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对李严有一个错误的历史认识,认为李严是刘备安排的托孤大臣,统领兵权,而诸葛亮受到刘备猜忌,且被认为军事能力不足,所以仅被刘备安排内政权力。其实这种观点完全站不住脚,刘备去世之前,是将蜀汉全部权力移交给了诸葛亮,否则也不会说“君可自取”的话,而当时蜀汉内忧外患,叛军蜂起,刘备又怎会将兵权交给非荆州集团的李严呢?
为何会认为刘备将兵权托付给李严?
李严,本是荆州人,后在曹操进攻荆州后,归降刘璋,并受到重用。在刘备率军入川后,李严又率部投降刘备,是较早投降刘备的益州集团人才,所以也得到刘备的重视,平定成都后,李严被任命为兴业将军,并于诸葛亮、法正等共同制定《蜀科》,可以说李严属于文武全才性人才,也因为较早归降刘备而得到重用。
在夷陵战败后,刘备并没有退回成都,而是驻扎永安,并在永安办公,此时永安俨然成为蜀汉的第二政治中心,而在永安之时,刘备征召李严,并任命李严为尚书令,统领永安所有防务。
次年,也即章武三年,刘备病重,征召诸葛亮、太子刘禅等前往永安,并立下遗诏,令刘禅继位,丞相诸葛亮为托孤大臣,李严为辅,同时命令李严统领内外诸军事。由于刘备生前安排李严作为辅政大臣,其位次虽然在诸葛亮之下,但是却统领内外诸军事,所以很多人认为刘备生前将兵权安排给了李严。
李严并未安排获得蜀汉
兵权
其实对于李严的安排来看,其是否获得兵权的核心点在于对统领内外诸军事的理解上,其是否是统领蜀汉内外的诸军事呢?显然不是,其正确理解为:李严统领的是永安宫内外以及永安的防务军事,当时刘备驾崩,出现权力交接间隙,而永安地处边境,容易出现混乱,而李严自章武二年就防守于此,所以令李严统领当时的永安军务极为正常,也需要明确。
从刘备的安排来看,诸葛亮的职务是丞相、录尚书事、益州牧,可以理解为蜀汉政权的绝对一把手,而李严只是尚书令,其只是诸葛亮的下属官员,所以李严也不可能掌管蜀汉的军权的。
从后期来看,诸葛亮返回成都后,李严一直驻扎在永安,并未返回成都,所以李严也无法掌管蜀汉整个军权,更谈不上接管整个蜀汉兵权,所以刘备的安排下,并没有安排李严掌管全部军权,其统领内外诸军事,只是负责永安地区的防务。
刘备对李严的真实安排
刘备之所以如此安排李严,是有其非常慎重地考虑的,夷陵战败后,蜀汉地区叛乱不断,政权极其不稳,尤其是南中地区,数郡叛乱,蜀汉可以说是内忧外患,而此种情况下,刘备不得不对其后事做谨慎安排,而所有事情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兵权,在三国时代,谁掌握军权,谁就可以更换政权,比如曹魏方面安排曹爽掌管军权,而提防司马懿就是如此,这种情况下,刘备只能安排荆州集团的人来掌管军权,其首选必定是诸葛亮。
刘备安排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并说道“君可自取”,如果诸葛亮连兵权都没有掌握,又如何能够坐稳丞相的位置呢?又何谈“君可自取”呢?通过诸葛亮后事的安排来看,其安排接班人蒋琬、费祎也都是荆州集团,所以这也是蜀汉的国策,那就是最高权力必须掌握在荆州集团手中。
那么刘备为何要如此安排呢?因为李严首先是文武全才,而永安防务重要,所以章武二年,刘备就征召李严,其对李严的安排则是驻扎永安,防备东吴;这个军事任务并不重要,但是很为合适,夷陵战败后,东吴已经和蜀汉和谈,防备压力不大,而汉中地区才是最为重要的军事要地,刘备安排的是荆州集团的魏延,对于李严,有原益州集团孟达叛乱的前提,所以更不可能交付所有兵权。
李严代表益州集团投降派的利益,所以刘备在安排上也不得不考虑,其虽然安排辅政大臣,但是更是名义上的尊崇,李严身在永安,又何谈辅政呢?所以对于李严的安排,只是尊崇,而并没有实权,真正的兵权、实权则是全部交付给了诸葛亮,所以诸葛亮也自然可以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