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的五金文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胡公文化;“义利并举”的陈亮“事功学说”;精彩绝伦的永康鼓词、十八蝴蝶、九狮图等特色非遗文化……永康人文荟萃,文化源远流长。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调研金华重要指示精神,永康发布特别策划推出“擦亮丽州文化金名片”系列报道,厚植文化自信,深挖文化内涵,为加快建设“世界五金之都 品质活力永康”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两宋时期,永康孕育了两位杰出的历史人物——胡则与陈亮,前者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为后人称道,后者则倡导“义利并举,经世致用”的理念,至今影响深远。宋末元初,永康再次诞生了一位堪比前贤的人物,他就是胡长孺。
胡长孺画像
胡长孺(1250-1324),字汲仲,号石塘,永康适游(今西城街道山下村)人。宋末元初一代良吏,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胡长孺一生笃志好学,学识渊博,勤政清廉,为民造福,在政坛和书法史上都留有盛名,其事迹历经数百年仍被后人所传颂,是后世学习的典范。
清正廉洁 一心为民
咸淳年间,胡长孺随外舅徐道隆入蜀,礼部铨试名列第一,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与高彭、李湜、梅应春等并称“南中八士”。后转福宁州悴。
南宋灭亡后,他一度隐居在永康山中,与里中学子群聚论学。至元二十五年(1288),忽必烈下诏求贤,胡长孺等人被强征到大都,任集贤院修撰。因其生性刚直,不久便与宰相在议政时产生分歧,改任扬州教授,任期结束后,迁任建昌录事。
当时,朝廷显官程钜夫(即程文海)权倾一时,其家族倚仗权势,行事嚣张。程家扩建宅门侵占公共道路,激起民愤,但无人敢言。胡长孺上任后,不顾程家权势,果断拆除违建,赢得民众赞誉,也遏制了权贵的嚣张气焰。
胡长孺故事画《不避权贵拆除外门》
话说当年,胡长孺本不愿效忠元蒙,却因程钜夫推荐而入仕,此次拆除违建之举得罪了权贵,导致其仕途坎坷。至大元年(1308),胡长孺被降职为台州路宁海县主簿,从“学官”转为“政官”。
元大德十一年(1307),浙东遭遇严重灾荒,次年麦子绝收,百姓饥困。胡长孺刚到宁海上任便面临严峻考验。宣慰同知脱欢察奉命赈灾,向富户募捐一百五十万贯救济灾民,并将二十五万贯交由胡长孺暂管。
胡长孺察觉脱欢察有私吞之嫌,遂将这笔钱直接分发给灾民,并详细记录。一个月后,脱欢察返回索款,胡长孺呈上账册说:“钱在此!”脱欢察大怒,指责胡长孺擅自行动。胡长孺答曰:“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
胡长孺故事画《无惧上司分发赈金》
脱欢察虽怒,但心中有鬼,不敢深究。百姓感激胡长孺,为他立生祠以表敬仰。
胡长孺在宁海任期六年,政声斐然,视民如子,他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2023年12月,市胡长孺文化研究会的成员们前往宁海县,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活动,追寻胡长孺在此地任职的足迹。此次考察活动不仅加深了研究会成员对胡长孺历史贡献和人文精神的理解,也为胡长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翰墨留香 文采斐然
碧嶂龙山胡氏一族历史悠久,乃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传承至胡长孺这一代更是人才济济。胡长孺自幼聪颖好学,刻苦钻研,以博学强识闻名,与其从兄胡之纲、胡之纯并称“三胡”,成为一时美谈。成年后他游学四方,遍访名师。他师承南宋理学大师余学古,其学术渊源可追溯至理学宗师朱熹。
胡长孺纪念馆
在书法艺术方面,胡长孺更是造诣非凡,他书法师钟元常,得其骨力,小楷临有《力命表》《宣示表》《忧虞帖》等,其著有《瓦缶编》《南昌集》《宁海漫抄》《颜乐斋稿》等多卷,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与书法修养。
由于种种原因,胡长孺的书法作品存世稀少,实为憾事。目前存世的尚有文徵明的《停云馆法帖》收录的胡长孺行书札三页,还有《与叔敬贡士书》《题苏东坡春帖子词卷》和《题陆秀夫义山帖后》这三件作品,《中国书法大字典》辑胡长孺“欲”“叶”“盲”“蒿”“谊”5个范字。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胡长孺的书法作品,在一笔一划中感受他独特的艺术魅力。
点击下方图片
即可详细了解每一件作品
↓
·
胡长孺因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和高超的书法技艺,常被人邀请撰写文章和墓志铭。一次,赵孟頫受罗司徒委托,携百锭钞票请胡长孺为罗父撰写墓铭,胡长孺愤然拒绝:“我岂为宦官作墓铭耶?”即便面对老友的请求,他也坚持原则,毫不妥协。
相反,当吴用晦的家人请求他为吴用晦撰写墓铭时,尽管彼此并无私交,但因吴用晦品行优良,胡长孺毫不犹豫地应允。可见其为人爱憎分明,重情重义。
胡长孺故事画《书法大家气节名世》
胡长孺的才学与品德对后人影响深远。2023年6月27日,“青嶂碧溪,致敬长孺”书画作品展在永康市博物馆开幕,展出了百幅颂扬胡长孺及描绘永康山水风光的佳作。
2024年1月27日,在“爱是春风 艺在行动”书画名作义拍活动中,16幅省内知名书画家捐赠其书画作品,并将拍卖所得的9.55万元善款用于支持困境儿童陪伴服务,以此彰显了胡长孺仁爱精神的延续。
“千载清节”胡长孺、章太炎廉洁诗意书画作品联展永康站
此外,“千载清节——胡长孺、章太炎廉洁诗意书画作品展”先后在余杭章太炎故居纪念馆、永康大司巷特色文化街区耕心堂展出。展览共展出了66幅由长孺书画社和杭州原墨社书画家创作的作品。以笔传情,以画喻理,表达对胡长孺与章太炎诗文中的高风亮节和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进一步传承廉洁文化,弘扬正直清廉的社会风气。
嘉言懿行 泽被后世
胡长孺逝世时,有不少人为他撰写挽诗挽联,以表哀思。揭祐民在《哭胡石塘》中写道:“颜乐斋修文史终,更千年后有胡公。”70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踏入长孺故里——西城街道山下村,一座巍然矗立的雕像赫然在目,基座上“一代名儒 理学名贤”八个大字熠熠生辉。
胡长孺雕像
为响应永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复兴宋韵文化、实施“文润永康”工程的号召,2023年3月26日,杭州、永康两地的有志之士携手成立了永康市胡长孺文化研究会,邀各地专家学者、书画名家共同探讨挖掘胡长孺的生平事迹与成就。
2024年2月26日,“长孺故里,适游山下”首届龙灯文化节拉开帷幕,同日,胡长孺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并被授予“浙大城市学院新时代党建与思想教育研学基地”“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书画教育实践基地”“永康市志愿者协会杭州青年分会乡村振兴服务基地”等多个称号。最近,该馆又通过省文物局的评审,被列为“浙江省乡村博物馆”。
胡长孺纪念馆内部
市胡长孺文化研究会会长胡礼祥说:“胡长孺文化是一座思想富矿,是我市继胡公文化和陈亮文化后的一大文化标识。胡长孺纪念馆现已成为学生爱国教育、国学教育、历史教育及书法教育的重要基地,为乡村社会发展与基层群众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文化力量。我们将持续扩大胡长孺文化的影响力,让宋韵文化在永康焕发新生,为完善浙江公共文化体系、打造浙江新时代文化高地贡献永康力量。”
下一步,永康市将以长孺故里山下村为根基,建设研学基地,助力乡村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打造“长孺故里贤达地,适游山下进士村”的品牌,将山下村建设成为“文润永康”的共同富裕示范点。通过深入调研,专家研讨,影视作品和出版专著文集等方式,拓宽胡长孺文化的影响。同时,积极引进艺术和大学教育资源,将山下村发展为书画艺术特色村,将山下小学打造为书法特长学校,传承发扬胡长孺文化精神,使之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的文化瑰宝。
永康新貌
长孺之风 “三硬”盖世
回顾胡长孺一生,他至少给我们留下“三硬”等精神财富。
胡长孺画像
一身“硬正气”。他生活在宋元朝廷更替时期,落寞之心无法言说。但应召入朝时,他一表露出一个士人特有的家国气节。元文学家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写道,元至正二十五年(1288年),朝廷广诏人才。考虑到生存之计,他从老家来到朝廷,元世祖勿必烈特意在便殿等他。因快走入殿一时慌张,他将笠子放歪了也不知。“秀才,你有何才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世祖笑了,说:“你连只笠都放不正,还能平天下?”
此后,冯梦龙评价此事时说:“长孺不正笠,他志不在一笠啊。”
一身 “硬骨头”。胡长孺每到一个地方任做官,总将“民”放在心上,而且硬里寻智。前面提到的脱欢察,若他将暂寄在胡长孺处的二十五万贯上向呈报,估计不一定是好事。但胡长孺以上旨意,还钱与灾民,则让脱欢察哑口无言。
一身“硬功夫”。在永康传世人物中,他是最具“硬功夫”之一,可谓书文盖世。
——明“开国文臣”宋濂所修的《元史》,将其列于《儒林传二》卷首。
——全祖望是清乾隆年间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在《宋元学案·木钟学案》说,先生学识渊源,文章有精魄,与金华“北山四先生”之一的金履祥一起,以学术被郡人倡,海内争相传阅他的文章。
——胡长孺书文并长,写有《谷仙赋》等。元朝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将之与柳宗元、贾谊、屈原的书文相媲美。
——宋濂之师吴莱尊他为“胡公”。
——在金华范围内,提到写文章,必定说到陈亮、胡长孺,他们都是永康这方土地培育出来的。
如此种种,怎一个功夫了得。
文字:王佳涵
作图:宋思成
视频:吕旭光 李智耿 华本度 张锡 舒宁
供图:永康市融媒体中心 永康市胡长孺文化研究会
融媒编辑:应雨虹
校对:华偎兑
一审:董碧冰
二审:应芳蒙
终审:程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