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军阀割据,几乎每天都在打仗,我们之前详细地阐述了这些军阀是如何敛财支撑战争的。很多人有表示疑问,民国初期哪里来得这么多的军阀。其实这件事情最早可以追溯得到鸦片战争。
众所周知1840到1842年是鸦片战争,也是中国屈辱近代史的开端。在这之前清朝这台机器虽然破旧不堪,但是依然正常地运转着。所有地方财政都是由中央统一调拨。每年年底各地的领导就需要总结今年治理的情况,顺便把第二年的地方发展发略和发展所需经费统一报道朝廷,只有在中央批准之后地方才有钱可用。这就好比每年到年底,你收到了压岁钱都上交给父母之后,你提交来年的用钱计划父母再根据你的计划安排你第二年的吃穿用度。所以相当于这些地方大员虽然占据着地方的主动,却丝毫动摇不了朝廷的根基,毕竟造反最大的资本就是有钱,没有钱别说造反了,活着都是难事。 但是这一切的平衡在鸦片战争失败后,特别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面临二千一百万银元的巨额赔偿,清政府已经完全无力支撑,于是清政府灵机一定把这些钱分配到各地方政府,迫于形势各地方政府开始搜刮民脂民膏,清政府对这一现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们都知道,平衡一旦打破就变得覆水难收。之后清政府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为了应对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不仅允许曾国藩自己募兵,还允许其自筹军费。当时的湘军也别出心裁收起了厘金。 厘金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商业税,不仅包含了商品交易税,还包含了过路税。靠着厘金每年征税可达上千万,这种制度也就让湘军中屡立战功的将领有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因为这是一种全新的税收政策,每个地方的收取费用高低和方式完全不同,又没有大数据作为依据,朝廷根本无法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地方势力慢慢地有了独立的资本,开始脱离朝廷的掌控。慈禧也想过改变这个局面,但是派出去的钦差大臣有的死于非命,有的被吓破了胆,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之后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很多地方的总督拒不发兵,为了自保宁愿看着皇帝和太后被打的到处乱跑。 慈禧是何许人也,虽然后来依然靠着她的余威勉强维护统一,但是大清朝的未来她也是看得十分明白。所以慈禧纵然万般不是,死前让淳亲王载沣也成了她最后明智的选择。但是哪怕载沣有着十八般武艺,但是面对当时的朝局换成秦皇汉武也无济于事。没多久军阀中实力最强的袁世凯就把爱新觉罗家赶出了紫禁城。所以中央集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财政大权,为什么财在政之前,就是因为没有了钱袋子任何地方势力都无法成为威胁。几乎所有的王朝对地方势力失去掌控的开始就是失去的对钱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