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蒋介石,我们总是首先想到消极抗战的形象。这一点并惊奇,因为有一句很著名的口号“攘外必先安内”可以窥见他的思路。这个口号其实最早提出是在一九二九年,这是他第一次使用这个策略。但公开提出这个口号就在“九一八事变”后,这让很多人难以理解。因为此刻日寇和我国之间的矛盾加重,导致国内的局势更加动荡。此时大家都认为先“攘外”,解除外患才是第一要务。蒋介石偏偏想要先“安内”,他觉得一切问题的源头都来自内部,不把内部复杂关系和力量理顺,根本无法抵抗日寇。这个口号更是变成了蒋介石之后一贯奉行的“国策”。他自始至终相信他的解决思路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直到“西安事变”的发生。那到底蒋介石为何能够提出这样的口号呢?这个口号是他率先提出的么?为何说这样的口号在当时来看是完全错误的路呢?
“攘外必先安内”起源
这句口号其实并不是蒋介石提出的。它最早就出现在东周时期的,并且在以后的许多朝代均有应用。其中最能引起我们关注的就是在北宋初年的使用,
因为当时宋太宗继承大统后,国内因为刚刚建国各种势力纷争不断,而外部周围有多个少数民族想要分一杯羹。
在当时宋朝就处于内外皆不稳定的情况,那这件事情就让宋太宗很烦心。于是著名的名相赵普就提出了意见,他认为此前什么都不用管,首要任务就是安定中原地区。只要这里能够安定下来,人心都归附下来,其他的“夷族”根本没有机会。
这就是这个口号最先使用的一个事例,而且和近代以来蒋介石所处的环境非常相近。
但是我们一看,就很明白赵普的意思是先“安内”后外来的危机就会自行解除。我们通过仔细阅读关于赵普的记载,其实他除了有这一说法外关于这个策略做出了更加详细的补充,他认为一旦统治者面临更加难以解决的内外问题时候,
当然要“安内”是首要任务,但是遇到特殊情况可以选择两者共同进行,不分先后。
其次如果想要运用得当,要仔细分析局势,两者都不可以盲目使用。而且赵普口中的“安内”有重要的一条,便是需要让人心归附。
如果做不到人心所向,那“安内”就是无稽之谈。这一思想就是曾经赵普提供给君主的解决思路。
这一思想原本看似是正确的,但是也提出了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审时度势,不可单独滥用这一思路。放在今天,我们只要自身有了强大的实力,才不会被别人欺负。我国近代史的发展帮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这一思路从一开始是没有错的,错的从来都是使用者。
别看赵普当年率先提出了这一套,而且还得到了上一位皇帝的青睐。但是最终在使用过程中却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赵普提供给宋太宗的这一思路,确实得到了采纳。可是结果如何呢?由于宋朝两位皇帝重视“安内”,不重视“攘外”。
这就让环绕在宋国周围的少数民族逐渐发展起来,最终宋太宗也只是成为西夏国的垫脚石。
所以说,很多思路和想法本身就是没有错误的。
关键在于运用起来有很多的限制条件以及使用的时机。而后来的蒋介石在使用的时候,又出现了怎样的危局呢?他的执意坚持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我们一起去了解蒋介石是如何多次使用这一思想的?
一次成功实践
蒋介石深受传统文化的印象,是个典型崇拜权力和有不尽欲望的人。除此之外,我们当然不能否认,他在早期对时局和近代以来国家面临的局面有深刻的认识。其实自步入近代以来,内外交困就成为了大方向。
但所幸有无数革命志士在探索出路,而孙中山先生在这其中无疑是佼佼者。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蒋介石开始活跃起来。革命以及北伐就是他们接下来要走的路,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蒋介石感受到权力带来的好处,他的欲望在不断高涨。
但是北伐战争并不彻底,在这其中充满了妥协性。但是这场战争给蒋介石带来了权力,蒋介石逐渐在国民党内有很大的发言权。
在之后由于大革命失败加上不彻底性,形成了所谓的“新军阀”。他们就是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为代表的四派新军阀。
他们虽然在北伐时期有共同的敌人。但是北伐结束后,蒋介石当然希望其他三派归于他的名下,最好能够限制住他们的力量扩张。
于是蒋介石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操作,极力压制其他新军阀的势力,通过这些操作蒋介石终于把握住了全国军政大权。
可想而知,蒋介石虽然成为了表面上的“老大”,但是在背后却遭到无数的谩骂。国民党内部的小团体纷争不断,这也成为了蒋介石一直解决不了的问题。
但是同样作为新军阀的大佬,怎么可能任由蒋介石摆布呢?于是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无法调和。
蒋介石在这一时期,一面在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就是在苦心思考解决的办法。于是便在一九二九年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和想法。他觉得想要彻底掌控最高权力,就需要先将国民党内部统一,清除其他三个新军阀的影响力。
所以他便想各种办法压缩他们。这样就导致他们之间的矛盾愈发不可收拾。
后阎锡山在冯玉祥的支持下,率先向蒋介石发出“宣战通告”。蒋介石看到后根本就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不料没过几天,冯玉祥、李宗仁等人纷纷表示对蒋介石的“霸道”行为表示不满,要求蒋介石立刻下野。后来他们三大新军阀开始合作,表示将要武力解决问题。
蒋介石对他们三人的联合却没有丝毫慌乱。因为他从一开始就知道,“安内”大战会在不久的将来爆发,但不论是谁赢谁输,最后的结局只会选出一个胜者。这个胜者才能集中最高权柄于一身。事实上果然大战爆发,新军阀明面上的最后一战打响,也就是这一战,才奠定了蒋介石后来的地位。
这场大战的爆发,蒋介石是能够预料到的。但是他却没有预料到这三人竟然走到一起。
在战争初期,蒋介石的军队确实无法抵抗,出现了败退的局面。但是蒋介石不仅是强硬的军事指挥者,而且还是圆滑的阴谋家。
一方面蒋军在战场上因超高悬赏而奋勇向前,另一方面,蒋介石知道他们的联合是脆弱的,无非就是为了利益,所以他就想办法将这一联盟从中瓦解。最终确实如他所预料,阎锡山不想一拼到底,便将自己的主力临时后撤。这让同为盟军之一的冯玉祥部承担起更多的压力,蒋介石抓住机会开始绝境反击。
这一进一退让蒋介石的军队开始扭转局面,能够和反蒋联盟军打成均势。这也成为这场大战的转折点,蒋介石为此深深松了一口气。
之后随着他拿出真金白银给张学良,希望他能够率着东北军入关助阵。东北军得到实惠后,就成为了蒋介石的助手。
最终蒋介石取得这场大战的胜利,自此清除了能够威胁到他的军事力量,成为了最强大的军事势力。在这之后,蒋介石就集中精力开始清除国民党内的异己分子。最终国民党内部大权就全部掌握在手中,似乎国民党就成为了他的一言堂。
这是蒋介石第一次提出“安内”的想法并且成功加以运用。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率先清除了国民党内部的不同声音以及军事力量,坐上了权力的宝座。但是他这个宝座究竟能不能坐稳呢?
老蒋的“安内”不仅只有红军
在一九三一年的七月份,蒋介石早先已经暂时控制住了国民党内部。他已经开始将眼光向外看,发现了让他头疼恼怒的一种力量竟然在不断壮大。那就是不断发展壮大的红军力量。在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就对我党以及进步分子逮捕,并且全力抵制进步力量的发展。
随后,我党为了保存实力只能转入地下发展。但是在这一段时期,我党吸取经验教训,开始建设自己的武装力量。
期间当然也遭到了蒋介石军队的打击。好在我党在起义中逐渐摸索出一套最合适的办法,开始在江西等地建设革命根据地。
红军的力量不断发展。在蒋介正忙着内部大战的时候,红军的力量就在快速发展。所以蒋介石稳住国民党内部局面后,就抽出手和逐渐发展壮大的红军力量分个高低。
在三一年的七月份,蒋介石就向全国发出通告,这也是首次公开发表关于“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
同年五月底,蒋介石就派出国民党军队,开始“围剿”红军。但是经过仅仅四个月的时间,红军就接连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发起的三次“围剿”。由此可见,蒋介石所说的“内”一定包含了红军。而在北伐时期日寇就制造了许多事端,严重危害了我国军民,
在这一年中爆发了“九一八事变”,这就让中日之间的矛盾等级迅速上升。蒋介石所说的“外”就是日寇无疑。那么蒋介石口中所说的“内”仅仅只是红军么?
我们再回到当时,看一看蒋介石到底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他这一次所说的“内”以及“外”到底指的是谁?中原大战后,蒋介石确实坐上了权力的宝座,而且成为了最强的军事力量,其他各军事力量都在不断受到他的削弱和瓦解。
随后他就开始清理国民党内部的异己分子,这些人因为在国民党内部有超高的影响力。所以这让蒋介石还是费尽心思的。
比如说蒋介石和国民党的左派领袖胡汉民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与之对立的还有孙中山先生的长子孙科以及汪精卫等人,他们这些人围绕在蒋介石的身边,随时准备争夺权力,后来矛盾加大甚至直接对立起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拥有军队的地方派也在虎视眈眈。
不久后,这些和蒋介石不对付的国民党势力在广州联合起来,和在南京的蒋介石公然对立。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军队,而且在国民党内部有许多坚定的追随者。对此蒋介石并没有任何好的解决办法,在加“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蒋介石只能在众人的反对声中宣布下野。
现在我们全面地看到了蒋介石当时所处的困境,那么我们现在一定可以看出蒋介石所强调的“安内”有三种力量。第一,肯定就是红军,而且蒋介石已经采取了行动;
第二,就是国民党内部支持广州方面的这波人,因为在他们的逼迫下蒋介石宣告下野;第三,就是地方的颇有实力的地方派,这些是国民党内部的小军阀,他们不听从南京的命令并且属于墙头草。
既然蒋介石面临内外矛盾都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为何最终选择“先安内后攘外”呢?其实他的这一选择既有自己本身对时局的看法,更取决于他对日本人的情结以及“投降”主义在作祟。
老蒋的“投降主义”
在青年时期,蒋介石就曾经两次留学日本。但是他本人其实在心底里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
他通过在日本期间的学习,发现中日文化为同根同源,并且对日本的某些文化非常喜欢。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许多日本好友,并且通过他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日本这个民族的秉性。
在后来,蒋介石在参加北伐战争的时候,其实就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挑衅。但是因为忙于和各地军阀作战,所以就将这些挑衅搁置一旁。但是日本人却并没有卖给蒋介石面子,而是更加嚣张,并且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在距离三七年这段时间,蒋介石其实对日本人有一些“行动”。他亲自向日军写了一封关于和平谈判的信。信中明确指出中日出现今天这样的局面,百分之六十的责任主要是因为日方的错误,而剩下的四成就是我国的责任。
我们在今天看来,一个国家遭到入侵,作为最高权力的拥有者,竟然将责任怪到自己的头上。这真是令人难以理解。
而我们在后来公布的蒋介石日记中,可以看到他确实将日寇入侵看作是耻辱,但是往后翻看,他将这一过错全部都推到日本军阀头上,不应该怪罪到日本平民身上。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蒋介石对日的喜爱情结还是客观存在的。
这就让他对日的态度一直摇摆不定,即便抗战全面爆发以后,他仍旧曾经有三次要和日本和谈,并且希望能够像当年的清王朝一样割地赔款,从而平息和日本的作战。
除了对日存在着某些特殊情结之外,我们也可以从其中看出蒋介石对日作战是没有信心的。从他的日记以及给日方的信件中都充满了“投降主义”的色彩。这我们可以从他三一年到三四年的大量公开讲话中看到。
他认为“安内”工作取得效果之后,才有经济或者军事基础能够和日本人全力一拼。这也是蒋介石留学日本后以及侵华日军的武器装备了解后得出的,他认为日本人的装备完全碾压我国,根本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日方在发起侵华战争后,刚开始以为只要能够让蒋介石下野就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在随后的战争中,日方发现只有让红军以及后来的八路军打败,才有可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所以蒋介石也公开说道,中日其实本来就是好友,并且有“合作”的基础。这也是蒋介石持续不断派出大军“围剿”红军的重要原因。
老蒋的“投降主义”加上对日情结导致对日的态度总是“谈合作”,一直摇摆不定,即便他下定决心,在此时他虽然名义上已经问鼎权力宝座,但实际上他能够控制地只有嫡系部队,而除了红军之外,国民党内部反蒋势力虚与委蛇,时刻准备给他致命一击。
更加关键的是,在地方上的部队也不听他的号令。所以蒋介石一番深思之后,只能将提出的口号变成日后一直奉行的标准。
说白了两个问题都是他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他一方面他断定打不过日军,其次国民党内部部分势力随时想要将他踢下宝座;另一方面,红军的迅速壮大以及国米党内部的掣肘让他感到极为厌烦,而且他认为这些力量一定不是他的对手。
所以蒋介石最终选择了“攘外比先安内”。他既“高傲”又“自卑”的两面性正是他这一选择大错特错的表面原因。
“两面性”揭露错误本质
蒋介石的两面性是他选择“攘外比先安内”的现实原因。但是就是拥有这样的“两面性”就是他决定坚持这一口号最终大错特错的根本原因。因为从这样的两面性中透露出蒋介石代表的是的大地主以及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这一阶级利益决定了蒋介石的口号是错误的。因为他不能够代表全体正在受苦受难的百姓的利益。
说白了即便日寇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对他这样的“富有阶级”以及背后的四大家族的利益又有什么伤害呢?既然他们的利益不会因为日本入侵受到伤害,那为何要赌上一切坚持抗战呢?
而相反,国内的红军却代表着穷苦百姓的利益。这两者利益之间是根本冲突的,想要满足穷苦百姓的利益,势必会损害他们这一阶层的利益。其次,蒋介石虽然曾经参加过革命,但是因深受的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
他此刻就是“君王”,是不允许他的“臣民”作乱的。所以我们从蒋介石所属的阶层来看,他的这一决策一定逆着全体民众的,而此时最主要的矛盾早就是中华民族和日本之间的矛盾了!
那为什么说忤逆了全体民众,他这一决策就是错误并且一定会流产的呢?这正是国家之间的内外矛盾是可以转化的。随着日军的入侵,许多民众都丧生在日寇的枪下。他们大举入侵并且到处破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民众的生命安全。
全国上下都开始团结一心,想要将小鬼子赶出去,让他们付出血的代价。
此时国内的主要矛盾随着日军入侵,已经转化成和日寇之间的矛盾。
而蒋介石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旧沉迷在权力和欲望之中,他仍然认为国内最重要的矛盾就是他和红军以及国民党内部反蒋力量的矛盾。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错误也决定了他这一口号最终流产的重要原因。
其三就属于客观原因,他忽略了日本人长期龟缩在海岛之上,一代又一代人对领土的渴望和追求。日寇或者说外来入侵者的欲望是不断扩大的,随着日寇的入侵,他们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巨大好处,野心欲望也越来越强烈。
而蒋介石正好采取这一口号尽量不和他们发生冲突,这也彻底助长了日寇侵略到底的欲望。退一万步来讲,即便蒋介石搞定了“安内”,那也错过了最佳抵抗日寇的时机。
所以说蒋介石这一口号的提出是错误百出的,因为这一口号提出造成了众多百姓丧命在日寇的枪下,让我们抗战整整十四年才取得了胜利。这也让我们深刻明白,不论遇到什么危难情况,民族大义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永远要摆在首位!
图文无感可观看视频:
抗战爆发蒋介石自信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或成为他一生最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