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很大的差异。东方文化倾向于内敛,西方文化偏向于外放。作为东方第一大国的中国,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更是具有内敛性。比如在爱情方面,古代中国的男男女女通常不会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的爱意,而是会拐弯抹角的暗示对方;而西方就不一样了,热情奔放的西方男子和女子,喜欢谁就会直接告诉对方,表达自己的心意。
其实,这是大环境下造就的两种不同的性格,西方起源于商业文化,商业过程中大量需要与人沟通和交流,所以在很小的时候,西方的父母都会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自己孩子的口才,帮助他们塑造自信;而东方起源于农耕文化,每天的生活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本土第一大宗教道教还有''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到了宋朝,程朱理学更加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外放的思想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在古代中国的。
这种内敛的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安定,国家稳定,但也带来了一些麻烦,在古代宫廷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妃子给皇帝侍寝。
我们知道,女性和男性的生理构造有一定不同,他们每个月总会来例假,一旦来了例假,是不能够同皇帝行房的,那么皇帝又如何知道想要选择侍寝的妃子究竟有没有例假呢?
说到这里,可能许多读者会感到疑惑,妃子来不来例假直接和皇帝说不就可以了吗?是的,以现代人的思想,这个问题根本就不能算一个问题,但是在''内敛''文化引导下的古代中国,妃子说自己来例假了其实是一件非常羞耻的事情,为此她们也是想出了不少暗示皇帝的办法。
在汉朝的时候,如果哪个妃子来了例假,她们就会将提前准备好的金戒指戴在手上,目的很明确,就是暗示皇帝今夜无法行房。为何她们会选择金戒指而不是其它物品呢?这是因为''指''和''子''有谐音,''戒指''与''戒子''读音类似,有禁止之意,皇帝一看到妃子手上戴的金戒指就一切都明白了。
当然,不同朝代,这种暗示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在唐朝,相对来说比较开放,但还是无法让妃子当面同皇帝讲清楚,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密奏''的方式,在密奏中,妃子将事情写明白即可,也算是换一种委婉的方式将事情讲明白了。
到了明清二代,采用的方法就简便多了,经常看清宫剧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皇帝''翻牌子''的场景,在晚上的时候,太监将一个装有妃子名字的盘子呈递上来,供皇帝选择,想要哪位妃子侍寝翻哪个牌子即可,而对于那些来了例假的妃子,她们的牌子根本就不会放到这个盘子里面去。
因为在清朝。有一个专门管理皇帝就寝一事的''敬事房'',管理这一机构的都是太监,太监在宫廷内部是不能算正常男人的,只能算作奴才,妃子们一旦来了例假,就可以直接和太监们说,太监们会暂时将她的牌子取下来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向皇帝羞于启齿说自己来例假的问题了。
其实,除了以上所举例子之外,还有一些不同的方法来说明的,比如有的是挂上红灯笼,红色是血的颜色,这是再明显的暗示不过了;还有的是在手臂上面绑上一条红绳子,暗示的角度是一样的,不过挂绳子比挂灯笼更加的方便。
那么,为何古代这么重视例假不可侍寝呢?中国古代的那些皇帝,有文武双全的明君,也有昏庸无道的暴君。对于后者而言,做出一些变态行为是不会令人惊讶的,因为在古代皇帝就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对于自己宠爱的妃子,恨不得日夜相伴,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例假,就能够让他们按捺住心中的想法。
这不是因为那些暴君们爱惜自己的妃子,只是因为在古代,行房见血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犯了忌讳(处子之血除外)。他们认为,这样的行为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国运,就算再无道的君王,也会在这方面思虑再三。当然,那些丝毫不顾及纲常伦理的昏君,做出在妃子例假期间,还让其行房的行为也不是没有,但这毕竟是少数,又有几个君王会不将国运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