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世人对张学良的评价褒贬不一,周恩来为何高度赞扬?
创始人
2025-07-31 01:02:03
0

文丨强国置业

编辑丨强国置业

世人都说张学良是

“不忠不义”“不仁不孝”

之人,将华夏土地拱手让与倭寇,于国家是为

不忠

;“918事变”外敌入侵,弃百姓于危难而不顾,于人民是为

不仁

;面对杀父之敌,不做抵抗,将父亲心血拱手相让,于父亲是为

不孝

;西安事变将领导人蒋介石绑架,于上级是为

不义。

不难看出,张学良在大多数人民群众心中的历史地位是极低的,可在诸多名人以及中国共产党看来,张学良却是一位“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对其表达了高度的称赞。

那么张学良究竟是功臣还是罪人?从历史方面来看,他又能否算得上“千古”?促使“西安兵谏”发生的原因又是什么?

“不抵抗政策”秘密下达

1931年9月12日

,石家庄车站意外到来一辆汽车,从车上下来的正是张学良。

此行前来的目的,主要就是秘密会见蒋介石,顺便汇报眼下东北的局势。

听完张学良关于东北的局势汇报后,蒋介石下令:“这次与你会面,主要是要求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本进攻,一律不准抵抗!”

就在不久前,蒋介石已经收到可靠情报,那就是日军马上要在东北动手了。

考虑到当前东北军的力量不足,故决定采取不抵抗的政策,并准备向国际联盟提出“支持正义、和平解决”的请求。

张学良内心虽不赞同这样的“不抵抗主义”,但受限于当时的南京政府,张学良只能将指示如实地传达下去。

临走前蒋介石还再三叮嘱:“汉卿,我们就是不抵抗主义,这是我说的,但是你不准对别人说这是我蒋某人说的话。”

果然,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918事变”爆发!

此时“不抵抗命令”就像紧箍咒一样紧紧束缚着张学良,同时也麻痹着东北军。

仅仅几天时间,日寇军队就将东北大地侵略的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山河破碎、国破家亡。

“918事变”第三天,中共中央发表了

《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以此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击日寇,为民族生存而战。

直到现在,张学良才意识到“不抵抗政策”带来的严重后果,他没想到日本竟然真的会发动侵略战争。

事实上在此之前,中日之间大多都是通过

外交斡旋

来解决争端的,双方更多的是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也是北洋时代寸土未失的重要原因。

当时东北的十几万奉军全部被张学良带走,并跟随蒋介石前去打仗,因此导致东北防御力量空虚。

然后日本下层军官就趁机私自发动了“918事变”,最终导致日本高层不得不发动全面的东北侵略战争。

在意识到

“以后只能用拳头说话”

这一问题后,张学良立马开始组织和发动义勇军,势必要与日寇抗战到底。

在日军占领齐齐哈尔以后,随即挥兵南下进攻锦州。

此时守卫锦州的部队不足3万人,既少弹药又缺粮饷,形势一度十分危急。

张学良曾

7次

致电南京政府,表示了自己和东北军抗敌的决心,并要求南京政府给予支援。

然而从始至终,对方都未发一兵一卒、未拨一枪一弹药。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日军的

仙台镇台

(第二师团),硬生生抵抗了半个多月。等到日军再次调遣6个师团抵达东北时,孤立无援的东北军才决定撤退。

1932年2月6日,日军占领哈尔滨,整个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彻底沦陷。

国际联盟的调查和决议没有阻止日军,占领东北三省后,日军继续进行着疯狂的侵略和扩张。

直到热河省沦陷后,全国舆论一片哗然,张学良再次成为众矢之的。

心腹团长成共产党员,张学良内心产生动摇

不久后,经过蒋介石的“暗示”,张学良决定引咎辞职,蒋介石顺势将责任全部甩给张学良。

张学良万万没有想到,正是国难当头之际,蒋介石竟然剥夺了他抗日复土的权力。

心灰意冷的张学良决定去国外走走,顺便把吸了多年的大烟给戒了,目的就是为了不给中国人丢脸,同时为将来收复东北打下基础。

在国外生活期间,张学良访问了多个欧洲国家,同时为了了解共产党和红军,张学良还攻读了《资本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等马列著作。

这样的经历让他意识到:

即使把红军的主力击溃,共产主义也不可能被消灭,因为这是全世界的问题,哪个国家都有共产党。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最终到达吴起镇。

与此同时,蒋介石再次制定了新的“剿共”计划,

调任张学良为“西北剿总”司令,总部设在西安,并将杨虎城的十七陆军以及朱绍良、马鸿逵、马步芳所领部下,全部归于“西北剿总”指挥。

刚到西安不久,张学良的110师主力部队以及107师619团就先后被红军歼灭,

团长

高福源

被俘虏。

这个高福源不单是一个团长,还是张学良的心腹,因作战勇猛十分受器重。

1935年底

,毛泽东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同时“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团结抗日”等口号相继喊出,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福源恰好成为俘虏,而打败他的正是我国

未来十大开国大将之一的徐海东。

毛泽东在得知这件事后十分高兴,因为他早就发现了张学良和其他人并不相同。

张学良的东北军官兵,都是在东北土生土长的人,如今远离故土,思念家乡之情溢于言表。

因此东北军可以说从上到下都有着强烈的反日情绪,不仅值得同情,还更易于引导联合抗日。

毛泽东当即示意彭德怀优待俘虏,等住一段时间后,如果高福源还是执意要回去,那就把他放了。

这样做的目的,

就是为了团结力量,把一切能够抗日的力量统一起来。

在红军指挥部的这段时间,高福源几乎就像贵客一样,

不仅被彭德怀亲自迎接,还被邀请参加了红军与东北俘虏兵的联欢晚会。

晚上,彭德怀和他同住在一起,睡觉前还会进行长谈,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应该脱离不了“统一战线”这一中心思想。

等到高福源决定离开时,已经是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了,并且还自告奋勇地要去说服张学良共同抗日。

可以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其中少不了高福源的功劳。

1936年初

,高福源从红军指挥部回到东北军驻地,顺便带回来的还有

周恩来的亲笔书信

得知亲信回归,张学良当即乘坐飞机前来相见,一番交谈过后,张学良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对于亲信“投敌”这种事,张学良并没有生气,反而同样产生了动摇之心。

早在高福源刚被俘虏前,张学良就已经对蒋介石的“剿共”行为心存芥蒂,主要原因在于国民党不得民心。

试问,一个没有人民支持的政府,如何能够取得胜利?

张学良深知这一点,并且还将这件事告诉给蒋介石:

蒋先生,你和共产党打,“剿共”是剿不完的,共产党有老百姓支持,我们没有。

这样的劝说没有打动蒋介石,反而引起对方的斥责。

就在这时,共产党和红军发表了“八一宣言”,宣言中提出

“停止内战,抗日救国,驱除日寇,恢复失地”

的口号,这正好对应了张学良一直想要收复东北的“愿望”。

在高福源被俘虏后,这样的“愿望”更加强烈。

为了完成蒋介石口中的“剿共”,张学良付出了两个师的代价,不料战后连个补给也没有,甚至还撤销了阵亡将领该有的特殊抚恤。

这样的行为让张学良气愤至极,他觉得继续跟着蒋介石打仗,自己手下的东北军迟早要被打光,更不提“抗日复土”的计划了。

带着这样的心情,张学良见到了高福源,高福源将周恩来的亲笔书信拿出。

周恩来在信中写道:应调转枪口,对准真正的敌人,中国人不应该打中国人。杀死骨肉兄弟以饱狼腹,非人类所为。

秘密会见周恩来,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张学良看到了红军的态度,多年来“抗日复土”的愿望仿佛有了曙光,之后他让高福源回去,邀请红军代表正式进行商谈。

高福源回到陕北苏区,将张学良的意见告诉给共产党,最终党中央决定派

李克农

作为代表和张学良会谈。

先后经过三次秘密会谈,中共中央又决定以周恩来为全权代表,去延安同张学良会谈。

1936年4月9日晚

,张学良和周恩来、李克农等人在清凉山下的天主教堂里举行了秘密会晤,可以说这次会晤具有着历史性的重大意义。

会谈进行了整整一夜,张学良和周恩来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从此成了终生的至交好友。

在张学良心中,所有的中国人,能让他敬佩的没有几人,但周恩来是第一个!

那么杨虎城又是如何参加“西安事变”的?

在张学良对蒋介石心存不满时,杨虎城有着同样的想法,他认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不对的,应该先统一战线积极抗日,也就是先“攘外”再“安内”。

张学良在得知这样的想法后,当即便与杨虎城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而在此之前,二人相处虽然融洽,但都没有相互交底。

张学良向杨虎城倾诉自己多年来失望至极的心情,没想到向来沉稳的杨虎城突然说:

那就给他来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句话让张学良又惊又喜,但并没有贸然行动,毕竟一旦失败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于是张学良决定劝说蒋介石联合抗日,倘若他还是不听,那就只好进行“挟天子”的计划了。

结果张学良哭着劝说蒋介石,不仅没有改变他的政策,反而让他生气地拍案而起。

随后找到杨虎城,他建议杨虎城再去劝蒋介石,然而结果同样失败。

即便如此,张学良还是迟迟不愿“捉蒋”,直到一次学生的游行示威,彻底激怒了张学良。

1936年12月9日,西安上万名学生,顶着凛冽的寒风,喊着“抗日”的口号在大街上游行。

张学良主动请愿对他们驱逐,以免遭到军警武装的镇压,同时还承诺学生,抗日要求会在一周内进行答复。

等张学良回到蒋介石身边时,蒋介石却板着脸训斥道:“今天西安学生胡闹,你为什么没有用机关枪射杀?对于这些学生只能格杀勿论。”

晚上,张学良将此事告知杨虎城,二人都对此气愤至极,最终下定决心发动兵谏。

1936年12月12日凌晨3时许,在夜幕的掩护下,张学良和杨虎城率领部队迅速包围华清池。

凌晨5点左右,攻占华清池的战斗正式打响,蒋介石听到枪声惶恐万分,穿着睡衣从房间后窗爬出。

等东北军找到蒋介石时,他正狼狈不堪地躲在骊山山腰的一处山石夹缝中。

5天后,由周恩来率领的中共代表团赶到西安,对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进行商谈。

事情进展到这里,国内局势已经达到十分紧张的地步,因为蒋介石一旦出现任何意外,那么将会爆发更大的内乱。

张学良也赶到形势瞬息万变,一旦失误将危害大局,必须尽快将蒋介石送回南京。

为了国内不再内战,为了实现两党联合抗日,为了蒋介石不会出尔反尔,张学良决定亲自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从1938年11月起,张学良一直被蒋介石囚禁,期间在国内辗转多地。

1946年10月,张学良被转囚至台湾,直到1990年,张学良才彻底恢复人身自由。

2001年10月14日14时50分,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病逝,享年101岁。

结语

纵观张学良的一生,确实对得起“民族英雄、千古功臣”这一赞扬,时刻记着故土丢失的耻辱感,并为“收复故土”这一愿望不断努力。

如果没有张学良,我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无法形成;如果没有张学良,东北改旗易帜就不会发生,更不会出现“东北在形式上归属了中华体系”,可以说张学良凭一己之力改变了中国历史!

所以,就如同周总理所说的那样,我们要调转枪口对准侵略者,不应该将矛头指向自己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中... @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 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在女孩子小的时候,就把她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
原创 和... 《明史》:崇祯十七年三月乙巳,贼犯京师,京营兵溃。丙午,日晡,外城陷。是夕,皇后周氏崩。丁未,内城陷...
原创 能... 文| 一鸣惊人录 编辑| 一鸣惊人录 古人多以英雄和枭雄论古代的杰出者,那么我国古代559位帝王中,...
原创 美... 笔者:杰鲁鲁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你们知道什么最重要吗?是科技还是经济?亦或是教育或是其他?依我拙见,...
原创 如... 如何给一个历史人物盖棺定论? 靠小说,电视剧?笑话! 各种百科都已经不足令人信服。 教材事件后,人们...
原创 苏... 在历史的不断变化里,超级大国的兴衰就跟一部特别宏大的史诗似的。想当年,苏联就像一座特别高大的巨塔,把...
国家文物局在京发布陶寺遗址博物... 11月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山西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有关情况,宣布陶寺遗址博物...
原创 西... 西奥多·罗斯福在威廉·麦金莱总统遇刺后,于1901年9月出人意料地成为美国第26任总统。他年轻,身体...
原创 率... 他是文人中最能打的战神,比肩岳飞,率领五十人杀入五万金军大营,毫发无伤,他也是武将中最厉害的文人,文...
原创 苏... 在历史的不断变化里,苏联,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凭借让人惊叹的科技成果,写下了一段特别壮阔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