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旭君劝毛主席用牙膏
1965年5月29日,毛主席结束井冈山之行。离开时,毛主席穿着一身浅灰色的中山装,红光满面地来到茨坪宾馆的大门前。
等候在这里的群众们,看到毛主席后,激动地大声欢呼着:
“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看到热情的群众,毛主席高兴地不断向大家挥手,红润的脸上始终挂着和蔼的笑容。
离开井冈山后,毛主席又于6月1日,乘坐专列前往杭州。
在这个被称为移动的中南海的专列上,毛主席一如既往地熬夜工作。吴旭君提前为毛主席准备好了他需要用的洗漱用品。
忙完工作后,毛主席仅仅休息了两三个小时便起床了。
看到吴旭君为自己准备的,与往日略有不同的洗漱用品,毛主席问道:
“小吴啊,为什么给我用‘中华’牙膏啊?”
吴旭君立即上前一步,走到毛主席的身边劝说道:
“主席啊,你也该用一用好一点的牙膏了!你看你的牙齿都被烟熏黄了。”
其实,这个问题,毛主席的卫士早就劝说过他了。解放后,人民的生活条件逐渐好转,我们国家也有能力生产自己的牙膏了。卫士便劝说毛主席使用牙膏。
但是,毛主席却说道:“牙膏与牙粉都能用,为什么不用牙粉呢?”
因此,毛主席一直都用的是价格低廉的盐末或者是牙粉。
不过,这一次毛主席没有直接拒绝。
他只是简单“哦”了一声,拿起吴旭君为自己准备好的牙膏,往牙刷上挤了一点,然后拿起牙刷,放到鼻子前,轻轻嗅了一嗅后说道:
“这个味道比盐末好闻一些。”
随后,毛主席发出一番感叹:
“就要支援越南了,我们自己能省一点就尽量省一点……农村的很多事情还很不尽人意啊!老百姓看病难啊!”
说完这些话,毛主席开始仔细的刷牙。站在一旁的吴旭君,内心则波涛汹涌,鼻子感到一阵发酸。
就在前些天重返井冈山时,毛主席向茨坪人民公社的社员们,了解了井冈山地区的水利、公路以及人民的生活情况。
聊天中,大家纷纷表示非常想念毛主席,并告诉毛主席,现在大家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只是,农村缺医少药,人们一旦生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城市的医院,老百姓根本去不起……
听完这些话,毛主席怀着愧疚之情对大家说道:
“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主要是我,对不起乡亲们!以后,相信我们党会认真做好农村医疗保健工作的……”
乡亲们纷纷说道:“我们相信,我们相信……”
离开井冈山后,毛主席在江西省樟树市,再一次听到群众们反映农民缺医少药,看病难的问题。
因此,毛主席这才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也说明,毛主席将群众的话,牢牢记在了心里。
其实,农村医疗的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之际,中央政府就十分重视,也曾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解决。
但是,
由于中国当时经过正规培训的医生数量较少,中央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1950年的时候,卫生部长就指出:
今后卫生建设的重点在农村。
因为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比较恶劣。
但是,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卫生工作的重点随之发生转移。
而
毛主席的一生就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以及穷苦大众能够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因此,关乎人民群众健康的医疗事业,在毛主席的心里,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毛主席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关怀,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防止吸血虫病。
解放前,中国长江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万平方公里地区,都在蔓延吸血虫病。患病人数达到了1100万以上。
看到吸血虫病导致无数家庭家破人亡,毛主席十分焦虑。后来,毛主席指示中央成立防治吸血虫病的领导小组,并建立省、市县、村各级防治机构。
在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的情况下,国家经过七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毛主席得知江西省余姚县消灭了吸血虫病后,竟高兴的夜不能寐,并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七律二首—送瘟神》。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对于农村看病难的问题,毛主席觉得,中医需要的器械不多,行动灵活方便,中药也相对便宜,农民吃得起,发展中医,对于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有利。
于是,毛主席于1958年指示: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发掘、整理,提高。
但是,培养大量的中医,需要时间。而且,学员们学成以后,大多数也都会留在条件相对好的城市工作。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依旧无法得到解决。
于是,毛主席又发出指示,
派出城市的医生组成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治病。
为了贯彻毛主席的指示,各级医院临时组建下乡巡诊的医疗队,到农村去为农民治病。其中包括很多著名医疗专家,例如胸外科专家黄家驷、儿科专家周华康以及妇科专家林巧稚等人。
但是,这个方法并没有长期坚持下去。因为,医疗队人数有限,每次下乡去的地方也有限。而且,医疗队下乡只能轻装上阵,无法达到有效医治疾病的目的。
另外,由于医疗队长期下乡,各级医院需要打乱日常工作安排人员,农村也要为安排医疗队人员的食宿问题而发愁。所以,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毛主席动怒
因此,毛主席在听了百姓们的心声后,心里一直有一股怒火,到6月26日这一天,毛主席在听取了卫生部长钱信忠的工作汇报后,怒气彻底暴发。
原来,钱信忠在汇报中提到,
全国有140多万卫生技术人员,其中,有90%的高级医务人员都分布在城市中,广袤的农村,只占10%。
另外,在医疗经费上,城市占75%,而人口众多的农村只占25%。这两组数据,让毛主席彻底动怒。
毛主席当即对卫生部提出极其严厉的批评,并对全国卫生工作发出重要指示:
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15%的人口工作,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者老爷卫生部好了!应该将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民“养得起”的医生。让他们来为人民看病……
一个多月后,毛主席又召集钱信忠等人,再次讨论培养农村卫生员的事情。毛主席表示:
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高小毕业学三年就够了,主要是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这样一来,就算医生的本事不大,也总比那些骗人的医生或者巫医要好,农村也养得起……
毛主席的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医务工作者投身农村建设的热情,增加了农村群众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全国各县普遍建立人民医院的基础上,又大力扶持有条件的公社,建立卫生院,卫生部也开始组织对农村有文化的青年,进行医学培训。
为了尽快掌握医学知识,很多学员都很刻苦,尤其是第一批学员中一位叫王桂珍的学员。
由于没有上过中学,王桂珍学起来很是吃力。但她并没有退缩,常常都是熄灯了,还打着手电筒,在被子里一直学到12点。
更难得可贵的是,学习结束后,王桂珍没有像其他学员一样,留在公社卫生院,等着农民上门治病。而是主动背起药箱,开始走村串户,甚至到田间地头,给农民们治病。
她的做法,深受当地农民欢迎。农民们看到她治病之余,还在农忙的时候与大家一起下地干活,
便称其为“赤脚医生”。
毛主席在得知王桂珍的事迹后,在《人民日报》上批示:
赤脚医生就是好!
很快,全国各地开始效仿王桂珍的做法。在已有的县一级成立人民医院,以及公社一级成立卫生院的基础上,又在大队一级设立了卫生室。
在大队一级卫生室工作的医务人员,都是像王桂珍一样的赤脚医生。
同时,毛主席的指示,也促使巡回医疗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在此期间,大量的医务工作者,与农民们同吃同住,一起劳动。在深入农村给农民看病的同时,大家还手把手辅导农村卫生人员,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培养出大量的赤脚医生,成为了为农民提供初级医疗服务的主要力量。
在中央与地方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短短十年之内,全国医疗机构病床方面,农村从原来的40%,提高到了60%。卫生经费方面,农村也提高到了65%。
1975年年底,全国的赤脚医生数量,达到了150多万人。全国城市与解放军医务人员先后有110多万人,到农村进行巡回医疗。期间,还有几十万城市医护人员,在农村落户。
另外,高等医药院校的毕业生,有70%以上,被分配到了农村,全国有5万多个农村人民公社,都建立起了卫生院。而且,这种巡回医疗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值得注意的是,数量庞大的赤脚医生们,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医疗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这时因为具备这样的精神,人民可以在山区看到,赤脚医生们经常顶风冒雪,爬山过河,为贫苦大众看病的身影。
在手中药品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减轻农民们的负担,他们常常上山采药。因此,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强烈拥护。
赤脚医生除了帮助无数中国农民,还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很大影响。
由上海中医学院以及浙江中医学院等医院集体编著的《赤脚医生手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翻译成5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因为,这本手册,不仅可以为赤脚医生们在治病时提供参考,普通百姓也可以通过它来学习医学知识,生病后还能通过它来了解一些治疗方法。
当各国卫生部部长,以及各大媒体记者,了解了中共农村基层卫生工作后,当场称赞中国创造了人间奇迹!
而“赤脚医生”一词,也成为了带有天使意味的词语。时至今日,无论是哪种肤色的人,听到“赤脚医生”一词,就会竖起大拇指。
老婆婆说:毛主席,您真是替我们把什么心都操到了
除了催生造福无数农民的赤脚医生,毛主席还做了很多有益贫苦大众的事情。他的一生,时时刻刻都在关心着人民疾苦,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这一点,早在革命时期,中国百姓就有深切体会。
1928年初,毛主席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遂川。一天,开完会的毛主席,在路上看到不少禾苗都被牛踩倒或者吃掉。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村里没有大路,牛才会在田里乱走破坏了禾苗。
于是,毛主席刚回村就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党支部书记,
并指示要将村里的路修好
。
毛主席觉得,这是一件关系到群众利益的大事。
但是,当时村里有人提出,石基路是修不好的。因为在这之前,大家已经铺过好几次石子了,最终都被雨水冲垮。
毛主席耐心向他们讲解道,修路对于方便群众的作用,以及修石基路要用泥土连接,才能经得起雨水冲刷的道理。
在毛主席的启发下,大家一致同意毛主席的建议。于是,毛主席对开工以及修建等问题,做了具体的安排。很快,塘边村就有了大路。
1933年,中央临时政府又来到沙洲坝。
一天,毛主席看到一位老农,从池塘里挑的水很不干净,经过了解才知道,这个地方干旱缺水,村民吃水很是困难。
回去以后,
毛主席因为这件事情彻夜难眠,不断思考如何才能解决群众的吃水问题。
次日一大早,毛主席就外出察看,想要将乌鸡岭下的泉水,引到村里来。
说干就干,毛主席很快组织干部战士,用大楠竹,铺设一条简易的水管,再用一个大木桶,接住并蓄起来。
虽然暂时解决了大家的吃水问题,但毛主席还想要更彻底一点。于是他继续带着干部们与红军战士,一起外出寻找水源,并亲自勘定章义坑等数个水库坝址。
另外,毛主席还决定在村子里给村民打井。在勘探选址后,先后打了两口井。
当井里漫上的水,经过处理达到可饮用状态时,村里的村民喜出望外。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婆婆,高兴的用双手捧起清凉的井水喝了一口后,感激的说道:
“毛主席,您真是替我们把什么心都操到了!”
后来,这里的村民在井上竖了一个纪念碑,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几个大字。
从新中国成立前到成立后,毛主席一直都在为人民的幸福安康日夜操劳着。每当听到百姓们过得不好的消息,他总是流露出伤感的情绪。
即便是在临终前,毛主席依旧在为国家前途,百姓命运操心着。
1976年9月7日这一天,经历过抢救的毛主席,刚刚睁看眼睛没多久,就以微弱的声音,示意工作人员,想要看一本书。
那本书是关于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书。因为,三木武夫是日本自由民主党总裁以及内阁总理大臣,对日本正在进行的大选,有一定影响。所以,毛主席想要知道关于他的消息。
最终,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毛主席只看了几分钟,就再次昏迷过去。
据统计,毛主席在这一天,一共看书、看文件多达11次,时长共计2小时50分钟。
而他那个时候,身上正插着静脉输液导管,胸部还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里还有鼻饲管……
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所说:
毛主席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
为了国家与人民,他与他的家人,都付出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