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资治通鉴》:魏文侯一手好牌是怎么被他孙子打得稀烂的
创始人
2025-07-30 17:32:24
0

关于这篇内容,资治通鉴里几乎没有,但是,要想真正理解接下来的战国一系列事件,这一篇里的很多内容还不得不知道,所以,这是一篇资治通鉴原文以外的补充。

卫鞅变法让秦国变得强大了,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对山东各国基本上是碾压级的实力存在。其实,秦国差不多是战国七雄中最后一个实行变法的,而最先变法的,也是七国中最先强盛起来的却是魏国。这充分说明,赢在起跑线上的,未必能赢在终点。

所以问题来了,如果说山东五国是被率先变法的魏国变法之后实力逼迫不得不变法,那……魏国怎么这么有危机意识呢?

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接着之前的形势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基本上被破坏得差不多了,上层建筑的变化也是迟早的事。而晋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那经济发展的自然也是很快,所以,晋国的井田制破坏的最彻底。实际上,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内部就已经开始变革了。

还记得赵鞅临终前给他的儿子赵无恤留的后路吗?他在晋阳的土地跟别的地方不一样,那里是240步为一亩,其他地方都是100步为一亩,这说明,在赵氏的封地内部已经开始实行新的土地制度了。以此推断,魏氏一定也存在类似的变革。

三家分晋之后,魏国的形势并不是很好,土地面积比赵国小很多,还分成了两块,首尾不能相顾。

在这种情况下,魏文侯即位了。这是一位明君,他深知如果自己不好好干,那就可能走智伯的老路,所以,他重用了一大批贤臣,连儒家和法家,这一个“保守派”,一个改革派都能在他手下并存。一方面得把国家实力搞上去才能活下来,另一方面,之前井田制那一套已经不行了,晋国分封卿大夫的政治制度也被玩坏了,自己再学那玩意说不定也会被自己手下的人给架空瓜分了,所以,得建立一套新的政治秩序才行。

一、李悝变法

魏文侯最后选中了李悝这个人。

李悝据说是儒学大师卜子夏的学生,一开始也只是在魏国的北部当地方官,倒是积累了跟周边各国斗争的丰富经验,后来被魏文侯提拔为国相,或许是在当地方官的时候看到了变革的必要性,所以实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

具体的变法内容大致可以总结成两个方面:

经济上稳定农业,政治上实行“法治”

关于法治,基本上不用说了,因为上篇写的商鞅去秦国变法的时候就是揣着李悝编写的《法经》去的,变法理念基本一脉相承。

倒是李悝稳定农业的措施很有意思。要想稳定农业生产,基本就两个措施:开源和节流。

开源的方式很简单,就是鼓励垦荒,管仲在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李悝在魏国实行的是“尽地利之教”基本都是这个套路。此外,李悝还很注重农业的安全性,比如,他要求农业种植一定要多品种,对冲风险,不能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万一哪年雨水太大,那耐涝的作物就能活下来缓解饥荒。

当然,粮食安全不能只靠种,还得靠协调,以免“谷贱伤农,谷贵伤民”,他

实行国家储备粮食计划,风调雨顺的年头,粮价便宜,政府就要出资收购一部分粮食,可以提升一下粮价,防止农民破产造反;等到灾年,粮价暴涨,政府就把储存的粮食粜(tiao就是卖)出,到市场上平衡粮价,这样又能保证市民的正常生活。这叫“平籴(di)法”

这恐怕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运用市场手段调控物价的案例之一。

经过李悝的变法实践以及接下来一系列正确的用人操作,魏国果然强盛了起来。人一旦强大起来,基本上就只有两个诉求,一是扩张地盘,壮大自己;二是报仇。

自从200多年前秦晋两国在郑国闹得不愉快之后,两家基本上算是掰了,谁都想压对方一头。晋国被瓜分之后,魏国顶在秦国前沿,那也是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只要有机会,一定会想尽办法压制对方。前413年,魏文侯看中了黄河对岸的这块高地。于是,魏国和秦国展开了第一次河西争夺之战。

此时的秦国,因为内部争夺国君的位置,内耗严重,加上原本就比较落后,根本没有跟魏国一战的实力,所以,基本上处于防守的弱势一方,但魏国也没有太大的胜利,直到吴起来到魏国。吴起用短短两年的时间就占领了整个河西之地,把秦国从黄河赶到了洛水。

紧接着,魏文侯又派吴起和乐羊借道赵国,灭了中山国。这个中山国原本就是狄族的几个部落联盟,跟当年的晋国一直矛盾不断,基本上属于谁强大了一定会削对方几刀,抢对方几个地盘的状态。现在魏文侯继承了这种仇恨和实力,就用三年时间灭了中山国。

这样一来,魏国的土地面积基本上就扩张了一倍,但是,也都比较分散,很难控制。

据说,当初魏国要灭中山,因为中山国处于赵国的中间,所以,必须借道赵国才能进攻。赵国国君烈侯就不太愿意,赵烈侯手下人说:如果魏国灭不了中山,那肯定实力大损;如果他灭了中山,也是两败俱伤,何况路途遥远,他也不好控制,到时候还不是狼窝边的小羊吗?

果然,几十年后,原本中山国的一个部落就重新复国了,最后被赵国吞并。不过,从赵国人的想法中也能看出来,那个时候,大家想的都是怎么抢地盘,从来不会有什么互利共赢的想法,这也就造成了后来各国合纵连横一次次瓦解,互相以邻为壑,并最终被秦国各个击破的结局。

二、魏惠王即位与战争烈度空前

三晋一开始还是比较统一战线的,比如,他们哥仨一起讨伐齐国,抓着齐康公到周天子那里,让齐康公劝说周天子承认他们三晋是诸侯,后来又一起讨伐了南边的大国楚国。可惜,这哥仨要是没有一个主事的,那就非得互相掐不可。

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继位;魏武侯去世之后,留下俩儿子争夺君位。这时候,韩赵两国就开始内斗了,

一个说要杀一个立一个,趁机把魏国收了当小弟,从此他当老大;另一个说,还是得让他们分家,这样魏国就废了。然后他们就各自手段了。

最后是谁也没捞着好处:一直不被看好的公子莹打败了对手胜利即位了,然后三晋从此分手了。

三年后,没过够瘾的韩赵两国又扶持了周天子的两个儿子之间内斗,导致周王室分裂成了东西两部分。真是搅屎棍子啊。

这时候,战国七雄基本都经历了一次改革,比如赵国有公仲连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变法,齐国有邹忌变法,秦国献公改革,楚国吴起变法,实力都慢慢壮大了,这期间,要么就互相混战,要么就把自己周边的小国都兼并了,互相也都过着相对安稳的日子。

接下来才真正进入战况空前惨烈的战国。

各国经过变法之后,普遍都加强了国君的权力,在地方上设立了郡县制,经济发展得都还不错,这造成了两个结果:

第一,大量的农民被吸收到军队之中,各国军队数量增加。

在之前,军队那都是贵族们才能参与的特权行为,各国国君都亲自上阵指挥,就跟在西方,只有贵族才能佩剑决斗,普通人只能互相抡王八拳一样。

第二,武器也先进了。

奖励耕战的政策一下来,大家都玩命干活,无意之中就把采矿业也带动起来了,

铁器的应用就更广泛了,不仅弓箭更加精良了,还发明了射程更远的弩机

,总之,怎么能迅速收割生命就怎么来。

这一切都让接下来的战争不仅规模巨大,动辄十几万人对砍,而且战损比极高。

三、掉进战国的“修昔底德陷阱”

大约在2015年左右的时候,我国与灯塔那边有一段关于“修昔底德陷阱”的讨论,那个时候,《参考消息》上天天都是关于修昔底德陷阱的文章,整版整版的,看着让人满脸问号。

然而,在战国时期,确实是存在修昔底德陷阱的。一国的崛起必然导致原本强国的恐慌,只要话不投机,就可能开干。

魏惠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力继续强大之后就触动了一直以来的东方强国——齐国的利益。

此时的齐国是齐威王当政,这人命太好了,一堆的文臣武将都围着他转,关键他自己还不太昏庸,后人给他安排了很多成语小故事,比如“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淳于髡讲故事,他说了一句“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等等。

话说打败了兄弟上位的魏惠王一开始也励精图治,手下聚集了一帮小弟,都需要他的庇佑,其中有一个就是卫国,此时的卫国,差不多全被魏国包围着,只有东北部与赵国接壤。

前354年,赵国想吞并了卫国。魏惠王说,老赵你这是要打我脸啊,那能行吗。就叫上小弟们一起起兵伐赵,围攻赵国的首都邯郸。

赵国一看,形势危急啊,赶紧求救吧。求救信送到了齐威王的手里,齐国派出两个人,一个是田忌,一个是孙膑。这边刚出发,魏国就攻破了邯郸城。孙膑和田忌一合计,再去救邯郸的意义已经没有了,还是就近去攻魏国首都大梁,这样更能让魏军回师,赵国的压力就小了。

于是,孙膑率领轻车兵直逼大梁,魏惠王急调庞涓所部魏武卒精锐回师,庞涓一听就气疯了(“以怒其气”),马上回军,路上听说齐军已经进犯大梁的城郊了,庞涓害怕回去晚了连魏惠王的面都见不上了,就把辎重扔了,加快行军。齐军又派小股部队在途中与庞涓交战,故意战败,让庞涓以为齐军都是老弱病残,以致轻敌。实际上的齐军已经埋伏在庞涓回师的路上——

桂陵

。等庞涓一到,全军出击,一举击败长途奔袭而来的魏武卒,活捉庞涓。这就是

围魏救赵

的故事。

其实,桂陵之战对齐魏两国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一年后魏国就在大梁南边的襄陵一举击败了齐卫宋的三国联军,逼迫齐国求和。而

之所以桂陵之战彪炳史册,主要是因为,从此以后,战场指挥成为一门决定军事胜负的艺术。战争再也不是以往那种君子之间约定时间地点的“神圣之战”,而是“兵者诡道也”的诈骗术。

说到战场上的诈骗术,历史上的另一场战役才是开创性的,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曹刿论战》中的长勺之战

在文言文中的《曹刿论战》似乎看不出来什么特别,下面我来复述一下这场战役:

两军对垒,双方列好阵型之后要擂鼓,擂鼓的意思主要是告诉对方:我准备好了,你准备好了吗?如果对方没准备好,就不会擂鼓,这时候是不能进攻的,这叫“不鼓不成列”,是战场的规矩。

冷兵器时代,阵型很重要,只有列好了阵型才能阻挡住大批敌军的集中冲击,类似火器时代的散兵线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进攻,连射箭都做不到同步,更无法有效杀伤敌军,如果被敌军分割包围,那种面对面的血腥对战很容易让被包围一方心理防线崩溃。

齐军列阵擂鼓进攻,曹刿不让鲁国擂鼓。齐军冲到一半发现对方没擂鼓,以为鲁军没准备好,就退回来重新列阵,重新擂鼓,重新冲击,冲到一半发现鲁军还没擂鼓,又退回来。如此反复。到第三次,齐军以为鲁军还没准备好,那还得退回来,自然冲击就没什么气场,基本就是做做样子了。这时候鲁军突然冲出来,齐军措手不及,阵型立马乱了,阵型一乱,基本就没有了战斗力,试想一下,对方一大圈人排好队形滚滚而来,发一声喊就一块射箭,密集的箭雨扑面而来,我方呢?大家都楞了一下,然后开始心慌,一心慌就有人听不见指挥官的指令,连箭都忘了射,那对方就很顺利地冲过来了,于是我方就溃败了。

看明白了吧,曹刿这属于典型的不讲武德。估计孔子见了一定会嘲笑他“是可忍孰不可忍”。

当然,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如果制度束缚了生产力,那么只需要冲破制度的束缚就可以迎来生产力的极大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尤其如此,很多时候冲破周礼的束缚就能先发制人赢得胜利。只是当时的很多人被一叶障目,没有这种思维,相比较而言,曹刿一句“肉食者鄙”倒是跳出圈外,看到了本质。当然,也可以说曹刿作为一介平民,无法理解“君子之战”的荣誉。

话又说回来,不是所有的束缚都能冲破,如果真的无所顾忌啥都要冲,那很可能掉坑里去。比如魏国称王这事。

就在魏国在东边围困赵国首都邯郸和桂陵之战时,秦国和楚国在背后捅魏国的刀子。

前354年,秦军在元里这个地方击败魏军,占领了魏国的少梁邑。前352年,已被授予秦国高级贵族爵位大良造的卫鞅,率军攻打魏国。次年,围困魏国的固阳,固阳投降。

四、不合时宜的会盟和称王

等魏国在东边打退了齐宋联军,又逼迫赵国和谈,放了庞涓,转回头就开始收拾秦国了。

那时候的秦国,刚变法四五年的样子,虽然有了点肌肉,但是,还不具备跟强大的魏国一较高下的能力,就像一个人刚开始健身,他怎么又能力去对抗一个已经天天增肌长跑十几年的职业选手呢?

秦孝公和卫鞅商量之后决定给魏国挖坑、祸水东引、待机而动

:先让他去主动挑战别人,等他累的差不多了,咱再上。

于是,前344年,卫鞅亲自出马去见魏惠王,一见面就吹彩虹屁,大王您地广钱多,兵精粮足,怎么能只当一个小小的诸侯呢?您应该称王,是周天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您应该带领其他各国去灭了齐国和楚国这两颗老鼠屎啊。几句话让魏惠王飘飘然了,竟然真的召集诸侯到逢泽举行会盟。所谓的会盟,到现在这个阶段,基本上就相当于是向各国展示自己的实力,那意思,你们都得来投靠我,以后大哥罩着你,不来的都上我的黑名单,回来挨个收拾,你们看着办吧。秦孝公还派了自己的儿子少官来参加,对魏国示好,让魏惠王的矛头直接指向了齐国和楚国,秦国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史称“逢泽之会”,会盟之后,魏惠王还带领众小弟们一起去朝见了周天子,宛然一副周天子“老大”他老二的感觉。

卫鞅的这个奸计就是把魏惠王当做一个靶子,让天下人都来射他。就跟后来袁术称帝一样。虽说当时周天子名存实亡是共识,但是大家谁都不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谁第一个站出来要取代周天子,那一定会成为众矢之的。

逢泽之后两年后,魏国讨伐韩国,大概是因为当年韩国抵制这次会盟,没有参加,魏惠王怀恨在心。

韩国抵抗不住魏国的进攻,就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其实跟秦孝公想一块去了,也想坐收渔利,嘴上答应的很热情,实际上磨磨蹭蹭就是不出兵,等到韩国快要崩溃了,才让田忌、孙膑去伐魏救韩,准备收鱼了。魏国派太子申和庞涓率领十万大军来抵抗齐国,孙膑让士兵每天逐次减少做饭的军灶数量,制造出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致使庞涓轻敌冒进,趁黑夜追击齐军,在今天山东莘县附近的

马陵

中了齐军埋伏,庞涓兵败自杀,太子申被俘,魏军全军覆没,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争夺天下的实力。

此后,魏国在与秦国的战争中接连失败,不得不向东屈服于齐国。

前336年,魏惠王接受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惠施的建议,

通过臣服于齐国,让楚国嫉恨齐国,从而引起齐楚相攻,魏国作壁上观,伺机而动,这就是“徐州相王”

。至此,魏文侯一代名君打下江山,魏国可以说是一手好牌,到魏惠王差点被迫离开牌桌。此后,魏国还将在合纵连横中再努力一把,但在七国混战中始终掀不起滔天巨浪,永远失去了一头猪再次起飞的“风口”。

徐州相王之后,赵国发现齐国这事办的不讲究,就开始攻打魏国,并修筑长城防备齐国;而楚王则亲率大军攻齐;各国的合纵连横也进入高潮,这个,下下篇再说。

五、下篇提要

卫鞅怂恿魏王称王,引发山东各国的矛盾,成功把祸水东引,各国的目光也都盯着东部,让秦国有了十多年相对风平浪静的生活,期间,卫鞅的变法深入人心,在六国的眼皮子底下韬光养晦。接下来,秦国该动手了,卫鞅也差不多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头条创作挑战赛# 明朝统共有十六位皇帝,北京却只有明十三陵。 除了葬在南京的朱元璋、下落不明的建文...
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出土两件罕见...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雄安考古队在河北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内发掘出土两件罕见龙首,初步判定为唐...
原创 项... 公元前202年的寒冬,乌江边上一个昂长八尺、身披王者铠甲、手持带血天子剑、英勇威猛的将军,却显得神态...
原创 毛... 看历史老照片,品百年沧桑巨变。 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今天要为大家分享一组毛主席老照片。从这些老照片上...
原创 中... 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动荡时期,发生于南北朝时期末期,期间五胡族群体的入侵和战争导致了大规模的人...
原创 如...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人认为刘备是一个伪君子,所谓的“仁义”不过是他装出来的。由此认为刘备如果真的光复了汉...
原创 北... 一百年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强则国强”,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少年肩负着未来和希望,是祖...
原创 为... 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南北朝时期无疑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南下,与中原的汉族政...
原创 溥... 清朝是历史中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溥仪则是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虽然出生在皇家,但他的人生是悲惨的,...
光影流转间,哈曼卡顿音乐琉璃4... 暮色渐沉时,我最爱蜷在沙发角落。落地窗外是城市渐次亮起的灯火,而屋内只留一盏暖黄的阅读灯。这时候,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