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兵之初,山西功臣近半
武德初年,从晋阳起兵的唐高祖李渊定鼎关中,着手对对起兵的“首功”17人论功行赏,由于李渊此前长期担任太原留守,所以任用的文武官员局限山西一隅。受赏的17人中,除秦王李世民外,裴寂、柴绍、唐俭、刘世龙、赵文恪、武士彟、许世绪等7人均为山西籍,占总数的40%。
另外9人,虽非山西籍,但也都在太原地区长期任职或居住,算得上半个山西人。这些人有的担任晋阳令和太谷长,有的担任太原鹰扬府司马或校尉,有的客游太原,有的或避难或亡命于太原。正是这些人,成为李渊父子夺取天下的骨干力量。
关中齐鲁将领后来居上
随着李氏父子入主人口稠密、文化发达的关中地区,杜如晦、屈突通、殷开山等长安及周边人才大量投效。后来,随着征伐各地割据势力的节节胜利,来自全国各地的豪杰俊才,尤其是原瓦岗起义军中的名将纷纷投靠,屡立殊勋,官职也迅速提升。无形中,山西籍将领的比重开始大幅下降。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命将开国功臣24人的图像绘于凌烟阁,其中:杜如晦、屈突通、殷开山、李靖、刘弘基、侯君集6位关中人士位居第一;房玄龄、段志玄、程知节、李勣、秦琼5位齐鲁人士位居第二;尉迟敬德、柴绍、唐俭3位山西籍功臣只能屈居第三。
曾经“贵震当世”的开国元勋裴寂,凭借个人的资历和功劳,本来可以在二十四功臣里为山西人再拿下一个名额的,可惜在李世民兄弟的夺嫡之争中站错了队,支持了太子李建成。此时早已发配广西静州,已经彻底与凌烟阁无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