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年十三年》这本书中,戚继光被称为“本朝最有才能的将领”,在他的编练和统辖下,明兵以极大的优势完全荡平了沿海的倭乱,他独创的鸳鸯阵,往往可以极低的伤亡、甚至零伤亡大败倭寇,后来他
调防蓟州一线,拱卫京城,又按照实战需求,创造出了适合北方大兵团野战的步兵、车兵、骑兵以及火器兵协同的战术,完全可以应付犯边的游牧民族。后来,戚继光把自己的带兵布阵的方略写成了《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成为后世重要的军事著作。
按照戚继光的原话来说,一个士兵在战场如果能发挥平时训练的一成武艺,即可在白刃战中获胜;发挥百分之二十就能以一敌五;要是用上一半的话,这支军队就能纵横无敌。按照这个标准,戚家军在当时就是一支罕有敌手的劲旅。但是戚继光死后,戚家军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到了明朝末年,辽东女真人崛起,明军倾全国之力,组织十一万精兵,结果萨尔浒一战,明朝主力尽失,日渐衰落,努尔哈赤凭着六万兵力逐渐坐大。
也许有人会问,假如对战努尔哈赤的,不是杨镐、杜松等人,而是戚继光坐镇指挥,是不是可以力挽狂澜呢?可以先说答案:很难。倒不是因为后金战斗力强于戚继光,而是明朝历经万历三大征后,国库逐渐空虚,已经没有足够的财力养活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了。
戚继光练兵时,原则上只招募憨厚老实的农村人,不需要善于钻营的投机分子,但是深层次来说,戚家军刺激战斗力的办法是重赏,虽然戚家军的年俸只有10两银子,但是杀敌奖赏极高,以十二人的小队为例,杀十个倭寇,就能得到三百两赏银,而且杀得越多,奖金越高,重点是戚继光做事光明磊落,保证赏银可以公平地分到每一个士兵手里。
但是明末,与努尔哈赤对阵时,明朝兵营已经存在很严重的吃空饷问题了,许多人把当兵作为一份混饭吃的职业,而且辽东前线的士兵,都存在被拖欠着工资的问题,甚至还存在克扣的现象,如此一来,即便纪律严明的戚家军在万历二十三年也军心不稳了,更不用说当兵吃粮的普通明兵了。
而努尔哈赤的后金军,是顶着反叛的罪名打仗,他们都知道,成败不仅关乎个人死生,更关乎全族人的命运,所以后金不仅极限动员了六万兵,还动员了一两万随军役夫,而且这些人是一条心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这种情况下,即便戚继光在世,也很难翻盘,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是戚继光能力不行,而是打仗本质上是个耗钱的活。这放在现在也是一样,抗美援朝一发炮弹是几两黄金,没有钱就没有炮弹,怎么火力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