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这位老革命是鞍钢带头人,还是一位诗人,文章受到毛主席称赞
创始人
2025-07-31 00:32:12
0

谷正荣,是鞍钢原党委书记。

他,还是一名诗人。

他的文学之路启蒙于东北中学。在鸡公山,他和同学们唱着《五月的鲜花》,和老师阎述诗一起讨论诗词和音乐。日寇的炮弹炸伤了他们的灵魂,造成他们流浪漂泊的生活,他们的梦魂总绕着白山黑水,梦想着打回老家去,医他们的灵魂!

后来,谷正荣以笔名“亦然”写过多篇文章,好友称赞他“诗情亦然人亦然”。

东中学子谷正荣简介

谷正荣,曾用名谷衍,1917年生,辽宁鞍山人。

1934年入东北中学,1936年11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11月至1938年4月,在陕北青训班、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被组织分配到晋西北新军保安一支队任警卫连指导员,1939年后历任山西文水县教育科科长兼二区区长、县政府民政科科长、晋绥边区第八专署民政科副科长。1945年10月回到东北,任辽阳市首任市长。1946年以后,历任辽南第一专署秘书主任、辽宁省工矿局副局长、鞍山钢铁公司处长、副经理。1982年任鞍钢党委书记,后任省顾问委员会委员。1990年12月离休。

告翁书

“吾陷险境志未改,儿当自强慰乃翁”

亲爱的爸爸:

您离开我们已经12年了,现在我还不时拿出您留下的诗作读读,以对您进行缅怀。

您自幼便喜爱文学,从中学时期起便舞文弄墨,自娱自乐。参加革命后,这份文学情仍停驻在您的心里。1943年在延安参加整风运动期间,您还在《解放日报》发表了《母亲和女儿》《抢粮》《张区长》等多篇文章。

新中国成立后,您投身鞍钢建设中,也许是受那段激情岁月的影响,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您的诗歌创作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写诗很难,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出深奥的道理和感受。您常因一句诗、一个字的反复推敲而闹得寝食难安。但您也在用诗来宣泄您的情感,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所以,您的诗既注重格律又不受其束缚,它和革命时代同步,和人民群众共呼吸,汇集了您的战友情、同志情、亲友情、家乡情,特别是长期在鞍钢工作凝结的鞍钢情。

鞍山解放初期,鞍钢厂区一片荒凉,十里厂区,杂草丛生,竟没有一台完好的机器。您和同志们在废墟上重建鞍钢。广大职工把他们在国民党撤退时藏在家埋在地下甚至自己花钱买的零件和器材,用肩背、人扛、车拉,像支前一样从四面八方送到厂里。仅1949年上半年便献交各种器材21万件。老英雄孟泰带领工人到厂区拣器材,不到两个月,就拣到足够修复三座高炉的器材。1949年7月9日,鞍钢举行盛大的开工典礼。您后来还专门写过一首歌颂孟泰的诗:“炉火熊熊胸前烧,红旗猎猎头上飘。发白神茂春常在,年迈意发志正高。忠心耿耿建大业,赤胆诚诚为明朝。举国齐赞老孟泰,当代无愧一英豪。”

您回鞍山工作生活60年后,写了一首《自咏》的诗:“斗转星移六十春,天翻地覆山河新。钢都花俏人欲醉,国强民富情更深。”您说“吾生足矣”,展现了您“情系鞍钢,情系祖国,讴歌鞍钢,讴歌祖国”的情怀。

1994年您眼疾手术后,视力日复一日地下降,造成不能走、不能看、不能写,写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除享受亲情外,您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背诵那些唐诗宋词。坐在那里,眯上眼睛、晃着脑袋,一句接一句,一字不顿,一口气吟出几十首名诗句来,赛似神仙。您清贫一生,身后留给我们的也只有这些诗文了。

1965年,我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学习。“文革”期间,您被集中到北京办班学习。我去看您时,您给我留诗一首:“前年送汝入‘北工’,今日隔墙诉情衷。吾陷险境志未改,儿当自强慰乃翁。”我牢记您的教诲,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在工作中小有成绩。

您革命一辈子,诗情一辈子,我退休后帮您整理出版了《诗情亦然》,您是我们全家的骄傲,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您的儿子谷茂敏

2021年12月7日

阎述诗告诉他“出路”在哪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谷正荣在辽阳就读的小学在动荡中停课。谷正荣被迫离校后,辗转几家店铺打杂,两年间看尽了日本人对同胞的欺压凌辱。1934年春,谷正荣流亡到北平考入东北难民子弟职业学校,后并入东北中学。平日里,同学们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外,最重要的课程就是军事培训——这里的每名学生都是高素质军人。

1935年底,谷正荣随校迁往河南信阳鸡公山。

在鸡公山,他认识了《五月的鲜花》曲作者阎述诗。从阎老师那里,他认清了抗日救亡要走的道路。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谷正荣写道:

“1936年初春,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一的上午,阎述诗老师来到了鸡公山,在我们班级讲授了数学第一课。从此,他便担任了班级的数学教师。他任教的时间不算长,可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非常深刻的,至今,仍然令人难以忘怀。

“阎述诗老师当时大约三十七八岁,中等偏上的个头,四方脸,浓眉大眼,经常穿着一身学生制服,有时也穿着一件长衫,显得十分文雅、庄重、朴实。他讲起课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从不翻书本和讲义,不迟到,也不压堂,使人感到他是那样严肃而又亲切,他讲的课是那样深奥而又易懂,那样全面而又简明。过了一段时间,大家发现了他有个难以摸透的古怪脾气。在他讲课的时候,教室必须始终保持安静,他往黑板上写字时,下边一定要鸦雀无声,如果有谁不注意,讲话、咳嗽或有什么声响,他马上就扭过头来,严肃地扫上几眼。再有什么动静的话,他就会放下粉笔,掸掸袖口上的粉笔末,一句话也不说就疾步走出教室。久而久之,同学们也就习惯了,就连最调皮的同学,也都改变了恶习。

“有一个学期,音乐老师因有事请假回家去了,由阎述诗老师代授两个月的音乐课。出乎人们的意料,他对音乐的造诣也很深,嗓音清脆嘹亮,歌声优美动听,比起专职的音乐老师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他的钢琴更是弹得令人陶醉,简直是一位能弹善唱的‘音乐家’。每上一次课,都是一次美的享受。

“课余在山坡上、树林中或宿舍里,阎述诗老师时常和同学三三两两地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无所不讲,什么故事、典故、诗词和音乐等,用来启发同学们的兴趣。虽然不太明显,也不单刀直入,但却带有倾向性地讲述着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议论着东北青年的前途和出路。有时,他还把东北和华北抗日活动和武装抵抗的消息讲给同学们听。特别是对东北军、红军以及西安、延安的种种情况,讲得津津有味、惟妙惟肖。因为我们是东北流亡青年,更是如饥似渴地听讲,这比讲数学、物理课更吸引人。在阎老师的教诲下,我开始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东北青年学生的唯一出路,才能实现打回老家去的愿望。”

1936年11月,谷正荣在同学黄永春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文章受到毛主席称赞

1937年10月,谷正荣离开鸡公山,前往西安,经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推荐,到陕北安吴堡青训班,后被安排到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4月,谷正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被组织分配到晋西北续范亭领导下的一支保安队任警卫连指导员,1939年被派往晋西北第八专署所辖的文水县任教育科长,次年兼任文水县二区区长。

谷正荣带领武工队对当地日伪军给予了沉重打击,并在战斗中与当地群众建立起了广泛联系。在云周西村开展工作时,谷正荣住在“堡垒户”胡文秀家中,还认识了当时只有8岁的刘胡兰。

1942年冬日的一天清晨,谷正荣踩着冰面跌跌撞撞跑向云周西村。身后,一队伪军穷追不舍。刚跑进村,他迎面遇到出门放羊的张老汉。老汉见他被伪军追捕,猛抡几下鞭子将羊群赶到村口小路中间,挡住伪军去路。伪军头目恼羞成怒,一脚踹倒张老汉,见谷正荣已跑远,便下令分头追捕。

危急关头,又一老汉急速把他带到一所学校,找出一件长褂让他换上,又指着窗外,对班中十来个同学“嘘”了一声。这帮儿童团的小战士们心领神会,知道谷叔叔肯定又是被伪军追捕。

谷正荣换上长褂,刚拿起教科书,几名伪军便破门而入,见这教书先生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起了疑心,质问了几句,谷正荣一一作答。伪军又询问孩子们是否认识这人,孩子们纷纷点头称那是他们的先生。伪军还是半信半疑,又查了谷正荣的“良民证”,没发现破绽,无可奈何,转身离开。

谷正荣多次遇险,都是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让他化险为夷。有一次被伪军追捕时,老乡还把他藏在了自家停放的棺材里才躲过一劫。

1943年,身在延安的谷正荣根据他在晋西北的战斗经历以笔名“亦然”写下了《母亲和女儿》《抢粮》《张区长》等多篇文章,并先后发表在《解放日报》上,广受好评。尤其是以壮烈牺牲的文水县二区区长张兆祥为故事原型的文章《张区长》,一经发表便引起不小反响,就连毛泽东主席看过后都连连称赞。多年后,作家幕湘也根据晋西北的抗战史实创作了著名小说《晋阳秋》。

陪周总理视察鞍钢

1945年10月,组织安排大批东北籍党员干部回东北开展工作,谷正荣被任命为辽阳市市长。他建立地方政权,培养武装力量,打击敌特分子,没收日伪企业,组织恢复生产,兴办教育,还创办了《辽河新报》。谷正荣上任半年后,当地治安得到了极大稳定,经济和民生得到了恢复和改善。1946年初春,党中央根据东北战局态势,决定调谷正荣等大批党员干部去往辽南第一专署开展工作。

1949年4月,谷正荣调往鞍钢,1954年任鞍钢副经理。

1956年4月17日,谷正荣被经理袁振紧急找去。在鞍钢视察了两天的周恩来总理当晚要去看看职工宿舍和家属住宅,特意叮嘱只要谷正荣陪同。晚6时,谷正荣来到总理下榻的东山宾馆。此时,总理正在房间独自用餐,见谷正荣来了,微笑着让他坐下。周总理见谷正荣有些拘谨便和他闲聊,问起他的身世。谷正荣说起了自己的革命经历,当说到早年在东北中学,同学们都把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周恩来奉为偶像时,周总理放下筷子,大笑着说道:“这都是毛主席指挥得好!”

晚饭后,周总理在谷正荣陪同下走访了鞍钢第七宿舍和职工住宅区。

第二日,周总理又特意到鞍钢模范家属王秀兰家慰问。周总理进门时,见王秀兰的爱人老杨夜班后还在睡觉,立即压低声音,回头示意后面的同志不要高声说话。周总理坐在炕沿上,喝着白开水与家属亲切交谈。他发现王秀兰家很偏僻,就问离商店有多远,针头线脑上哪儿买,吃水方不方便。王秀兰说都方便,周总理才放心。周总理身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能如此细心地关心职工群众生活,让谷正荣钦佩不已。

“文革”期间,谷正荣被定为“走资派”。1975年恢复工作后,他历任鞍钢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鞍钢副经理、鞍钢党委副书记兼副经理、鞍钢党委书记等重要职务,1985年当选为中共辽宁省顾问委员会委员,1990年离休,享受副部级医疗待遇。

繁忙的工作之余,谷正荣一直不忘用诗词和文章记录下峥嵘岁月和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离休后,他担任辽宁诗词学会副会长、千山诗社副社长,2007年出版作品集《诗情亦然》。

2009年,92岁高龄的谷正荣与世长辞。

观其一生,正如他诗中所言:“革命一世,回首无憾;遨游文海,携诗度年;目障肢笨,诗情亦然!”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周贤忠、伏桂明撰稿图片由谷茂敏提供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张红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范... 他是战国最悲惨的人物,被人丢进茅厕,受尽羞辱,却能让秦王五次下跪。他凭一张嘴降服宣太后,驱逐魏冉。仅...
原创 王...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因此受到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但中国人民从未放弃希望,这片顽强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抗战英...
原创 这... 、 在我们古代的中国,有很广阔的领土,却因为近代国力衰微,都失去了对这些土地的统治。在秦朝统一了中国...
原创 八... 1894年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后,欧美列强们瓜分华夏的野心更加膨胀了。1897年11月山东发生了曹州教...
原创 家... 在湖南省的一隅,杨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世代相传的珍稀钱币——户部光绪元宝当制钱二十文。这枚钱币不仅是杨...
原创 刘... 三国(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后晋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相...
我国恐龙家族添新成员“兽纹华夏... 据新华社电 一件出土自我国江西省的晚白垩世恐龙标本被认定为新物种“兽纹华夏胄龙”。这一成果于近日发表...
原创 当... 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流传千年,讲述古代黄河流域三位领袖如何将权位代代相传,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舜将首...
原创 日... 在东四省的西部,有一座叫大兴安岭的大山。大兴安岭中央有一条名索伦山的山脉,一直延伸到黑龙江的龙江。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