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派使者到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求册封,名存实亡的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为诸侯。
自此,春秋时期的第一大国—晋国解体,取而代之的是韩国、赵国、魏国三国,这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群雄逐鹿的战国时期正式到来。
战国初期,诸侯国的数量还有二十多个,经过一轮的歼灭战,还剩下十几个。其中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实力较为强大,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好比是马拉松赛道上的选手,每个人都有夺得冠军的可能,等待他们的是发令枪一响,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到达终点。在达到终点的过程中,他们比的是体力、意志力、执行力以及合理的体能分配。
现在的我们翻开历史,知道最终到达终点的是秦国,但是这赛程状况是怎样的呢?整个赛程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最初跑在前面的并不是秦国,而是魏国。魏国不但占据的赛道位置最佳,而且起跑速度快,比赛初期遥遥领先,其他六名选手望尘莫及。
魏国为什么能够强大起来呢?我们从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位置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政治上大胆改革
电影《天下无贼》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二十一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这句话放在任何时候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为改变历史的就是关键的人物。比如齐国的管仲、秦国的商鞅、东汉末年的曹操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能发掘人才、量才而用更是难能可贵。
魏文侯就有这样的慧眼,他发现并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魏成等人,这些人都是身负大才,魏国在这些人的领导之下,国力蒸蒸日上。
这些人才中,“最闪亮的那个仔”就是李悝,作为魏国变法的总设计师,李悝变法为魏国打通了四条强国之路。
一是选拔人才之路
李悝废除了世袭制度,根据个人能力来任用官员,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做官的旧制度”,解决了“领工资不干活”的陋习,让“士”这个阶层和其他诸侯国的有能力者来做官,为魏国做贡献。
这个制度让天下英才慕名而来,“战神吴起”就是因为在卫国不受待见,来到魏国,受到魏文侯的重用。
二是土地改革之路
封建时期,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人是第一生产力。李悝废除周王朝的井田制,允许老百姓垦荒,允许土地私有买卖。
所谓的井田制,就是把一块土地分为九块,中间一块是“公田”,周围八块为“私田”,“公田”的收益全部上缴,“私田”的一部分上缴,一部分留作己用。
老百姓每天耕作,要先干完公田里的活,然后才能干私活,这样的土地制度导致生产力低下。井田制的废除,鼓励老百姓开荒,最大限度的激活了土地这个生产资料,激发底层百姓种地的热情。
另外,李悝还对魏国的土地进行丈量和测评,把土地分为若干等级,估算出土地的产量,然后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肥沃的土地就多交税,贫瘠的土地少交税。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全国有多少土地,能产多少斤粮食,有多少户人,这些数据可以直接放在魏文侯的面前,魏文侯也就非常清楚自己的家底。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领导者清楚自己国家的实力很重要。因为要打仗必须知道自己的战争动员能力,有多少兵役可用,有多少粮食,可以维持多久等。
三是依法治国之路
李悝用法家思想,在魏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对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详细的规定,使整个国家运转规范有序。他编著的《法经》成为后世各类学者推崇的法律典范。
四是军事改革之路
李悝建立了“武卒”制,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魏武卒相当于今天的特种兵,他们一旦通过考核,待遇极高,首先分得百亩土地,摆脱奴隶身份,再免除全家的徭役和赋税。
李悝还把军功分为不同的等级,等级不同奖励不同,立大功者,不但本人得以升迁,连家属也有奖励。
武卒制度如狼似虎,军功全民拥戴,为魏国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奠定了基础。
军事上重用吴起
李悝设计的强军目标和武卒制度再好,需要有人去贯彻落实。
魏国军事力量的强大离不开另一位大神级人物—吴起,他为魏国立下汗马功劳。
举两个事例:
一是建议魏文侯攻占河西之地
。他向魏文侯建议了黄河以西的战略重要性,然后带兵向西吞并秦国五百多里的土地,控制了淆函地区,把秦国困在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这一战略让秦国多年不能东出
。二是训练出“魏武卒”特种部队。
据《荀子议兵篇》记载: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
也就是说,一个魏武卒身上必须能披上三重甲(重甲的别称),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50弩矢和强弩,同时携带三天军粮,一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的士兵,才可以成为武卒。
这样的装备,不是妥妥的特种兵吗?随便拉出来一个,估计在奥运会的“铁人三项”中也能获得冠军。
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
当时的魏国几乎是想打谁就打谁,想灭谁就灭谁的节奏。
经济上的天然优势
说起经济,我们先科普一个小知识:国营企业。国企不是我们新中国才出现的新生事物,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国企的雏形,那时不叫国企,而是叫“盐铁专营”。当时的政府正是靠“盐铁专营”收了不少的赋税。
对于我们这个农耕民族来说,盐非常稀缺,因为土地上种不出盐来,耕地里产不出盐那就得买,买卖就是贸易,贸易发达的地方经济就活跃,俗话说就是“有钱”。因此盛产盐的地方经济实力就发达。
魏国盛产盐。
战国时期,盐的供应只有两家,一家是齐国的海盐,另一家就是魏国的卤盐。齐国的海盐自不必说,因为齐国有很长的海岸线。魏国作为一个内陆国家,在生产盐这方面也有天然的优势,那就是所属河东之地(山西运城)有几个天然的盐池。
那个年代有天然的盐池,无异于中东地区盛产石油。靠卖盐就能买到很多的粮食、布匹等物质。
魏国的铁储量高,冶炼技术先进
。在古代,铁的意义非凡。种地的时候,用铁器要比用石头好用的多吧;打仗的时候,兵器、盔甲都离不开铁。因此铁天生就有国防和民生的双重作用。魏国的中条山脉是冶铁发源地之一,作为冶铁技术的发源地,自然铁矿丰富,冶铁技术先进。因此,魏国的农具和兵器在当时都要领先于他国。
由于魏国能生产大量的盐和铁,所以他是当时最有钱的国家。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打仗就不是问题了。
地理上处于战略要地
魏国的国土比较复杂,分为河东、河西、河内、河外四块地,面积不大,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先秦时期,人们所说的河就是指黄河,其他的水域要么叫水、要么叫江。)
之所以重要,因为这几块地控制着关中平原通往华北平原的通道(豫西通道和豫北通道)。战国时期,无论是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还是秦灭六国的战争,都是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展开的,可见这两条通道的重要性。
举例说一下:函谷关所在的淆函地区最早属于魏国。函谷关南边是巍峨的秦岭山脉,北边是黄河天险,如果你要从关中到华北中原大地,必须要经过函谷关;如果你要从华北平原进攻关中地区,也要经过函谷关,一旦占领函谷关,那么八百里秦川将门户大开,无险可守。
控制着函谷关的魏国,向西可以攻打秦国,向东可以进攻齐国,可谓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结语
总的来说,
战国初期的魏国任用李悝变法,国家秩序井然,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军事上用吴起为将,战无不胜;拥有天然的盐池和铁矿,经济发达;地理上控制着两大战略通道,位置优越,得天独厚。加之魏文侯、魏武侯励精图治,使魏国蒸蒸日上,成为了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
我是南山东篱,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点赞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