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区域文学研究所 苗蔚林
近一个时期,笔者一直在研读、点校乡贤朱路(晚清东海县平明人)的著作《东游汇录》,将写出系列随笔短文,全面介绍《东游汇录》一书的内容和学术价值。由于水平所限和占有的史料不足,可能存在解读不确切之处,欢迎专家、学者和朋友们不吝赐教,以期在文稿正式发表前纠正。
一、朱路访日的历史背景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廷意识到器物与制度的落后,“师法日本”成为社会共识——日本明治维新仅用三十年便实现富强,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清国派出多批次访日团,学习、考察日本的军事、教育、工商业等多方面改革经验。朱路1907年访问日本,是大清国派出的若干个访日团之一。
二、《东游汇录》梗概
朱路在访日期间,写成《东游汇录》一书,该书包括《教育管窥》和《扶桑竹枝词》两部分,《教育管窥》记录了他访日的所见所闻,朱路在书中,对日本教育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国内教育能向日本学习,包括高等教育和“小学”教育,这里的“小学”指的是今天的中小学,即初等教育。《扶桑竹枝词》则是在日本期间的诗作,计93首。
三、朱路访日考察的基本情况
目前,并无查阅到朱路访日的详细史料。从《东游汇录》书中的文字里,整理出有关信息。1907年,朱路受朝廷派遣,从上海港登船启程,率团出访日本两个月,考察日本教育改革。朱路考察团在日本期间,白天考察,晚上写考察记录和小结。随从人员李惟寅有文字记载:“余随先生视察,晨则出游,夕则命笔”。当年,大清访日、留学的人数大约5000人。
随朱路访日的人员如下:
李觐光,湖北蕲州人,朱路的学生,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初,任四川省警察总局总办,民国时期曾担任四川省参议会参议员。访日回国后,他是《东游汇录》编辑、校对、出版的主要负责人。
董来䨞,朱路的学生,曾在湖北武昌求学,毕业后担任地方新式学堂的管理工作。随朱路出访并留学日本,他负责《东游汇录》文稿的誊写。朱路访日归国后,董来䨞留在日本上学。
李惟寅,朱路的学生,负责校勘、誊写《扶桑竹枝词》。随同朱路访日的人员中,还有刘世俨、龚迈等人,这两个人协助李觐光校对、编辑《东游汇录》。(苗蔚林原创文章,禁止抄袭、转载,违者必究!)
随行人员中,还有赴日本留学的学生。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清廷推行“新政”鼓励留学,留学更成为仕途与救国的重要路径,日本距离中国近、文字文化相近,留学成本远低于欧美。甲午战败后,大清国掀起留学日本热潮。
四、朱路的主要教育观点
李觐光的“题词”仅200余字,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朱路主要的教育观点:教育改革,首先要从教学内容着手。“讲明国家与民维系之理,使先入者为主,定天下之志,结人群之体”要阐明国家与民众相互维系的道理,让这种理念先深入人心,就能坚定天下人的志向,凝聚民众的共同体意识。其核心含义,教育应“非第育才”,即:育人先育“脑”,不改变思想,谈不上能培养人才。
五、《教育管窥·题词》
东人兴学,营构阅世,遂尔雄视列强,牙角海上。大学高等官、私设立者百余区,而小学不与焉。光等奉长吏命,东渡考察,谒先生于申江,提挈来东视察之役,靡不随侍。先生谓:“参观非调查,比宜择其要者。烟云浏览,一日可毕数校,积日可尽全校,无取也。” 且先生兹游,意在小学,谓当自编教科书,讲明国家与民维系之理。使先入者为主,可以定天下之志,可以结人群之体,非第育才而已。既讫岁事,论次成篇,谨手校之,复综述其宗旨焉。光绪三十三年正月谷日
受业李觐光、后学刘世俨、龚迈 校字
六、《东游汇录·总跋》
余等肄业鄂垣甫逾三载,归而经理学校,滥竽教习。自维固陋,是以结伴东游,冀为杯勺之挹注,获随杖履。既扩见闻,复承绪论,获益多矣。笔记数种,校录既竟,先生辄整归装。故国山川,春江花月,秣关草绿,钟阜烟青,载酒莫愁之湖,挂帆公路之浦。旅途寂寞,谅无斯虞。余等留学是邦,归期尚远,亲炙之怀,乌能已已。用敢纪瓣香之前因,眄春风于后日,附诸卷尾,志慕忱焉。
光绪三十三年孟春上浣
受业董来䨞 谨跋
(苗蔚林原创文章,禁止抄袭、转载,违者必究!)
上一篇:中国之大,日本之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