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个人物经过几百年的演化,至今被人们奉成忠臣的典范,还是中国有史以来绝顶聪明之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诸葛亮本就这么神通广大,而是《三国演义》中不断美化的结果,小说终归是小说,它有夸张演绎的成分,但人们一直以来似乎都认定这是真实的历史,把蜀国的失败归咎在必然的因素上,而不是诸葛孔明的领导失误。但是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诸葛孔明是否真的就有带兵打仗的能力,当时的三顾茅庐,他提出的治国方略又是否是真的能够惊艳世人的谋略,如果把这一切都推翻,诸葛亮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是否依然那么高大?
《隆中对》的计策一直被人们啧啧称叹,但我们今天重新去看当时的形势,是否这个计策就已经奠定了蜀国的败局。当时还是卧龙的他向刘备提出蜀国之后应该走的道路,先占领荆益两州,扼住要害,以其作为自己的大本营,再分两路直击中原,恢复汉室。这一战略虽然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后来毛泽东主席曾经评价说,正是这一决策让蜀国无回天之力,不仅千里的距离让军队兵车劳顿,最后还分两个进攻,大大削弱了实力,怎么能不败呢?其实诸葛亮一生当中的最大失误就是没有听先主的话,重用了马谡,他任命马谡打的那场战役十分重要,然而靠不住的马谡丢了街亭,从此让蜀国的境地更为艰难,可见诸葛亮不会看人,更不会用人。
关于诸葛亮致命的缺点或者后世人没有资格评价,只有他最强大的敌人才能最了解他的软肋。他的最大敌人当然就是最后得了天下的司马懿,他俩的交手记录在三国中被增加到了六次,其实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只有两次,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抬高诸葛孔明,丑化司马懿,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比较传统的思想,也就是想让蜀国坐上帝位,不想作为乱臣贼子的曹操当了王。司马懿既然是最后的赢家,那他肯定有不低于诸葛亮的头脑和谋略。
在司马懿心中,诸葛虽然人极为聪明,又善于谋划,但他做事谨小慎微,思虑过度,缺少果断,领兵打仗不是他的优势,他更像是一朝文官,可以为江山社稷出谋划策。所以最终要败在司马懿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