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时,仅仅只有九岁,宣宗朱瞻基留下“三杨”辅政,但主少国疑,好在他的祖母太皇太后张氏并不是武则天之类的人,虽把持朝政,但绝无丝毫其他的心思,兢兢业业只为大明江山。在他们几人的辅助下,这时的大明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大明继宣宗一朝日益强盛,欣欣向荣的大明就这样持续了几年。然而随着辅政大臣,太皇太后一个个离去,大明朝渐渐浮现出一些危机。
当最后一位辅政大臣杨溥去世,明朝开始陷入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
宦官王振是英宗朱祁镇从小的玩伴,和朱祁镇感情深厚,太皇太后张氏在时,知道王振是一个隐患,时常教训他,这时候的王振并不敢兴风作浪,然当英宗掌权的时候,愈发宠信王振,此时的皇帝从少年天子长成热血青年,颇有一股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王振恰巧也想功成名就,名垂青史。
当时的瓦剌实力逐渐强盛,时不时骚扰边境。英宗朱祁镇时年二十来岁,血气方刚,更想证明自己,在王振的吹动下,他决定御驾亲征,后来便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皇帝被俘,明朝丧失五十万精锐,可调用的精锐大半损失殆尽,一生南征北战,三擒伪王,威镇西南,远征安南,将安南纳入大明版图的一代名将英国公也战死,大明先祖历经将近百年建立起来的基业,被明英宗摧毁得岌岌可危,导致后来瓦剌攻打至北京,若不是有于谦等一众大臣拒不南下,守卫北京,恐怕南明的历史要提早两百年。
英宗被俘虏之后,在瓦剌的手里就是一颗棋子。瓦剌首领曾数次带领他去边境,让他喊话开城门放瓦剌大军进去,然而此时明朝已经另立新帝,同时也为了恪守职责,保护百姓,边将自然不肯开。他遇到和自己有姻亲关系的将军,还派人问:“朕与登有姻连,何拒朕若此?”将军只回复说,自己只知道守城,不知道其他。
这是赤裸裸的教唆边境将军叛国啊,皇帝身为俘虏,即使有万般身不由己,但也不应该视城内百姓和大明安危于无物啊,放在现在,这就是人见人骂的汉奸。
后来,明英宗被送回了大明,而他的弟弟朱祁钰已经是大明的新帝了,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可有二君,朱祁钰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幽居南宫。其实朱祁钰就应该学宋高宗赵构,让朱祁镇老死在瓦剌,实在不行,让他在回北京的路上“暴毙而亡”,因为朱祁镇回来之后,大明朝又陷入了另一种黑暗。
朱祁钰将明英宗朱祁镇关在南宫,放平常人家这可能有些不厚道,但是古代帝王家,为了让自己的皇位安固,社稷稳定,朱祁钰没有血刃相见已经很仁慈了,但英宗朱祁镇不满于被囚禁,在弟弟朱祁钰病重的时候发动“夺门之变”,南宫复辟,重登皇位。
为了自己皇位的正统性,他杀掉当时景泰一朝最有威望的于谦以及一众大臣。誓死保护大明江山的于谦被处死,弃尸街头,死后被抄家,家人全部发配边疆。而对于宦官王振,英宗朱祁镇还特意为他修了个牌子!若没有于谦,明朝或许早就亡于北方蒙古的铁骑之下,然而对待这么一个忠臣,明英宗下此手,他不是昏君谁是昏君?
他的弟弟朱祁钰在他复辟后被废,在弟弟朱祁钰死后,毁掉他在位时候修的陵寝,不让他安葬在明皇陵。英宗朱祁镇还差点把朱祁钰的汪皇后殉葬,在大臣的一力阻止之下,才得以放出宫。而且这位汪皇后可是在朱祁钰要废掉当时的太子,也就是朱祁镇儿子的时候极力阻止,是帮过英宗朱祁镇说话的。要知道,明英宗朱祁镇虽没有什么政治修为,但是却是历史上废除殉葬的皇帝,英宗如此对汪皇后,可见朱祁镇对待其弟弟以及其家人的凉薄。
于公,为了自身安全,他宁可通敌叛国,为了自己皇位的正统性,他杀掉大明功臣于谦;于私,宁可多背负一项骂名,也要毁弟墓,杀弟妃,公报私仇。虽然他废除了殉葬制度,但他实在算不上是一个善良的人,更像是一个凉薄之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