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
“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
,终登九五至尊。谁功劳最大?
答案很明显,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
,“三甲”之位,当之无愧。
三人的最终结局各有不同:萧何兢兢业业战战兢兢涉险善终,张良
“弃人间事”
潇洒地挥一挥手,而韩信被夷三族命运最惨。
何以至此?不同人士,说法不同,俱有其理,难言对错。
依本亭长看来,
概因对“君臣上下”四个字,三人理解不同之故。
先说萧何。
萧何年长于刘邦,有评书言曾有沛人七结义,萧何为长,刘邦次之,以下为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周昌,不足信但也算于情有据。萧何官职一度在刘邦之上,这一点《史记》曾有明确记载,刘邦能成为亭长,得感谢萧何举荐提拔,犯事的时候还有萧何罩着。
不仅年长位高,而且从行为做事来看,萧何比刘邦更有长者之风,完全有理由俯视刘邦。但是自打起事刘邦成为沛公以来,两人立马上下逆转。自此以后,萧何视刘邦为君而自甘为臣,萧何忠心辅佐严格遵循上下有别。“君臣上下”贯穿了两人一生的交往,最后刘邦“崩”而萧何“卒”。
再说韩信。
“兵仙”弃项羽事刘邦,当然明白谁为君谁为臣谁在上谁在下。尽管
“不忍倍汉”
,但是
“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的局面已经证明,韩信与刘邦“君臣上下”的关系已经模糊。韩信更像是刘邦的合作伙伴,已经成为大汉这家公司的“大股东”,和刘邦同为“东家”。讨假齐王,不封地不出兵一封地马上
“请今进兵”
,刘邦不起杀心那才怪。
韩信临终曰
“悔不用蒯通之计”
以及韩信与陈豨相约
“吾为公从中起,天也可图也”
,这两件事也证明,韩信不仅有能力扳倒刘邦,而且也确实有过反心。
在“君臣上下”的模糊之中,在反与不反的犹豫之中,韩信最终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再说张良。
张良与刘邦初识之时,年龄及身份都比刘邦高,这一点比萧何更具优势。和萧何视刘邦为君自甘于下不同,在精神层面上,张良从来不会在刘邦面前自矮三分,他是
“韩王送沛公”
的客卿,同时他还对刘邦说自己是
“天以臣授陛下”
。虽身在其中但又身处其外,张良是独立于刘邦世界的存在。
虽然
“时时从汉王”,
但是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
也就是从来不独自带兵打仗,不争权不争利仅仅是
“常为画策”
。功成身退,张良
“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
张良与刘邦的关系,是君臣但又不是君臣,有上下但精神上张良一点也不“下”。这一点,张良和韩信有着本质的不同。
三人都知道“君臣上下”的道理,但是萧何、张良不仅知道而且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完美实践并成功避祸,而韩信则是知而不行终让刘邦起疑。韩信最后惨死并被夷三族,令人同情,但也是自作孽不可活,
“岂非天哉!”
本亭长才薄学浅,孤陋寡闻,于历史而言,更是妥妥的门外汉一枚。
大言不惭,妄发议论,乞各位看官各位大咖垂怜赐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