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如何靠一首诗逃脱
创始人
2025-07-31 20:32:15
0

哈喽大家好,我是品古,要说哪家开国功臣死得最多,非明朝莫属,几乎十不存一。其中得以存活下来的有徐达、汤和、刘伯温等人,今天来说一下助朱元璋一统天下后又悄然离去的奇人刘伯温。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历代开国皇帝中不以文化武功著称,但是他的狠辣、杀性之强在诸开国皇帝中也是数一数二的。据说135位功臣中有66位战死,29位被赐死。从所封的公侯来看,俱是权倾朝野的人物,但在朱元璋心中,他们连草芥都不如。

有句老话:天下本是将军平,不让将军看太平。当朱元璋因一些事由大杀功臣之时,刘伯温却因为一首诗让朱元璋放过了他。这首诗中的一句话现在人人皆知。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朱元璋登临帝位之后,对当开始就跟随他的老将大加赏赐,封王拜侯。在朱元璋的眼里,死人往往比活人更好,因为死人已经对他没有任何威胁。但是活人难保心怀不轨。但是朱元璋刚开始还是有一些容人之量,对一些活人也是高官厚禄进行赏赐。

直到宰相胡惟庸弄权专横,表示出不臣之相。朱元璋借机在铲除胡惟庸之时,本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精神下。接连诛杀三万余人,血染长空。随后朱元璋废除了长达2000年的宰相制度。在这其中还有刘伯温的一段趣事。

刘伯温是大明的第一谋臣,朱元璋曾经把自己比作刘邦,将李善长比做萧何,而将刘伯温比做子房,子房是张良的字,张良姓张名良字子房。朱元璋尊敬刘伯温,不敢直呼其名,经常称其为先生,就像刘邦不直呼张良之名,而叫他子房一样。

那一天,朱元璋提出要撤掉李善长等人,重新选第二代丞相。对此,刘伯温坚决反对,他认为大明刚刚建立,朝廷需要稳定,李善长是龙兴之臣,徐达威望极高。这两个人就是朝堂上的定海神针,如果冒然将二人撤掉,恐怕朝堂不稳,此时刘伯温心中想的是朝廷的运行,而朱元璋害怕的是大权旁落。朱元璋当然不会听刘伯温的,丞相一职一定要换的,问题只是换谁而已,他给刘伯温提供了三个人员,杨宪,汪广洋,胡惟庸。

刘伯温对三人一一点评,俱是有可取之处,但无治国宰相之才。这下,朱元璋不高兴了,他看着刘伯温把自己辛辛苦苦挑选的能人贬低的一无是处,于是对刘伯温说道:“他们都不行,那要不你来做宰相。”刘伯温一惊:“这最后一任丞相我可不敢当”“

最后一任丞相?

”朱元璋看着刘伯温。刘伯温连忙摆手,表示自己说错了。朱元璋也就没放在心上。

朱元璋手下有两大势力,一个是淮西集团,一个是浙东集团。这淮西集团的领袖是李善长,而浙东集团的领袖是刘伯温,朱元璋要罢免李善长,就是不想让两派做大,所以李善长和刘伯温都不是丞相的最佳人选。

朱元璋找到刘伯温商量丞相一职人选,其实也就是走个过场。在他心中早就打定主意,刘伯温一走,他就任命了杨宪和汪广洋为左右丞相,并放话出去,胡惟庸之所以没有被重用是因为刘伯温的主意,就这样胡惟庸成了刘伯温一生的宿敌。

杨宪不属于淮西,也不属于浙东两派。但是就像刘伯温点评他那样,有实力但是没有胸襟。他一上任,便罢除旧吏,重用亲信,杀死御史刘丙,弹劾右丞相汪广洋。这样,他同时激起了淮西、浙东两派的不满。很快,他就被李善长弹劾,然后被朱元璋所杀。

杨宪之后,胡惟庸登上历史舞台,朱元璋重新启用汪广洋。汪广洋曾被杨宪弹劾,此时的他已全无斗志,对胡惟庸言听计从,完全起不到制衡胡惟庸的作用。朝堂上下由胡惟庸一人掌握,皇权和相权斗争激烈。这时朱元璋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无论自己选谁,最后独揽大权的相权,都会形成对皇权的有力冲击。这时,他想起刘伯温的那句话“这最后一任丞相我可不当”。刘伯温为何说最后一任丞相呢?丞相制度在中国实行了2000年,历朝历代都有丞相,那如果废除丞相制度呢?朱元璋的眼前豁然开朗。

朱元璋开始放松对朝堂的管控,他要让胡惟庸尽情地表演,然后自取灭亡。事情果然按照朱元璋的想法发展。由于朱元璋的放任,使胡惟庸忘乎所以,他开始培植党羽,把持朝纲,架空朱元璋。朝中的大小事务,他不再请示朱元璋。官员的升迁废黜他也独断专行,百官呈上来的奏章,他都拿来过目,对自己有利的他就上报。对自己不利的,他就扣下。胡惟庸权倾朝野,给他送礼巴结他的人开始增多,他的势力逐渐开始伸向军队。

大将军徐达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急忙觐见朱元璋禀报。胡惟庸一看如此,就买通了徐达的一个守卫暗杀徐达,但是被徐达发觉。

洪武十二年,也就是1379年,越南使者前来进贡,胡惟庸将此事隐瞒不报,使者已到宫门,出门办事的宦官看到了,才知道有使者进贡。于是回去禀报了朱元璋,朱元璋压抑许久的怒火终于爆发了。朱元璋下令彻查此事,礼部与中书互相推诿,胡惟庸将此事推到了汪广洋身上,汪广洋被赐死。随后朱元璋鼓励百官弹劾胡惟庸,于是开始有人检举胡惟庸谋反。胡惟庸见大势已去,只得认罪。胡惟庸案历时十年,涉及朝中大臣多人,前后因罪被杀得超过三万人。

朱元璋顺势废除丞相制度。在中国长达2000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胡惟庸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一直在朱元璋的脑海盘旋,他知道武将掌权的巨大危害,深深警惕着当时的武将集团。在胡惟庸一案之后又爆发出了“蓝玉案”。这次牵连之广直接将开国功臣李善长、南雄侯赵庸等拖下水,被诛九族,人数多达一万五千余人。血流成河、尸骨成山。其中也有开国功臣无辜枉死者。可见朱元璋杀性之强。

谣言四起、三人成虎

刘伯温50多岁跟随了朱元璋,为其身先士卒,出谋划策,可以说他功高盖主。以致弄的最后朱元璋都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来赏赐他了。好在刘伯温不是胡惟庸、蓝玉这等狂妄自大之徒,他知道敬畏皇权,在皇帝面前尽量保持低调以免皇帝对他心怀不满。所以不论在胡惟庸案也好,还是蓝玉案也好,刘伯温都没有受到牵连。毕竟皇帝也是需要能臣帮他治理天下的。

你自己能控制好你自己的因素,却无法控制外来的因素。尽管你保持低调,但是还是会成为别人的眼中刺。谣言背后受伤,给刘伯温很多不必要的指控。

起初,朱元璋不相信,但三人成虎,事情往往是这样的。没有人相信一个人说的谎,但当有更多的人说谎时,假的就会变成了真的。这些谣言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然后,一次又一次,不禁引起他的怀疑,于是逐渐升起了对刘伯温的杀心。

刘伯温知道后,干脆辞职,准备告老归乡,远离这个是非之地。但是皇帝却不愿意放他走,却无理由随意控制一名开国功臣。当刘伯温离开后,朱元璋又升起了一丝担忧。毕竟当时刘伯温能力太大。如果他不死,朱元璋就睡不安稳。

刘伯温干脆就来个一不做二不休,你不是想让我死吗?那我就死给你看看。于是想了个办法装死,消息传到宫中,朱元璋开始是惊讶,也有点兔死狐悲的感觉,但朱元璋毕竟太了解自己这个能臣了,刘伯温能吃能喝,身体不错,怎么就会突然身亡,没有道理。

这仔细一想立刻明白过来,这个老东西在搞鬼呢,简直就是大胆包天。于是朱元璋准备微服私访,亲自去看看刘伯温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如果他真的死了,大不了就多花点银子厚葬他。如果没有死,那就是欺君之罪。把兵便送上门来了,就让他死得心服口服吧。

朱元璋随即来到了刘伯温的老家,却在村口的墙上看到了这样一首诗“

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不用说,这肯定出自刘伯温之手。朱元璋一边看一边细细琢磨着,尤其是这最后一句:

得道多助失道亡

这实际上就是刘伯温对自己的澄清,君臣两人曾经肝胆相照,共创大业。他想说:我根本没有反心,你何必苦苦相逼。如今我们都老了,已是英雄暮年,为何不能给予我们颐养天年的时间。朱元璋领悟了,从此再也没有找过他的麻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洪... 16岁时,洪秀贤第一次尝试去考秀才,没有考上,家里的家底也不够他全职考科举,他只得在朋友的介绍下到私...
原创 为... 樊哙,西汉开国元勋,汉高祖刘邦“发小”,后来又娶了吕后的妹妹,与刘邦成了“连襟”,学过《鸿门宴》的都...
原创 狄... 我们每一个人的童年,相信都离不开神探狄仁杰。狄仁杰和包拯两个形象,是中国版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其...
75年前的今天,贵阳解放了 75年前,贵阳迎来历史性时刻—— 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进入贵阳,贵阳正式...
原创 秦... 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6年),姓嬴,名异人。 在大秦波澜壮阔的统一大业中,他无疑算不上“名君”...
原创 康... 第一说康熙在1656年宣布不允许汉人学习科学我查了1656年的时候康熙还不是皇帝还只有3岁当时是他的...
原创 大... 通过2020年的旧文“大明技术官潘季驯与严嵩、张居正的缘”,我们讲述了潘季训主管河道问题前的经历,主...
原创 满... 作为一个辽宁人,我以前根本就不觉得满族是少数民族。我也没觉得这满族跟汉族有啥区别,本身我家里亲戚就有...
原创 清... 一个王朝自有自己的兴衰荣辱,交迭更替,这是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归宿。所以有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
原创 为... 俗话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郑和七下西洋的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在中国之后的封建王朝中再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