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在历史上负有盛名,是西汉名将,创下封狼居胥的神话,成为后世武将的至高荣耀和终极梦想。坊间一直有霍去病宁可让酒肉臭掉也不分给将士的传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司马迁编著的《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其(霍去病)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也就是说,霍去病在外征战时,汉武帝曾经赏赐给他几十车的酒肉,但是在霍去病领军凯旋时,这些酒肉被霍去病扔掉都没有分发给饥肠辘辘的将士。
按照《史记》中的记载,霍去病就被认为是生性凶狠,对下属士兵不闻不问,那霍去病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人呢,也许从史料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霍去病出生在公元前140年,他的出身并不光彩,因为他是私生子,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霍去病都不知道亲生父亲是谁。霍去病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直到卫子夫得到汉武帝刘彻的喜爱,母家势力才逐渐崛起,而霍去病在无形中也受到影响。
随着霍去病的长大,他的生活环境也非常优渥,是人人羡慕的。霍去病的小姨是汉武帝最宠爱的卫子夫,凭借着卫皇后的身份地位影响,霍去病已经是极为显赫的外戚家族成员。
显然不仅如此,霍去病的两位舅舅也在朝中地位颇高,并且这种趋势还将继续,卫青舅舅已经是长平侯,卫广舅舅则是中郎将,总之这样的家境环境在当时屈指可数。
更为要命的是,霍去病还不是富贵人家的纨绔子弟,也不是坑爹族,他依靠的是自己的才华。《史记》中记载霍去病年少时就非常擅长骑射,这个习惯是受到卫青的影响,也正是这个爱好让汉武帝刘彻对霍去病宠爱有加。
汉武帝一直以来对匈奴都痛恨不已,始终在寻找合适时机打击匈奴,在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骑射本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汉武帝也十分重视这项技能。
霍去病最初是作为汉武帝的侍中,在霍去病担任此职务之前,侍中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官职,但是由于汉武帝给予霍去病非常多的权限,比如出入宫禁、参加朝堂会议等等,不知不觉间侍中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职位。
汉武帝非常喜爱霍去病年少聪慧,还曾经想要亲自传授《孙子兵法》。汉武帝元朔六年,汉武帝命令卫青率军到漠南地区打击匈奴,这次汉武帝准许霍去病的请求,也随军前往前线,为了彰显汉武帝的宠爱,他专门将霍去病封为剽姚校尉。
虽说霍去病是首次与匈奴大军正面作战,以八百骑兵的兵力拿到杀敌两千的成绩,并且还斩杀了匈奴单于祖父辈的籍若候。在这次战斗中,霍去病的军事天赋已经掩盖不住,汉武帝也将霍去病封为冠军侯,这是功冠全军的意思,此时的霍去病只有17岁。
两年之后,汉武帝再次重拳出击,霍去病再次立下战功,汉武帝对霍去病加封食邑,此时的霍去病已经享受近万食邑,这在历史上都是极为少见的。
如果说河西之战是霍去病的得意之作,在这次战斗中让匈奴彻底失去对西域的控制,汉朝的陇西、上郡等地也得到解放,驻扎的兵力减少一半,对于百姓负担来说也是极大的缓解。
又是两年后,汉武帝再次任命卫青率兵寻找匈奴主力进行决战,而此次霍去病领兵数量与舅舅卫青已经相同,两人均是五万骑兵。这次出征是霍去病的巅峰时期,他率军挺进两千多里,乘胜追杀匈奴到狼居胥山,并且还在这里举行了祭天大礼。
经过这次战斗后,匈奴彻底对东北地区失去控制,汉武帝打击匈奴的理想基本实现。霍去病凯旋后,汉武帝将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都加封为大司马,并且专门下令霍去病的官阶和俸禄和卫青完全相同。
公元前117年,就在汉武帝准备一举歼灭匈奴单于主力的时候,年轻有为的霍去病却因病去世,年仅24岁。汉武帝悲痛不已,特别命令将霍去病陪葬茂陵。
霍去病从小就非常聪慧,出色的军事天赋让人很容易忽略他其他方面的才华,霍去病常年跟随汉武帝左右,对于伴君如伴虎这句话的理解非常深刻。
皇帝权威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挑战的,臣子的光芒要适当收起来,霍去病就懂得这样的道理。汉武帝因为对霍去病寄予厚望,所以赏赐几十车的酒肉,以此来彰显皇恩浩荡,这是天子的宠爱。
霍去病并不能将这些御赐酒肉赏赐给将士,一旦这样做,汉武帝就会认为霍去病的将士只认将而不识君。这是历代皇帝都厌恶的局面,意味着军事控制权不在皇帝手中,这是非常危险的,必须是全部的将士都要服从皇帝节制才可以。
所以,霍去病并不是不愿将酒肉分给将士们,而是不能这样做。
霍去病能够拥有一支战无不胜、攻坚克难的军队,这是统帅的谋略胆识才能的综合体现。
实际上,霍去病是非常善于笼络人心的,在与匈奴的作战过程中,霍去病极其善于利用匈奴人,劝降后收归己用,甚至让这些投降来的人做将领。
此外,汉军在和匈奴作战时经常会迷失方向,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熟悉了解匈奴的人做向导,而霍去病就非常重视这点,他将匈奴人当作军队的眼睛,能够出其不意地攻击匈奴军队。
从霍去病对待匈奴降敌的态度可以看出他非常善于把握人心,往往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将士潜能,让他们人尽其才、发挥所长,这也是霍去病能够不断胜利的原因之一。
最后,司马迁与卫青、霍去病家族有些私人恩怨,这样的情绪难免会影响司马迁对卫青和霍去病的评价,毕竟司马迁也是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史记》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司马迁一直以来对李广颇为赞赏,公元前99年,李陵在与匈奴单于的战斗中投降,汉武帝大怒不止,将李陵诛家。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话也受到酷刑,因此对于卫青和霍去病的评价可能会有些许偏颇,毕竟按照霍去病的功绩来说,远在李广之上,应该具备列传资格。
总之,霍去病宁可酒肉臭掉,也不愿分给将士们,不是因为心狠不关心将士,反而是霍去病聪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