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肯定多于否定
我认为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是妥当的,但大家要注意一点,李世民这里可没有黑曹操的意思,相反对曹操还颇多肯定。
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是有缘由的,而且远不止这一句话。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贞观十九年,年近五十的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路过邺城时,顺道祭奠曹操,给出了“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的评价,并写有《祭魏太祖文》。
夫大德曰生,资二仪以成化……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匡正之功,异於往代。观沈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徇国之情,有无君之迹……其天意也,岂人事乎!——《祭魏太祖文》
从李世民的文中可见,他纯粹是适逢其会地抒发了帝王对天意莫测的感慨,中肯地评价了曹操的优点和缺点——统军治乱之能和僭越不臣之举,说得没有毛病。
对于曹操而言,军事能力被肯定那是很添彩的,而挟持汉室的事虽然说着不好听,但是哪个雄主手上没点泥?
清清白白就想问鼎九五之位的,那可算是天真得没边了。李世民自己还担着玄武门之变的事,只要能掌控皇权,有哪位还会真在乎这个?
所以说,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肯定要多于否定。
为什么说曹操是“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一将之智有余”不用过多解释:
曹操善于统兵征战,从中原起家,原本群雄环伺,他却硬是爆打了一圈,连败袁术、吕布、刘备、袁绍等一众军阀势力,堪称“以一人反包围众人”,最终一统北方,成为三足鼎立的最强方。
△曹操
这么优秀的君主,又为何“万乘之才不足”呢?
“万乘”(shèng)指的是天子。按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明白了“万乘”的意思,就知道李世民认为曹操的统帅之才是合格的,但天子之才却是不足,事实也确实如此:
一、曹操没能完成大一统,只是掌控了北方。而如刘邦、刘秀、李世民等顶尖帝王无不克服万难,完成一统。
这种决定性结果,就足以将曹操挤出顶尖君主的行列,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是对于顶尖君主而言必须论成败。
有部分人认为,曹操起点低,环境差,对手强,三十年都没能一统天下也是情有可原的。我觉得曹操的统一难度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但是不管讨论出什么结果,都不能为曹操的“天子之才”不足开脱。李世民的文治武功是有目共睹的,纵观千古也是罕有敌手,他经历的险境也是地狱级的,没有比任何君主轻松多少。其他顶尖君主如刘邦、刘秀、朱元璋等人更是都秀出了天际,个个堪称位面之子,曹操也只有仰视的份。
二、曹操的格局不算小,但是比上仍是不足。曹操有个特点,爱亲自领兵征伐,大家觉得这很正常,开国创业嘛,君主哪有不亲自带队的呢?
话不错,但这也得有个度,毕竟一个君王的精力是有限的,凡事亲力亲为本就落了下乘,也耽误了其他事项的进展。打仗就该交给职业的将军去打,君主把控大方向就好,会用人才能体现君主的高明。
你看刘邦用韩信,多豁得出去,曹操有这魄力吗?刘秀又是另一种类型,后期全程在后方遥控指挥,却能每战必胜,搞得将领们不得不服,曹操的能力还达不到刘秀的程度。李世民冲锋陷阵那都是登基前,后面的大仗都是交给李靖、李勣、张公瑾、柴绍、侯君集等将领去打。朱元璋前期带队较多,等平定江南后,北伐的事就交给徐达、常遇春等将领去搞,他坐镇后方夯实基业,这就是帝王的正确操作,这就是格局。
而曹操的亲征是从始至终的,压根不愿意放兵权给其他将领,能信任的宗亲将领又缺乏统帅级别的人物,这样一来,曹魏的军事能力其实是被束缚了的。最后曹操本人带队在赤壁饮恨,更是直接断了曹魏统一天下的良机。
综上所述,李世民对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的评价是中肯的,因为对比顶尖君主们,曹操明显在功绩和格局上都是有所欠缺的,他的“天子之才”只够做一个北方霸主。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
@清山雅舍
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分享,在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