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汉末名臣的荀彧,他到底是兴复汉室的忠臣,还是以魏代汉的帮凶呢
创始人
2025-07-28 11:32:20
0

荀彧是汉末三国最让人惋惜的一个人物,他为了自己光复汉室的理想投奔了曹操,没有想到摧毁自己理想的人正是曹操。

当他无力阻止心中的汉室覆灭时,他唯一能做就是以身殉之,对于自己一生,荀彧自能感叹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只剩下无限唏嘘和感慨。

01董卓专权时,君臣如故同进退

荀彧出身于颍川荀氏,他的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祖父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颍川荀氏已经是有名的世家大族。

而且荀彧年少成名,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都大为惊异,称赞荀彧为王佐之才。

永汉元年(189年),荀彧就被举孝廉,担任任守宫令,专门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物品。

没过多久,到了同年九月,董卓入京,他先废少帝刘辩,再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封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面对着董卓专权,预感大乱将至的荀彧,果断弃官回乡。

对于来询问自己的父老,荀彧劝告父老道:“我们颍川,自古就是四战之地,如今天下将变,大家久居此地,实在难以避难,不如早早离去,不要在此地久留。”

可是乡人们大多安土重迁,不愿离去。当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时,没有一名乡人愿意跟随。

荀彧只好自己带着族人搬到冀州,以避将会到来的战乱。

到冀州后,此时冀州已经归袁绍所有,袁绍见荀彧率领族人前来,便以上宾之礼待之。

荀彧的弟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当谋士。

他们都劝荀彧投靠袁绍,好一起共创大业。

但是荀彧发现袁绍是难以成大事之人,而且袁绍只想雄踞一方,根本就没有兴复汉室的理想。

于是在初平二年(191年),荀彧就离开袁绍而投奔了曹操。

曹操见荀彧来投,大喜,对着众人便称赞道:“文若,就是曹阿满的子房啊!”

两人是一见如故,荀彧倾佩曹操的豪迈大气,曹操则是仰慕荀彧气度风韵。

荀彧对于曹操集团寸功未建,就被任为别部司马,此时,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欺凌皇室,擅杀大臣。曹操就问荀彧该当如何,荀彧答道:“董卓残暴不仁,已经是达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方,必定会因祸乱而暴毙,不会有什么大作为。”

02兖州之乱时,君臣同心固基业

不久,初平三年(192年),果然如荀彧所料,董卓死于吕布刺杀,关中大乱。

同年,曹操自领兖州牧,后为兼任镇东将军,此时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到了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以报父仇为名东征徐州牧陶谦。

同时,因为曹操诛杀士人边让,而对曹操不满的兖州士人张邈、陈宫等人,便乘机暗中迎接吕布,在兖州扛起反曹的大旗。

当时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正在驻守鄄城,吕布进入到兖州后,张邈就派刘翊去告诉荀彧:

“吕将军前来帮助曹使君一同进攻陶谦,荀司马快快派人来为吕将军,供给他们所需的军备粮食,好让吕将军的人马能助曹使君的一臂之力。”

至此众人对于吕布进入兖州的意图,都感到了疑惑,只要荀彧明白吕布此来绝非善意。

于是荀彧立即派人命令军队加强防御,并且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前来支援。

此时兖州许多城池都响应张邈的号召,纷纷投靠吕布阵营。当时兖州牧曹操正率大军远征,留守鄄城的兵力本就不多,城中许多人见风使舵,开始与张邈、陈宫书信往来,相互勾结。

等到夏侯惇的援兵赶到后,荀彧当机立断,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这才让鄄城军心安定。

而豫州刺史郭贡则在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鄄城,准备一举拿下曹操最后的老巢。

面对围困,鄄城军民十分不安,为了安抚军心,当郭贡要求会见荀彧时,荀彧决定欣然前往。

而夏侯惇等人则出来阻拦道:“荀司马,您可是一城的定心石,如果您贸然前往,必定会有危险的,到时鄄城不保,主公将何以安身啦!。”

荀彧只是微微一笑道:“郭贡与张邈这二人,平素就没有什么往来,如今来势如此之急,必然计划还没有商议妥当;

现在趁他计策未定之际,不如前去稳定他,就算不能是他帮助我们,也可以使他保持中立,如果我不前去,必然令他怀疑,很可能就把他推到吕布一边,那就不妙了。”

于是荀彧出城会见郭贡了,郭贡见荀彧坦然自若毫无惧意,就认为在鄄城中曹操必然里有后手,便引兵而去。

等到围困之军退去后,荀彧又与程昱商量计策,帮助曹操保全了范、东阿二县。

在前方攻打徐州的曹操,得到吕布偷袭自己老巢的消息后,便立刻回师,在濮阳击败了吕布。

兴平二年(195年)正月,曹操整军再战又在定陶,打败吕布,收复定陶。

同年五月,曹操向驻守巨野的吕布部将薛兰、李封发动攻击,虽然吕布亲自前来援救,还是被曹操击败,吕布撤退而走。

于是曹操歼灭巨野守军,一举收复巨野。

同年七月,陶谦病逝,曹操得到消息,又开始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

当曹操把这想法告诉荀彧时,荀彧劝阻道:

“明公,当年汉高祖保有关东,光武帝占据河内,无不是先以巩固基地为重,这样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汉高祖和光武帝他们虽然遭遇了困难曲折,但他们最终还是完成了大业。

明公本来就是凭借兖州起事,以此来平定山东祸乱,况且兖州跨黄河、济水,是天下要冲,现虽残破,但足以自保,此地就是明公您的关中、河内,所以不得不先稳定它。

如今我们已打败了李封、薛兰,如果再进一步分兵东击陈宫,那么陈宫必定不敢西顾,我们就有充足的时间储备军粮,到时就能一举打败吕布。

如果舍弃吕布这个隐患不除而去攻打徐州,吕布必然会乘机侵扰袭扰,到时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如果徐州没有拿下来,又丢了兖州,到时候明公将安身于何处呢?

就算陶谦虽死,但是徐州却难以攻克。由于明公上次讨伐徐州时,以暴力取胜,不施仁义,此次,徐州子弟必然会为了父兄被杀的耻辱,与明公誓死奋战,即使明公拿下了徐州,明公也无法占有它。

如此,明公还是决意去徐州吗?”

曹操听后,决定荀彧说得太有道理,便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抓紧时机,储蓄军粮,积蓄实力。

不久,曹操一举将吕布击溃,把吕布赶出兖州。

曹操便乘着大胜之势攻取了定陶城,并且分别派出部队收复了兖州各县,因此兖州叛乱才得以平息,也从此曹操得到了最稳固的根据地。

03官渡之战前,君臣携手定方略

到了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人护卫下,从长安回到了洛阳。

当时曹操集团所在许昌,离洛阳不远,曹军内部众人面对天子回到洛阳的消息时,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昌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

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徐州还未平定,韩暹、杨奉刚刚将天子迎到洛阳,而且北边河内郡张杨虎视眈眈,把天子迎接许昌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

那怕有许多人反对,但是荀彧还是对曹操道:

“明公,从前晋文公把逃避与郑国的周襄王迎回王都,

而天下诸侯都服从晋文公,

当汉高祖东征项羽时,也为义帝发丧而穿素服从

而让天下归心于汉高祖。

自打天子蒙尘开始,明公就是首倡以义兵来勤王,

要不是因为山东地区纷扰战乱,明公无法分身,所以才不能远赴关右,以迎接天子。

但是明公还是分派将领,冒险与朝廷互通使节,

虽然明公一直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但是明公之心不是一直心系王室嘛!这难道不是将军一直匡扶天下的理想嘛!

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不能为累,明矣。

明公为了大义迎回天子,那韩暹、杨奉怎么阻拦呢?如不及时扶正朝廷,以安社稷,那天下必将生叛离之心,明公若不及时考虑此事,恐怕就来不及了。”

迎接天子,可能荀彧一心只是想帮助曹操成就齐桓晋文的霸业,至于曹操后来欲取而代之的想法,荀彧可能还始料未及吧!

此时曹操的想法,大致和荀彧相同,那就是把天子迎回许都,就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便牢牢地握住大义名分。

于是响应了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曹操亲自率大军进抵洛阳,面见天子,然后就被任命为司隶校尉,接着就是奉迎献帝迁都许县。

天子到达许县后,立刻封曹操为大将军、武平侯,作为重要谋士的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

从此荀彧就一直被人尊称为“荀令君”。

荀彧虽然是曹操第一谋士,可是很少随军出征,主要是坐镇后方,稳定曹操的根据地。

虽然荀彧常常不在曹操身边,但是曹操每次征战在外,都询问荀彧的军事方略。

一来二去,曹操就感觉很不方便,便询问荀彧:“文若,孤常年征战在外,每遇大事就会找你商量,但是一来二去,总是会耽误时间,你有什么人才可向孤举荐,能代你来为我出谋划策的?”

面对曹操的请求,荀彧微微一笑,提到了两人,一人是侄子荀攸,一人是书法家钟繇。

后来两人都成了曹魏时期的高官。

而且荀彧还举荐了曹操另一个重要谋士郭嘉。

此外,还举荐了陈群、杜畿、司马懿等人,都是当时名士。

对此,后世傅玄评价道:……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

04官渡之战时,君臣互助度危局

自从曹操迎奉汉献帝后,就引起了袁绍的强烈不满。

当时袁绍雄踞北方,在割据势力当中,实力是最强的。

而曹操这面临着东忧吕布,南拒张绣的局面。

到了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南征张绣,因为志得意满,导致大败而归。

袁绍看到曹操大败,显得十分骄狂,还给曹操修书一封,里面对曹操极尽羞辱之能事。

曹操看完勃然大怒,诸将都担心主公会做什么过激的事情。

作为侍中的钟繇也十分担心,便去询问荀彧该当如何,荀彧只是摸着胡须,微微一笑道:“以明公胸襟气魄,对于此事,只会一笑了之,不用担心他有什么鲁莽之举。”

荀彧见到曹操后,把众人担心之事告诉曹操,曹操哈哈大笑道:“还是文若最了解孤。”

然后曹操就将袁绍书信拿给荀彧观看,接着紧锁眉头道:“孤想发兵去现在讨伐袁绍这不义人,但是如今我的力量无法与之匹敌,文若,你说我该怎么办?”

荀彧略作沉思后道:

“明公,自古以来战场较量,决定成败的,不一定但看谁的力量如何。

如果是真有的才能,纵然弱小,也看着才能变得强盛;如果只是庸人,纵然强大,也会因为自己愚蠢变得弱小。

高祖和项羽的最后成败,就足以说了这个道理。

放眼天下,现如今与您争雄的人,只有袁绍了。

袁绍此人看似宽容,实则内心狭窄,任用人才却疑虑重重,难以使人才尽展其能,

而您明正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能让人才尽展所能,这是您在度量上胜过袁绍;

袁绍遇事迟疑犹豫,多谋少断,往往在关键时候错过良机,而您却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拘成规,往往能够抓住时机,这是您在谋略上胜过袁绍;

袁绍军纪不严,法令不明,士兵虽多,敢于奋战效死者少,而您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虽少,却个个都奋战效死,这是您在用兵上胜过袁绍;

袁绍凭其名门贵族,装模作样,耍小技而博沽名,所以袁绍谋士虽多,但大多都是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之辈,

而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荣,行为谨严克己,在奖励有功之人上无所吝惜,因此明公谋士虽少,但是他们都是忠诚正直、讲求实效之人,这是您在德行上胜过袁绍。

明公由此四胜,再借以辅佐天子之名,匡扶社稷,征伐叛逆,谁敢不从?袁绍强大又有何用?”

曹操听到荀彧分析头头是道,把自己吹捧,都快找不到北了。

把形势分析了一遍,接着就要说点实际的,荀彧接着道:“明公,如果想谋取河北,就比先荡平吕布,解决后顾之忧。”

曹操面露忧色道:“诚如文若所说,孤现在真是头疼。

吕布不除,他会给孤捣乱,但是孤又担心,去打吕布,袁绍会南下侵扰关中,并向南诱使刘璋,到时候,孤就要用兖州、豫州之地,来对抗天下的六分之五了。

文若,那时孤当如何办呢?”

荀彧躬身一礼道:

“明公,当今关中诸军林立,纷争不断,尚无一人能将他们统一起来,如今只有韩遂、马超所部最强。

如果他们见崤山以东地区正在争战,他们必定只会各自拥兵自保,根本无力南下。

现在明公能够以恩德招抚他们,并且派遣使者与他们通好,这样即使不能长久安定,但至少能够保证明公平定山东之前,不会生变。

至于关西的事情,明公可以放心托付给钟繇,这样明公就可以放心出征了。”

听到荀彧的建议,曹操连连拍案叫绝,“孤有文若,何愁大事不成。”

听到曹操的赞赏,荀彧只是摸着胡须,微微一笑。

到了建安三年(198年)五月,曹操攻打张绣,大败之;十二月,曹军攻入下邳,水淹下邳,一举诛杀吕布,平定了徐州。

转年到了建安四年(199年)四月,在北方袁绍还没有反应过来之时,曹操已经派部将北渡黄河,击杀了依附袁绍的眭固,攻占射犬,控制了河内郡。

随着曹操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逐步由弱变强,慢慢占据了兖、豫、徐三州。

而此时,袁绍也没有闲着,他一举击灭了幽州公孙瓒,拥有了四州之地,一下子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同年六月,割据河北的袁绍统军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攻打许都。

消息一下子就传到了曹操集团中,围绕着是否抗袁的问题上,在曹操集团内部又一次产生了分歧。

以名士孔融为首的人出来反对与袁绍抗争,他们的理由是,如今袁绍地广兵强,不仅有田丰、许攸等谋臣替他出谋划策,

还有审配、逢纪等忠臣为他做事,

更有颜良、文丑这样勇冠三军的将领,为他统领军队,

与袁绍抗衡,不若以卵击石,为了保全实力,不如与袁绍求和。

面对孔融等人媾和的言论,荀彧出面反驳道:

“诸位以为袁绍只为攻城拔寨嘛!

倘若媾和,只会助长袁绍嚣张气焰,打击我军士气,百害而无一利。

此次袁绍来犯,虽然兵众甚多,但是法令不肃,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

袁绍的谋士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所谓忠臣的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有此四人,袁绍军中必会生乱。

至于颜良、文丑,两人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

以此观之,袁绍虽来势汹汹,却败相以露,何足为虑了。”

荀彧一席话,把堂下其他说得哑口无言,并且坚定了曹操抗击袁绍的决心。

到了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曹操正在前线与袁绍淤血拼杀,在后方,就爆发了衣带诏事件,为了扑灭后院大火,曹操是马不停蹄赶到了许都,

对参与衣带诏事件董承等人,曹操是毫不留情地将其灭族,凡是与此有关之人,也大肆进行了诛杀。

面对着曹操的暴行,知道衣带诏事情的荀彧只能爱莫能助,此时荀彧既无法为董承等人脱罪,也无法帮助董承等人除掉曹操。

后来曹操知道了伏皇后曾传书告诉荀彧此事,当曹操询问荀彧时,荀彧只能无奈叹道:“明公,文若对此问心无愧。”

从此曹操与荀彧之间便产生了芥蒂,这是后话了。

处理完衣带诏事件后,曹操又马不停蹄赶到前线,此时曹操和袁绍已经到了相持阶段。

到九月,曹军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方,士卒也疲惫不堪,曹操写信给荀彧道,“孤,料定此战难以取胜,不如退守许都,再作打算。”

看到曹操有了退军的想法,荀彧便在回信道:

“明公,绝对不能退军,眼下只是军粮缺乏,还没到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那样艰难的地步。

当时高祖和项双方尚且都不肯先退一步,因为他们都知道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

明公您仅以敌人十分之一的兵力,坚守到今天,扼住了敌人咽喉,使他们不能前进,这样局势已经半年了。

如今明公已经知道了敌人的底细,他们的锐气已经枯竭,局面的变化就在近日,只要明公抓住使用奇谋的良机,就必然能够取胜!”

对于文若的劝告,曹操决定采纳他的建议,继续坚守以待时机。

不久,老天果然给曹操送来的良机,袁绍的谋士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一怒之下,就投奔曹操,为曹操献上偷袭乌巢的良策。

曹操于是以奇兵袭乌巢,斩淳于琼等人。当袁军听到粮草重地被曹操所毁的消息后,军心大乱。

曹操立即安排大将,趁机一举歼灭袁军7万余人,而袁绍只能着带800骑兵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

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立即班师回到了许都,以防再生不测。

到了建安六年(201年)三月,曹操想要南下攻打曾与袁绍结盟的荆州刘表。

还是荀彧出面劝阻道:

“明公,如今袁绍新败,众叛亲离,眼下是一举平定河北最好的机会;

如果我们仅并兖豫之地,就远征江、汉,到时袁绍必然收其残部,反扑我们的后方,您在官渡之战取得优势,将不复存在了,您匡扶天下的夙愿,恐怕将不复存在。”

曹操沉思良久,还是采纳了荀彧的计策,在许都短暂休整后,到了四月就挥军北进,陈兵于黄河之上;对驻守仓亭的袁绍军发起猛攻,一举歼灭了仓亭袁军。

至此,袁绍军队主力丧失殆尽,再也无力与曹操一战。

到了九月,曹操班师返许昌,并上表为荀彧请封侯爵,此事也成了两人不睦的开端。

05官渡之战后,君臣不睦见端倪

到了建安七年(202年)五月,袁绍因兵败于曹操,羞愤难堪,呕血而亡,而他的儿子袁谭、袁尚为争夺继承权,相互攻伐,河北袁氏再也无力与曹操抗衡了。

在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就上汉献帝表,请封荀彧为万岁亭侯。

汉献帝看到“万岁”虽然不悦,但是在衣带诏事件后,大汉朝廷早就被曹操所把控了,对于曹操,汉献帝也只能唯命是从。

正在尚书台当值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大惊,没想到自己跟从主公,早不是当年一心匡扶汉室的臣子了,“万岁”都敢僭越了。

自己作为忠于汉室的臣子,怎能用“万岁”来作为封号了,为了推脱掉这个侯爵名号,他便给曹操写信表示,自己无功无德,安敢用此封号了。

听说荀彧不肯接受“万岁亭侯”的封号,曹操立刻写信给荀彧道:“文若,你与孤,名为君臣,实为手足,要是你多次帮助孤改正错误,孤哪里有今日的成就了。

你为孤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如此多的贡献。你的功劳远比战场杀敌的将领都大,这份荣耀,你万万不要在推迟了,要不然孤就不高兴了。”

荀彧看到曹操的书信后,这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万岁亭侯的封爵。

06赤壁之战后,昔日君臣终反目

得到荆州后,曹操便显得越发膨胀了,他决定一统天下,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没想到在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志得意满的曹操,不顾荀彧等人劝阻。

自己率领十大军南下,攻打孙权,没想到遇到了赤壁惨败,这是曹操军事生涯中唯一次打败,从此曹操一统天下的梦想破灭了。

曹操回到了许都,过了四年,到了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想要进爵为国公、加封九锡。

所谓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天子能给大臣的最高礼遇了。

曹操为了群臣反应,就董昭来荀彧的意见,面对董昭,荀彧义正词严地回道:

“明公乃是以兴义兵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

如果群臣爱戴明公,就要以德待之,不可让明公背上骂名”。

董昭把荀彧态度告诉曹操后,曹操十分不悦,此时曹操又想多年前衣带诏事件,荀彧明明知道,却不告诉自己,当自己去问他时,他却说自己问心无愧。

曹操明白自己把荀彧当成了股肱之臣,荀彧只不过把自己当作盟友,如今君臣二人已经不是一心了,他要守护那名存实亡的汉室,而自己要的是天下。

同年,曹操再次征讨孙权,同时安排尚书令荀彧到谯郡劳军。荀彧到达谯郡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

并且荀彧的官职,由尚书令改为封为侍中、光禄大夫、兼任丞相参军,一下就朝中一二把手变成了闲职。

面对曹操对自己的态度变化,荀彧已经预感了什么。

当曹操军至濡须时,曹操派人赠送食物给荀彧。

当荀彧打开食器,发现器中空无一物时,荀彧脸上还是挂着多年前的微笑,然后感叹道:

“我荀彧出仕三十年,如今终无汉俸可食了。”

于是荀彧拿出随身携带的毒酒,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

在荀彧去世的次年(213年),曹操进封为魏公。

纵观荀彧的一生,都在为自己心中理想而奋斗,竭尽所能帮助曹操打败敌人,本以为曹操和自己是同路人,没想到随着曹操成功助长他的野心,最终荀彧无法击败自己曾经的同伴,最终只能以身殉国。

用一句话来评价荀彧,最准确莫过于:“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只剩下无奈唏嘘和感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知名女演员家中突发变故,已暂停... 7月27日据媒体报道,何超仪近日发布声明称,因丈夫陈子聪健康状况突发变故,需紧急赴美接受手术治疗,她...
原创 清... 在古代的时候,尤其是在皇宫里,那是一个不讲究人群的地方,所以我们很容易看到,那一座奢侈的皇宫里面有着...
原创 【...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嗨喽,大家好,我是不二。 每期三分钟,了解一段冷...
原创 清... 奴才一词,通常是贬义的意思。即使在清朝,如果是在民间,奴才还是一个贬义词,就是指那些失去自由奴仆,或...
原创 古... 前言 朝代的更替历来都是以变革为前奏的,北宋这一朝代也是不例外,在五代十国的混乱时代走到尽头的时候,...
原创 大... 文武百官,各司其职,不同的官员有 不同 职责,相互之间合作配合才能更好 的 治理好国家,可很多时候越...
原创 清...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帝王顺治,虽然在23岁时早逝,但是,他却具有非凡的生育能力。顺治短暂的一生,竟然生...
原创 儒... 明治早期的日本社会,还是一派儒风和气 1 儒家学说对日本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本文明深受中华文明的影...
原创 汉... 大家都知道汉武帝一生执政超过半个世纪,有过很多的贤臣良相,在这些能臣的帮助下汉武帝时期也成为了中国历...
原创 李... 李牧是战国后期赵国人,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他三人是白起、王翦、廉颇。两个秦国,两个赵国。其他三人...