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地位提升。
或许有人说:民心,只谈功利,不谈道义,太过肤浅。是吗?仁慈、怜悯,是弱者奴隶型人格的反映,面子上是“道义”,实际上还是弱者希望强者对自己的扶持帮助。可是,为什么你不努力成为强者呢?难道你只会渴求别人的救助,把别人的援手的情分看成对你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