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朝由盛转衰,那可是个大话题。从康、乾盛世陡转到嘉庆、道光的衰败,这中间的故事其实多得很。
乾隆后期开始,清朝就问题不断了。官员腐败,百姓生活困苦,民间起义频发,再加上西方列强的蠢蠢欲动,清朝的统治可是越来越不稳当。
而说到清朝的灭亡,道光皇帝可是个绕不开的人物。
他在位期间,他一会儿硬气,一会儿软弱,而且做了两个大错特错的决定,直接让清朝的国运跌到了谷底。
第一个错误,跟鸦片战争有关;第二个错误,则是他选错了继承人。这两个决策,可都是关乎清朝命运的大事儿。
接下来咱们就细细道来,看看道光皇帝到底是怎么“坑”了清朝一把的。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突然驾崩,皇二子旻宁就这样匆匆登上了皇位。
那一年他三十九岁,年号定为“道光”。 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统治。
不过,他登基的时候,清朝的江山,已经不像他小时候那样安稳了。
那时候的清朝,表面上还是个大国,但实际上,内里已经烂得差不多了。
首先是政治腐败。
那时候的官员,不是想着怎么为国家效力,而是想着怎么捞钱,怎么升官发财。一个个都是贪得无厌,中饱私囊。
在重臣曹振镛“多磕头,少说话”的官场哲学的影响下,大臣更是 “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告”。
鸦片战争战败后,前方将帅还谎报战绩,掩败为功,乃至太平天国兵起,地方官还互相隐讳,不敢上报。
其次,经济衰退。
清朝那时候已经不像康熙、乾隆时期那么繁荣了。
农业、手工业、商业,都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加上天灾人祸不断,水灾、旱灾、蝗灾,轮番上阵,老百姓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军事上,八旗军退化严重。
将领奢靡,士兵懒散,没有任何战斗力。从谁都打得过,到谁都打不过。
嘉庆检阅时,200士兵射箭,只有5人中靶。道光年间,八旗子弟是相互比谁更懒,就是入营操练都靠雇人。可他们提笼架鸟、飞鹰走狗、听戏逛窑子、抽大烟,啥都会。
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找个大市场卖货,而中国正好适合。
因为英国人最喜欢中国的瓷器和茶叶,可英国想出口的羊毛、呢绒等工业制品,但那时候清政府却看不上。
因此,乾隆拒绝了马嘎尔尼的谈判请求。
英国人没有达到目的,就动了歪脑筋,利用东印度公司,靠“毁灭人种”的卑劣手段,向中国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鸦片。
鸦片作为药品,其实自古就有。可吸食鸦片的操作,传到中国却是清代。
雍正年间,鸦片进口不过100箱,到1838年,鸦片年进口量攀升至4万箱,彻底失控。
白银哗哗地往外流,搞得清朝是民不聊生,国民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最后,就是西方列强的威胁。那时候的西方,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科技、军事力量都远远超过了清朝。
英国、法国、美国等列强,都盯着清朝这块肥肉,想要分一杯羹。所以道光皇帝即位的时候,清朝就像是坐在火山口上,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可见,道光皇帝接手的就是一个烂摊子。
道光皇帝登基时,清王朝已经在下坡路上走了很长一段时间。
纲纪废弛,人心颓败让道光帝颇感痛心,但国库没钱,却是摆在道光面前最大的难题。
康熙留给雍正八百万两白银,雍正开源节流,省吃俭用发展经济,最后留给乾隆六千万两。
然而乾隆挥霍无度,嘉庆即位时国库已空。可嘉庆尚能通过惩治和珅,再撑一下,但道光帝只能靠自己续命。
大清是秘密立储,因此每位王爷都憋着自己的治国大招,就等着哪天登基了,好好露一手,把前朝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都捯饬捯饬。
道光也一样,一坐上龙椅,立马就开干。他就改漕运为海运、对盐政直接硬核整改,废除封矿政策,让民间也能去挖矿。
然后他又把目光转向了官场,那些老掉牙的规矩,全都被他翻了个遍。接下来,军机处也迎来了大变身,机构改组,流程简化,朝廷的办事效率瞬间提速。
几招下来,不仅国家机器运转得更溜了,还为国家省下了不少银子。
可因循守旧,只会节流,不能开源,国家还是穷的见底了。
乾隆朝人均占有土地六亩有余,到了道光年间,人均占有土地只有两亩。道光帝日三省吾身,但到了也没想明白问题出在哪。
虽说赚钱才是王道,但手头紧的时候,省着点花也确实能顶一阵。这道理道光帝早就悟透了。
为了一改自乾隆年间养成的奢靡风气。道光决定从自己做起,身体力行,开启了省钱模式。
饮食上,道光皇帝十分节俭,他连鸡蛋都舍不得吃。一到晚上,他就让太监溜出宫,给他买几个烧饼回来,和皇后一块儿吃,
不仅饮食上就四菜一汤,穿上也抠搜的紧。
他天天穿着打着补丁的裤子,接受了众官员的朝拜。皇帝的龙袍补丁摞补丁,满朝官员也开始觉得穿新衣新鞋丢人。
可官员们哪里能找到破衣?只好去旧货市场淘二手货,买不到合适的,就干脆自己动手做旧改破,然后打上补丁。
满朝君臣这么穷酸,道光很满意。
只可惜,最后还是没有给国库省下多少银两。
因此,节俭的道光干脆下令裁减不必要的开支,不但连皇家祭祀都缩减规模,回部张格尔叛乱灭了之后,他连军饷都扣了。
可国家要强大,得靠实力说话。抠门抠到这份上,国家怎么能强起来。
道光帝以节俭著称,但其节俭行为却未能有效促进国家繁荣,反而成为了一种讽刺。
说起鸦片战争,那可是清朝历史上的一块疤。
道光皇帝从一上台,就决心要把鸦片彻底清除。他不停的发上谕,对外禁止鸦片输入,对内禁止贩卖、吸食和种植。
1839年,道光批准史上最严的禁烟法令——《查禁鸦片烟章程三十条》。12月,又派硬汉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40年4月,当道光收到虎门销烟的奏折时,高兴得不得了。
鸦片被毁,财源被断,英国人是一夜回到解放前,浑身上下脑袋疼。于是他们以损害营商环境为借口,仗着自己船坚炮利,直接就开打了。
战争初期,道光皇帝那是信心爆棚,觉得大清国力强盛,肯定能赢。所以,他一点也不慌。
可是除了广东林则徐防的密不透风,和铁桶一样。大清沿海军备松弛,形同摆设。
英国人眼见自己在广州,除了偶尔挨两炮,根本占不到便宜。索性掉头北犯。
当得知英国舰船出现在了天津大沽口外,道光傻眼了,害怕了,立刻从主战的立场转变为主抚,即求和的立场。
8月20号,道光帝给英国回了信,既同意做双方做买卖,也答应让林则徐做替罪羊。就是想让英国军舰先离开,别堵在家门口了。随后,他派琦善去广州解决这事儿。
道光帝给琦善的任务挺逗的,说你要既保持咱大国的尊严,又不能跟英国人真打起来,就好像家里进了强盗,你不能让他把东西抢走,但也不能跟他动手。
道光是千叮咛万嘱咐,可琦善是一个字都没听进去。一到广州,他就私下里答应赔偿烟价,并把香港岛送给了英国。
只是英国人并不领情,继续跟天朝较劲。道光帝大为光火,下旨把琦善给锁了。又派杨芳、奕山去打仗。
结果杨芳没拦住英军,奕山先是瞎折腾,后是投降。
到了二十二年八月,英舰开到南京下关江面了,道光皇帝没办法,只好派耆英和伊里布跟英军签了《南京条约》,这也是清朝第一个屈辱条约。
从此,中国就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清史稿》说鸦片战争清朝花了千多万两。茅海建说其实花了三千万两。魏源更夸张,说花了七千万两。但《南京条约》实打实赔了1500万两。
仗打成这样道光也明白了,赢不了,再打就是烧钱。这时候哪个政权都得求和,赶紧恢复贸易,整顿军队,准备下次战斗。
求和越早,损失越小,省下的钱还能用来对付英国。
道光求和没错,错就错在求和后他以为就没事了。结果十四年后英国人卷土重来,发现清朝还没开始搞洋务运动。
道光皇帝的另一个大败笔——就是皇位继承人的选择。
道光皇帝在位那么30年,选继承人的时候却犹豫了。
他有两个挺出色的儿子,一个是皇四子奕詝,另一个是皇六子奕訢。这俩人各有千秋。
奕詝仁孝宽厚,看起来像个仁君;奕訢聪明能干,是个治国的好手。道光皇帝就在这俩人之间徘徊不定,不知道该选谁好。
毕竟选继承人这事儿,可不是儿戏。
道光皇帝为了考验他们,就搞了个狩猎活动。他想看看这俩人在实战中谁更出色。
结果,奕詝表现一般,奕訢却是大放异彩,箭法准得跟神射手似的。按理说,这皇位应该给奕訢了吧?
可道光皇帝他偏偏不按常理出牌。
这时候,道光皇帝身边的一个大臣杜受田给道光出了个主意。
他说:“皇上,奕詝虽然身体不好,但他仁孝啊,而且他平时处理政务也是井井有条,是个有能力的孩子。奕訢虽然聪明伶俐,但有时候太过聪明,可能会心术不正。”
这话放在平时讲,的确也没错。道光皇帝一听,也觉得杜受田说得有道理,就决定选奕詝为继承人了。可这一选,就把清朝的未来给选砸了。
奕詝继位后,成了咸丰帝。
他一开始还算勤政,但很快就沉迷于酒色之中,对国家大事那是越来越不上心。
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是毫无主见,一味妥协的无能表现,被英法联军打得落花流水,最后还得签那个《北京条约》,割地赔款,让清朝的颜面扫地。
咸丰帝的无能,直接导致了清朝的进一步衰败。他在位期间,清朝的政治腐败、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等问题都愈演愈烈。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英国人的商品还是看不上,英国想要的市场,照旧还是没有拿到。因此,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来咬一口。
咸丰帝是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清朝一步步走向衰败。为后来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也因为道光这个立储决策,产生的蝴蝶效应是让慈禧最后成了晚清真正掌权者,慈禧的所作所为就更不用多提了……
“谋大事者,首重格局。”道光皇帝的格局不大,最终让所有的想法和努力,都化作空谈。
而他在面对挑战时的选择,不仅是他治国能力的试金石,也映射出个人选择的重要性。
因此,从道光皇帝的经历中,我们虽然不一定非要上升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但至少应该从中汲取修身齐家的教训。
“一步错,步步错。”一旦方向错了,决策必然出错。一旦初始决策出现错误,后续的努力往往难以弥补。
道光皇帝在鸦片战争和皇位继承人选择上的失误,正是这一道理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