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24年的中国,军阀割据、四分五裂。
这年1月,171名代表参加的国民党一大在广州成功召开,大会一致通过孙中山提出的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主张。
团结热烈的局面令孙中山欣慰不已。
在他眼里,
革命力量正在壮大,革命队伍的组织力凝聚力正在提升,破碎的中国有望走向实质统一。
可在一位浙江奉化籍的国民党员心里,锣鼓喧腾的集体热情没能驱散他心头上的重重阴云。
大会闭幕前选举产生了24名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17名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他双双落选。
这个人就是时年37岁的蒋介石。
此刻的蒋介石心冷气衰,但他哪里想到,两年后,命运对他的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变,
自己不仅以最高票数当选中央执行委员,还一跃成为民国最具权力人物之一。
短短两年,蒋介石靠什么从边缘角色跻身国民党权力中枢呢?
02
很多人听过老一辈谈起蒋介石上位史,说孙中山遭到军阀袭击了,被迫逃到军舰上,蒋介石寸步不离地守卫了四十多天,孙中山感动万分,事后让他干黄埔军校校长,默许为接班人。
历史真相果真如此吗?我们来看一段蒋介石1963年在台湾的回忆录:
“我是21岁入党的,直到27岁总理才对我单独召见,虽然以后总理即不断地对我加以训诲,亦叫我担任若干重要的工作,但我并不曾向总理要求过任何职位,而总理亦不曾特派我任何公开而高超的职位。一直到我40岁的时候,我才被推选为中央委员。我开始入党到担任党的中央委员,这中间差不多相距了20年之久……”
字里行间,饱含当年的不遇和委屈。
这段话也戳破了民间关于孙中山传位蒋介石的流言。
国民党一大后,蒋介石只是担任一个看似煊赫的职务——
黄埔军校校长
。
在今天的影视剧里,许多手握重兵的国军将领向蒋介石汇报工作,习惯称其“校长”,一下子抬升了校长一职的地位,但这个职务在国民党一大后的权力格局中算不上高位,能量不大。
建校之初,经费紧张,加上国民党一大闭幕后领导机构里没有蒋介石的位置,孙中山又指示他不要过问党务,蒋介石耍起了性子,直接向孙中山递交辞呈,“提桶跑路”。
后来,孙中山、胡汉民等人接连发电报催他复职,蒋介石才平复情绪回到广州就职。
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国民党的权杖落在了孙中山麾下的“四大金刚”手中:
分管财务工作的廖仲恺、广东省长胡汉民、掌管宣传部门的汪精卫和粤军总司令许崇智。
此时的蒋介石只是许崇智下面的
粤军参谋长兼黄埔军校校长。
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廖仲恺当选国民政府委员,汪精卫、胡汉民、许崇智当选国民政府常务委员,汪精卫还担任国民政府主席,
而蒋介石既不是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也不是国民政府委员。
也就是说,孙中山生前根本没有指定蒋介石做他的接班人,更确切一点,蒋介石没有被孙中山委以重任过。
那蒋介石靠什么在1926年的国民党二大上快速步入领导核心呢?要揭开这个谜底,必须从孙中山的临终遗言说起。
03
现在,许多人记得孙中山那句流传甚广的话“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其实,这句话不是孙中山的原话,而是汪精卫从孙中山临终前十七天预立的《遗嘱》中提炼出来的。
据当年孙中山的贴身侍卫李荣回忆;“(1925年3月11日)至晚8时30分钟止,(孙)绝终语不及私。12日晨1时,即噤口不能言。4时30分,仅呼‘达令’一声,6时30分又呼‘精卫’一声,延至上午9时30分,一代伟人,竟撒手尘寰,魂归天国。”
孙中山在最后一刻呼唤了宋庆龄,呼唤了汪精卫,却没有呼唤蒋介石。
在这之前,孙中山微弱地对身旁的汪精卫说:
“要师事鲍顾问。”
“要师事鲍顾问”意思是全党遇事要向鲍顾问请教。
死去的孙中山没有料到,这句临终遗训日后会扭转国民党整个党的发展路线,会彻底改变那位军校校长的人生轨迹。
鲍顾问是谁?他又和蒋介石有什么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04
鲍顾问是指当时的国民党组织教练员
鲍罗廷。
鲍罗廷不是国民党员,也不属于中共派系,更不姓鲍,他是一个苏联人,全名叫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
1923年1月,孙中山为了改组国民党和准备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给苏联政府发电报请求援助中国革命。
四个月后,苏联给孙中山回电,明确表示将给予必要的援助。
怎么援助?给中国派遣顾问。
当时的苏联驻中国大使加拉罕,建议派自己的好友鲍罗廷去中国,因为鲍罗廷长期在国外帮助各国无产阶级闹革命,而且
系统研究过马克思主义,是个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的革命人才。
不久,鲍罗廷以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身份来到中国。
鲍罗廷没有想到,
他到中国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操刀对中国国民党的改造。这项工作奠定了他日后在国民党内的显赫地位,也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巨大影响。
孙中山曾给苏联外长契切林的信中称赞鲍罗廷“
他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人,他的中国之行显然是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但是,鲍罗廷刚到广州时,孙中山没有重视他,认为这个外国顾问熟悉中国国情尚需要一些时间,他能发挥多大作用?
没多久,孙中山意识到自己错了。
05
很快,鲍罗廷与孙中山进行了一次长谈,他在谈话中直言不讳地告诉孙中山,
国民党只在名分上算是一个政党,无论从政治、组织、理论哪个角度看,国民党都不能算作一个政党,它根本不具备一个政党应具备的力量。
孙中山听后大吃一惊,他想自己从1894年创立兴中会、同盟会到如今的国民党,搞政党搞了几十年,搞大大小小的武装起义搞了几十年,你个外国顾问一来,就批评国民党是有名无实,啥也不是。
鲍罗廷的话看似尖锐,其实很有见地。
当时的国民党没有明确的纲领、没有成文的党章、没有严密的组织、没有定期的选举和会议,甚至连有多少党员都不清楚,组织架构混乱不堪,财务管理毫无章法。
弊病岂止如此!长期以来,孙中山缺少自己能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
军事方面,他最早仰仗
黄兴、陈其美,
后来将
朱执信、邓铿、居正
、
许崇智
倚为股肱,当时他又意图借力
陈炯明
。
鲍罗廷刚到广州时,在广东省内,
北有桂系军阀沈鸿英,
东有粤系军阀陈炯明,
西边和海南岛有军阀邓本殷,
孙中山在广州建立的大元帅府只能管辖广州市和周边地区,地盘很小,
财力上还要靠滇系军阀杨希闵、桂系军阀刘震寰支持。
弱小的革命政权处于各路军阀的环伺中,危如累卵。
鲍罗廷的一番言论深深刺激了孙中山,从来没有人对他说过这样的话。
孙中山下定决心
“以俄为师”,依靠鲍罗廷,运用苏联共产党的建党模式改造国民党。
06
旋即,鲍罗廷如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开动起来,他凭借中共和国民党左派的支持以及孙中山的绝对信任,开始对国民党实施脱胎换骨式的改造。
政治上,
国民党的“一大宣言”和“党章草案”就是出自鲍罗廷之手;
军事上,
鲍罗廷帮助孙中山建立革命军队,首先帮助创办黄埔军校,他偕同廖仲恺制定和实行黄埔军校的军事组织、工作程序,他还把苏联红军的政治工作制度移植到黄埔军校,经常抽空到学校作思想政治报告;
财政上,
鲍罗廷多次为孙中山争取苏联政府经济援助,仅开办黄埔军校,苏联拨发200万卢布。1925年,苏联一次性拨给广东革命政府45万卢布和大批军械。
谁都没想到,一个本应充当参谋和咨询角色的顾问,俨然成为改造国民党的总设计师。
见过鲍罗廷的人无不称赞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他具备中年男人能拥有的一切魅力,讲话时手不离烟斗,风流倜傥,他谈锋甚健,见解深刻,总能轻易控制住在场谈话的人,成为他们的中心。
尽管不是中国人,鲍罗廷非常注重中国的风俗和礼节,房间内从不挂列宁像,只挂孙中山像。他与孙中山合作得很好,遇事经常请示孙中山再决策,时不时在公开场合揄扬孙中山的伟大人格。
就这样,鲍罗廷从起初的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升格成国民党一大后的首席顾问,再到孙中山去世后的广州国民政府高等顾问。
特别是孙中山去世后的几个月,
“要师事鲍顾问
”这句话锚定了鲍罗廷无可撼动的地位。
鲍罗廷给出的建议已经变成无需讨论的决议,已经变成需要不折不扣执行的命令。
广州政府的军政要务表面上是几个国民党元老共同决定,实际上是鲍罗廷说了算。
他的官邸经常坐满国民党人、共产党人、外国人,经常坐满部长、将军、顾问,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在这里摩肩接踵,四方土语与沙俄语言在这里交相斑驳,住宅楼下的翻译们昼夜不停地工作,不是将中文译成英文或俄文,就是将英文或俄文译成中文,各种材料、请示、报告、命令,日夜交替,源源流出。
那时,鲍罗廷一度被仰慕者誉为
“广州的列宁”
07
蒋介石之所以能走到政治舞台中央,很大程度是靠这个苏联人的提携。
孙中山去世后不到半年,国民党再度收到一条震动全党的噩耗:1925年8月20日,“四大金刚”之一、财政部长
廖仲恺
被刺杀在中央党部。
事件发生后,流言四起,疑窦丛生。
谁指使的?怎么去调查?现在该怎么办?
很快,国民党召开党政军主要领导干部紧急会议,大家把注意力全集中在鲍罗廷身上。
会上,鲍罗廷提出一个至关重要的建议:
让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组成特别委员会,授予政治、军事和警察全权,委员会有调查任何人的权力,自己则担任特别委员会顾问。
特别委员会中,汪精卫是国民政府主席,许崇智是军事部长,只有蒋介石从来没有担任过比黄埔军校校长和粤军参谋长更高的职务,他第一次获得受钳制如此之小、统辖范围如此之大的权力。
汪精卫和许崇智因为本职工作不常来委员会,
所以蒋介石成了实际话事人。
鲍罗廷以为自己在栽培未来的革命骨干,其实他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蒋介石,这个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走路腰板挺直、喜欢写日记的清教徒式的军人,
无时无刻不像卧虎等待猎物一般等待机遇。
“
不要浪费一场危机”蒋介石在这一点上超出常人。
第一枪便对准了自己的顶头上司许崇智。
蒋介石指责许崇智涉及廖案,立即调集黄埔党军包围许崇智,许崇智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仓皇逃到上海。
紧接着,委员会在调查时发现胡汉民堂弟胡毅生与廖案有牵连,蒋介石抓住时机,密谋汪精卫欲整垮胡汉民。
很快,
“胡汉民是幕后主使”
的谣言在民间流传,蒋介石立即以保护胡汉民人身安全名义将其软禁在黄埔军校。
最后,胡汉民被迫出使苏联。
一顿操作猛如虎,国民党四大金刚已去其三,但蒋介石的夺权之路上还有三块石头:
国民主席汪精卫、政治顾问鲍罗廷以及中国共产党。
不过,此时的蒋介石还不敢动鲍罗廷,尽管国民党右派长期攻击鲍罗廷,污蔑鲍罗廷为“太上皇”。
蒋介石需要借助鲍罗廷的影响来转移党内的有生力量到自己门下,他在台面上仍然敬重这位政治顾问,公开表态鲍罗廷是“伟大的政治活动家。”
他在等待时机……
08
1925年11月,国民党第二次东征彻底击溃陈炯明叛军,蒋介石的威名达到顶点。
在次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大”上,蒋介石以248票的最高票数
(当时有效票249张)
当选中央执行委员。
这一年蒋介石40岁,也就是他后来说的“据21岁入党,相距了20年之久……”
俘获党心、军心、民心的蒋介石,处事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背负太多包袱了。
1926年3月,苏联使团想要参观中山舰,时任舰长李之龙(共产党员)打电话请示蒋介石能否调军舰回广州,蒋介石答复含糊。
随后,李之龙将舰艇停靠黄埔码头,亲自去黄埔军校请示,而蒋以为李要绑架他,遂下令逮捕李之龙,扣留中山舰。之后,广州的苏联顾问全被软禁。
零星的猜测彻底激发了蒋介石的阴谋思维,他指责汪精卫与中共串通要把他劫持到海外。
3月20日,蒋介石下令广州全城戒严。
汪精卫日后回忆:
“……广州戒严,军事委员会并不知道。我是军事委员会主席,我的责任应该怎样?”
可汪精卫面对军权在握的蒋介石无可奈何,他没等蒋介石抓他,便以看病为名躲到了法国马赛。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中山舰事件”。
两个月后,蒋介石推出了
“整理党务案”。
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清除共产党在国民党权力体系中的一切影响,中共被迫退出国民党中央,被迫退出蒋介石的王牌嫡系黄埔第一军。
“整理党务案”完成后,鲍罗廷被架空。
从此,国民党的最高权杖被蒋介石死死攥紧。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还给鲍罗廷下了通缉令,指责他是一个
“煽动赤色革命、企图颠覆政权的阴谋家”。
谁能想到,曾经不可一世的国民党大脑如今成了国民党欲除之而后快的死敌。
世间最扬眉吐气的事,莫过于昔日高高在上的人,匍匐在你的脚下,而这两种情形一经颠倒,就是最大的屈辱。
可此时的鲍罗廷哪还有心情讲面子荣辱,政治嗅觉敏锐的他,意识到再不离开中国可能老命不保。
最终,鲍罗廷依靠冯玉祥帮助,辗转多地,于10月份回到了阔别四年的莫斯科。
回到苏联后,鲍罗廷饱受苏联当局的责难,政治生命提前终结,靠一个外文编辑的差事生活。
1949年,他因为与被苏联控告为间谍的美国女作家斯特朗一起工作过而遭受调查,后来被判监禁。
1951年,鲍罗廷死在远东的一个劳动营中。
同在这一年,当初受鲍罗廷知遇之恩的蒋校长在叱咤中国二十年后也黯然落幕,偏安在东南的一座海岛上。
蒋介石出身军旅,却不是一个指挥若定的军事家,而是一个长袖善舞的政治强人。
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十八般武器,他样样会使,明枪暗器,切换自如。
赶走许崇智,软禁胡汉民,排挤唐生智,枪毙邓演达,刺杀汪精卫,用大炮机关枪压垮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用官位和银元买通石友三、韩复榘、余汉谋。兵力、人力、实力比他牛的人最后都没打过他,一个个在他面前倒下。
但是,他最后也倒下了。
不知这位微操大师败退到台湾后能否醒悟,最大的政治是
民心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