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春秋时期,晋国向为中原霸主!自晋文公之后,晋国一直是华夏实际上的实力巅峰,用今天的话说是当时的“超级大国”。因此,晋国的一举一动,对于华夏诸侯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春秋时期的结束,也必然与晋国有莫大关联。
最明显的变化是,春秋末期的晋国,也出现了“君”权旁落的情况——晋公室势微,实权由六卿把持。六卿,就是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他们各有地盘和武装,互相攻伐,后范氏和中行氏被攻灭,只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其中,智家的势力最大。
越王勾践北上会盟后,作为中原霸主的晋国不悦,当时执政的智伯瑶以此为借口,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公,你们呢?”
三家大夫都不愿献出封邑,但忌惮智家实力的韩、魏最终屈服,而赵家却始终不允。智伯瑶以此为借口,于公元前455年,携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带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晋阳易守难攻,三家围攻两年多,始终没有能把攻破。乘此机会,赵家家主赵襄子派人与韩、魏两家暗中联络,相约一起攻打智家。
最终,毫无防备的智家,被赵、韩、魏三家内外夹攻,全军覆没。韩、赵、魏为了免除后患,乘势率军攻打智氏封邑,一次杀智伯家族二百余口,天下震惊!
灭智家后,韩赵魏三家野心膨胀,不再满足“大夫”这个爵位,于是阴谋平分了智家的土地,后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尽数瓜分。公元前376年,赵、韩、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山西晋城沁水县),晋国灭亡。
更令人齿冷的是,此时的天子周威烈王,迫于韩赵魏三家的实力,不顾三家多权谋逆、于礼不合的事实,分封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标志着,作为周朝立国之本的“周礼”彻底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实力至上的“霸道”。
由此,春秋结束,战国开始!
以三家分晋为春秋战国的分界,源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他认为天子之所以可以统领万民,根本原因在于礼制维系着整个国家的纪律纲常——天子统辖三公,三公督率诸侯,诸侯控制卿大夫,卿大夫治理士庶人。整个社会从上至下各守本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以这个逻辑来观察春秋战国的不同,就可以看出两个历史时期的明显不同:
以春秋时期实力最强的晋文公为例,以晋文公的实力和对周王室所立大功,他曾请求周襄王在他百年之后赐予“王者”之礼,周襄王当即拒绝并说道:“这是国家的典章礼制,没有改朝换代而有两个天子这样的事情,这也是叔父(晋文公)所厌恶的啊。如果不然的话,叔父自己也有封地,尽管行王者的葬礼好了,又何必请我赏赐呢?”晋文公听完后心不再提此事。当时周天子的实力已非常弱小了,与晋国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像晋文公这么强势的国君却也不敢僭越礼制。
同理,诸侯国中那些强势的卿大夫完全有实力驱逐他们的国君,但始终没人敢这么做,不是因为力量不够,更不是于心不忍,而是他们害怕僭越之举会引发天下人的众怒。
然而,“三家分晋”之后,周天子非但不申斥,却反而将韩、赵、魏三家从卿大夫提升至诸侯的地位,周王室的礼制是被周天子自己给破坏完了。既然君臣之间的礼制被破坏,天下人便以实力争高下,过去时代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因此,司马光将“三家分晋”之前,礼制尚可维系的时代定义为春秋时期;将“三家分晋”之后,礼制彻底破坏的时代定义为战国时期。这便是春秋战国分界线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