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悠然阅读
“中世纪”这个词首先由虔诚的基督徒所使用,他们认为自己生活于基督第一次和第二次降临之间的时代。
提到中世纪,我首先想到的是
由
梅尔·吉布森主演的
电影《勇敢的心》。电影背景设定在
13-14世纪的英格兰,讲述了
苏格兰
起义领袖
威廉·华莱士领导苏格兰人民
反抗
英格兰
统治者的故事。
欧洲与世界上许多发展中的地区(国家)一样,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历战无数,即有发自内部的抗争,也有来自外部的入侵。
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斯在《欧洲史》三部曲之“帝国时代(约330-1493)”中说:
中世纪的主要标志是全副武装骑在马上的笨拙的骑士、被桎梏在领主自营地上的农奴、修道院中进行祈祷的修士和修女。这些标志代表了中世纪的物质、社会和知识的静止状态。
《欧洲史:帝国时代》包括有欧洲的诞生、中世纪、危机中的基督教世界三部分。基督教自1世纪中叶产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镇压迫害,直到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于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了基督教存在的合法性,基督教自此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教皇制度逐渐形成。在欧洲中世纪历史中,曾经出现过一位女教皇,她就是琼安
·
安格里库斯。《教皇大事编年记》以及《美因茨大编年史》都有关于琼安
·
安格里库斯的记载,所不同的是,在这两本编年史中,琼安
·
安格里库斯的死亡原因略有不同。
根据
奥帕瓦的马丁的《教皇大事编年记》的记载,
琼安
·
安格里库斯于继位教皇两年后在罗马街头因难产而死;而《美因茨大编年史》则记载琼安
·
安格里库斯由于骑在马上生孩子被发现性别,最终被吊在马尾被乱石砸死。
有学者就记载的时间背景进行考证后得到结论,认为琼安
·
安格里库斯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虚构的。
不过,据说在锡耶纳大教堂的历代教皇雕像旁立有教皇琼安的雕像,如此看来,女教皇是否真实存在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
诺曼·戴维斯在书中引用了
托马斯·霍布斯对教皇制度的看法,托马斯·霍布斯说:
“
教皇制度只是死去的罗马皇帝的幽灵在坟墓中被戴上王冠。”
托马斯·霍布斯本人反对
君权神授
,把
罗马教皇
比作魔王。读完十字军东征这一段历史后,我个人对托马斯·霍布斯把罗马教皇比作魔王的看法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
1095年11月27日,在奥弗涅的克莱蒙宗教会议上,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全体基督徒为解放耶路撒冷而战斗。
1096年-1291年近二百年间,西欧共组织了7次较大和多次较小的十字军运动。
第一次攻占耶路撒冷时,据说有7万平民死于血腥屠杀,仅仅是经过莱茵河地区时,他们就杀戮了8000多名犹太人。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能片面定义。以发展的眼光来看,
十字军东征的确是一个起点,它推动欧洲走向了开放的现代世界。
正如
诺曼·戴维斯在书中所说的那样——
“基督教世界”奠定了欧洲文明的基础。
从文学诗歌到建筑艺术,无一不与基督教会有关,比如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据说,巴黎附近的圣德尼修道院于1143(或1144年)建造的尖拱顶点就开创了哥特式建筑风格。时至今日,哥特式建筑风格仍然广受人们的喜爱。
最后,再分享一个《欧洲史:帝国时代》中的小细节——
“知识窗”《风俗》一节,作者例述了吐痰禁令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了中世纪欧洲风俗文化的发展变化:
不要把痰吐过餐桌或吐到餐桌上(英国,约1463年);
以前允许人们当着高贵的人向地上吐痰……现在这被认为是无礼(法国,1572年);
儿童在伙伴面前吐痰是一个不可饶恕的过失(拉萨尔,1774年);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