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吃席,各种规矩简直让人吃不下饭
今天我们继续来说一下清朝皇宫里的御宴,皇宫里吃一顿饭,虽然是丰富,但是一大半是走过场,各种礼仪仪式走不完,正如《末代皇帝》中溥仪所说,皇帝用膳每天都是一如既往,就跟戏子一样。
乾隆皇帝在除夕这一天也是要经历很多的过场,在这天晚上,也是新的一年即将来到的夜晚,在这个夜晚将新旧分明。乾隆也不会闲着,首先要到养心殿冬暖阁举行开笔仪式,就是乾隆挥笔写上新年吉祥的数字。
等到深夜两点的时候,皇帝就要到钦安殿去礼佛,然后深夜三点到圣人、药王还有列祖前拈香。到了三点一刻的时候,皇帝又要到乾清宫的昭仁殿去吃煮饽饽。这个饽饽不是什么面团子,而是各种面制糕点的总称,比如说饺子之类的。
到了正月初一,依照满人的风俗,不管高低贵贱那都是要吃饺子的,不同的只是包在饺子里的馅料,而且当时就流行在饺子里包进去一个铜钱,有钱的就包金银小锞,吃到的人就会寓意着年终岁大吉。
即使是在皇宫之中也是这样办的,而且还必须保证皇上能吃到包有小元宝的饺子,寓意新年大吉。所以为了让皇帝精准地吃上这个饺子,手底下的人可是费足了心思,必须得要皇上吃到才行。
一次在吃饺子的时候,那时清朝叫做吃饽饽,分两次给皇上端上来,每种馅料的饺子都在十个左右,有好几种,而皇帝再怎么能吃也吃不下那么多呀,但是为了吃到金元宝也是铆足了劲吃。
饺子里包着钱币也是极其危险的,也有记载说皇帝在吃煮饽饽的时候就不小心将金钱币吃下去了,过了三天才排出来,也有人批这样的风俗是在不太好,但也不敢说。
吃下金钱币的皇帝就是同治帝,这也和他本人的性格有关,吃饭时喜欢狼吞虎咽的,所以吃下去金币也不知道。而且同治帝还比较任性,有时候不喜欢吃宫中的饭菜,就让太监帮自己吃,太监也算是沾了光。
本来说节日里包有元宝金币的饺子是很欢乐的,但是到了慈禧太后这里,就变得谨慎起来了,大家都在忌惮慈禧太后,也怕太后不开心。
于是包着金元宝的饺子就会包四个,让慈禧太后都能吃到,但是一次新年吃煮饽饽的时候,慈禧太后只吃到了三个,恰巧另一个被隆裕给吃到了,但是隆裕并不是开心的,而是立马紧张到不敢吱声,把元宝含在嘴里,表情也是略显尴尬。这时候气氛就有点不对了。
于是李莲英一眼看明情况后立马出来解围,李莲英来到隆裕身边,让她把元宝拿出来,然后又将元宝塞到饺子里,再让慈禧太后吃几个,这最后的元宝才叫慈禧太后吃到了。隆裕此后也对李莲英多加关照。
紫荆城在北京城的中心,太和殿又处于紫荆城的中心,所以说这里象征着整个王朝的中心,也是皇权的统一的象征。
在清朝,很多重大的事情都是在太和殿举行的,比如说皇上登基、结婚和祝寿等都是在太和殿进行的。而和家人吃饭的地方一般是在乾清宫,但是朝廷外宴就是在太和殿。
一般在太和殿举行的宴会都是非常隆重的,有着很多的规矩礼仪需要进行,比如说节日宴会,可能就要摆个几百桌,各种菜品和酒品等,然后根据地位来吃席,不同的作为菜品酒品也会不同。
在开始宴会之前,部门会将宴会所有的一切数据报备给皇上,用了多少食材,总共办了几桌,多少酒都是要点清楚的,而这些开支,表面上是由皇家操办支付,但是最后都是亲王贵胄来接盘,但是这些钱对于王公贵族来说也不算什么,这样还会拉近和皇室的关系。所以吃饭也是有很多宫廷联系的。
到了大宴的时候,全部人都穿着符合礼仪的服装,然后等待吉时皇帝来亲临。皇帝落座之后,也会有音乐提示,王公大臣才能就坐,然后向皇上行礼,开始进茶,行谢茶礼,进酒,行进酒礼,进馔,行进馔礼。
然后是由大臣们跳舞,随后还有各种舞蹈杂技等将宴会推到高潮。在宴会的最后,鸣鞭奏乐,皇上先起身回宫,随后各位大臣王公散去。
清宫御宴有着独特的风格,酒宴上出席者都是席地而坐的,宴会上王公大臣们吃不完的食物还会让各自仆人带回家去享用。到了光绪时期,太和殿大宴就有所改变,一次宴会上,慈禧和光绪一同坐在御榻上,然后是一众大臣向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说祝词,给他们行礼。
整个正月,皇帝都是被各种安排塞满,吃是所有仪式中都要经历的,但是对于皇帝来说,过新年也像上班一样不能休息,反而成了一种负担。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走程序一样,所以说皇宫里的很多东西,都是没有人情味的,很多东西不过是走个流程,皇室的人并没有很快乐,还不如市井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